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他的15万大军(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成平日久,叛军很快就达到了洛阳和长安,玄宗出逃蜀地,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
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唐军与叛军争夺拉锯,双方互有胜负,唐军阵营中虽然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但是叛军中也有不少能打的将领,不然此次叛乱也不会持续那么久。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史之乱时期叛军的武将阵容。
1、安禄山安禄山(703-757),营州混血胡人,年轻的时候为边地互市牙郎,因骁勇狡黠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经贿赂朝臣、谄媚杨贵妃等手段,获唐玄宗信任,历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获封东平郡王,统兵近二十万。他身型肥胖却善舞,常以憨直伪装取悦玄宗,实则暗中蓄力谋反。

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率十五万精锐南下,两月内攻陷洛阳。次年称帝建"大燕",安禄山的军事能力还是可以的,在叛乱初期,他绕过唐军重镇,直扑关中,半年攻破长安。但称帝后刚愎自用,眼疾恶化致性情暴虐,苛待部将史思明、谋士严庄,甚至鞭打近侍李猪儿。757年正月,因欲废太子安庆绪,被严庄指使李猪儿趁夜刺杀,肠流床榻而死。安禄山死后引发叛军内讧,史思明夺权后将其裹尸草葬,进而史思明成为叛军的首领。
2、史思明史思明(703-761)是突厥裔营州人,与安禄山同乡,少为互市牙郎。因骁勇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提拔,随安禄山发迹。历任平卢兵马使、范阳节度使,封妫川郡王。安史之乱中助安禄山夺河北,后反杀安庆绪自立,称“大燕皇帝”,终因暴虐被其子史朝义弑杀。

史思明
史思明初期为安禄山阵营的核心将领,率军攻占河北,扼守后方。757年安禄山死后,因与安庆绪争权降唐,被肃宗封归义王、范阳节度使。但唐廷欲削其兵权,759年复叛,设计诱杀安庆绪,兼并其部,自称燕帝。军事上善用骑兵,邺城之战大败九节度使围剿,一度重创唐军;761年攻陕州时因苛待部将,其子史朝义联合部将骆悦发动兵变,将其缢死,草葬于柳城。史思明之死加剧叛军内耗,虽延续叛乱,却再无统一指挥,最终被唐军分化击溃。
3、安守忠安守忠(?-761)是安禄山麾下骁将,突厥后裔,早年随安禄山镇守范阳。历任平卢兵马使、燕军左厢兵马使,封常山公。善骑兵突袭,安史之乱中多任先锋。

安守忠
安守忠为叛军骨干战将,755年随安禄山首攻洛阳,次年参与潼关之战,破封常清、高仙芝部,助叛军入长安。757年香积寺决战中,率精锐骑兵冲击唐军李嗣业部,几乎突破防线,终因仆固怀恩回援溃败。后随安庆绪退守邺城,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转投史氏麾下。761年史朝义弑父夺权,安守忠遭猜忌,被削兵权调离前线。同年唐军反攻范阳时,其部众溃散,孤身逃亡途中被唐将仆固瑒擒获,押送长安后处斩。
4、崔乾佑崔乾佑(?-759)是安史叛军重要将领,出身不详,早年效力安禄山,任范阳军兵马使。骁勇善谋,尤精山地伏击战术,安禄山称帝后授左羽林大将军,封汝阳郡公,为叛军西进主攻手。

崔乾佑
崔乾佑以战术诡诈著称,756年潼关之战中,利用唐将哥舒翰冒进心理,以佯败诱敌深入,伏兵截断峡谷,大破二十万唐军,直接导致长安陷落。757年香积寺决战,率精锐左翼突袭唐军,一度击溃李嗣业前军,但遭仆固怀恩回纥骑兵侧击而败退。后随安庆绪退守邺城。759年,史思明与安庆绪决裂,安庆绪被杀,崔乾佑作为安庆绪的心腹,也一起被杀。
5、李归仁李归仁是安禄山麾下骁将,早年随安禄山戍守平卢,以悍勇闻名。历任平卢军使、燕军右厢兵马使,被安禄山封为北平王。善率重甲骑兵冲锋,安史之乱中常为先锋破阵,但未涉核心决策,属典型悍将。

李归仁
李归仁为叛军早期攻坚主力,755年随安禄山攻洛阳,率铁骑冲垮封常清部防线。次年潼关之战,配合崔乾佑诱敌,领骑兵侧击溃退唐军,助叛军夺取长安。757年香积寺决战中,率精锐“曳落河”骑兵冲击唐军阵线,一度突破李嗣业陌刀队防御,但遭回纥骑兵反包围,死战不退致部众伤亡殆尽。败退后随安庆绪北逃至邺城,因与史思明争夺残部控制权,被安庆绪调离主力。同年十月,唐军围攻邺城时,李归仁率残部断后,在滏阳河畔遭郭子仪部截击,身中十余箭仍挥刀死战,最终被唐将仆固怀恩斩首。
6、田乾真田乾真是安禄山麾下悍将,早年从军平卢,以善骑射得安禄山器重。历任平卢军使、燕军前锋兵马使。此人骁勇善战,常率轻骑突袭。

田乾真
田乾真为叛军早期攻坚主力,755年随安禄山攻洛阳,率五千契丹轻骑绕道太行山,奇袭唐军后方,助叛军速克东都。次年潼关之战,率部迂回切断唐军粮道,迫使哥舒翰弃险出战,间接导致唐军惨败。至德二年(757年)9月,郭子仪率大军反攻长安,与叛军大战于城西。由于唐军将领李嗣业、王难得、仆固怀恩的奋战,叛军先胜后败,精锐尽丧。但由于广平王优柔寡断,没有乘胜追击,使田乾真等人安然逃出长安。田乾真逃出长安后,正史中再无记载,估计或是其对叛军丧失信心,趁机脱逃,或是在逃往陕郡途中被百姓杀死。
7、蔡希德蔡希德是幽州胡人,安禄山麾下悍将,以骁勇著称,早年随安禄山镇守范阳,历任平卢兵马使、左羽林大将军,安史之乱中为史思明部核心战将,善率精锐骑兵,但性格刚直,终因触怒安庆绪被杀。

蔡希德
蔡希德早期参与叛军西进,756年与史思明合攻常山,破颜杲卿部,迅速控制河北诸郡。次年围攻太原时,遭李光弼伏击惨败,仅以身免,但随即重整兵力,攻陷上党并俘虏唐将程千里。758年率军援救安庆绪,助叛军重振军势,但因直言劝谏安庆绪荒废政务,遭张通儒谗言构陷,被安庆绪处死于邺郡。其死后,部下数千人逃亡,叛军内部矛盾加剧,战斗力锐减。
8、武令珣武令珣是安禄山麾下将领,早年效力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四载(755年)随安禄山叛乱,任荥阳守将、豫州刺史。善攻坚围城,但缺乏战略决断力,属叛军二线战将。
武令珣是叛军南线进攻的关键执行者。755年安禄山起兵后,他率军攻占荥阳,次年南下与毕思琛合攻南阳节度使鲁炅,利用火攻烟熏战术击溃五万唐军,围困南阳近一年。围城期间,他多次强攻未果,甚至遭遇城头乌鸦筑巢、陨星坠营等异象,军心动摇。至757年,因唐军曹日昇运粮入城、李巨援军逼近,武令珣被迫撤围,改由田承嗣接替。后随安庆绪退守邺城,再之后就没有了他的记载。
9、田承嗣田承嗣(705-779)出身河北将门世家,早年以勇武闻名,加入安禄山麾下任前锋兵马使,因治军严整升任武卫将军。安史之乱后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封雁门郡王,割据河北魏、博等六州,成为中唐藩镇割据代表人物。
田承嗣作为安禄山的前锋将领参与攻陷洛阳、南阳等战役,因治军能力被安禄山重用。757年唐军收复洛阳后首次投降未果,转投安庆绪;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再次叛唐,任叛军前锋攻占洛阳。邺城之战中,田承嗣助史思明大败唐军九节度使联军,但史思明死后又向唐将仆固怀恩投降。763年安史之乱末期,田承嗣诱骗史朝义放弃莫州,献城降唐。他利用仆固怀恩“安抚降将”政策,获任魏博节度使,拥兵十万割据河北,虽屡次对抗中央却未受惩处,最终善终。
10、牛廷玠牛廷玠(生卒年不详)出身行伍,因骁勇善战被安禄山提拔为叛军核心将领,位列“安史叛军十八将”之一。安禄山叛乱后,他受封大将,负责统领叛军精锐部队,参与河北、河南等地关键战役。

牛廷玠
作为安禄山嫡系将领,牛廷玠随叛军主力南下,参与攻占洛阳、长安等战役,因作战凶悍成为叛军重要战力。他长期活跃于河北、河南战场,因凶悍作战风格成为叛军维系河北根基的重要支柱,其存在甚至引发唐将贾循策划暗杀行动以瓦解叛军后方,但因泄密失败。牛廷玠虽军事能力突出,但缺乏独立政治野心,始终依附安禄山集团,未能如田承嗣等将领在乱局中转型为割据势力。
小结: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叛军以安禄山、史思明为核心,汇聚胡汉骁将,凭借骑兵突袭、伏击战术与内部策反迅速攻占两京。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之势起兵,绕过重镇直取洛阳、长安,半年内颠覆关中,但其称帝后暴虐失人心,遭近侍刺杀引发内讧;史思明继任后虽以骑兵战术大败唐军九节度使于邺城,却重蹈覆辙被亲子弑杀,导致叛军指挥体系崩解。
叛军阵营中,安守忠、崔乾佑、李归仁等悍将各具特色:安守忠率精锐骑兵在香积寺几乎撕破唐军防线,崔乾佑以潼关诱敌伏击葬送二十万唐军,李归仁统领“曳落河”重甲骑兵死战滏阳河,田承嗣则两度叛唐最终割据魏博埋下藩镇祸根。然而叛军内部倾轧严重,蔡希德因直谏被杀削弱战力,田乾真、武令珣等攻坚主力或失踪或败退,牛廷玠等嫡系仅善战而无政治远见,加之后期战略僵化、民心尽失,虽肆虐八年重创唐廷,终因内耗丧失统一指挥,被唐军分化击溃,其兴衰折射出盛唐军事体系的漏洞与胡汉矛盾的激化,更为中唐藩镇割据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