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军功最强盛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很多人才,他们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时,有三位比较杰出的少年英才,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大汉建功立业,但是两个英年早逝,一个投降他国。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个人。
1、霍去病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少年得志,18岁任骠姚校尉,随卫青出征匈奴。因战功卓著,两次功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后升任骠骑将军,官至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全国军事。作为汉武帝时期对匈作战的核心将领,他开创了骑兵长途奔袭战术,六次深入漠北,屡建奇功。虽出身卫皇后外戚集团,却以纯粹军功赢得历史地位。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首次率八百轻骑突袭匈奴,斩首两千余级,俘获匈奴相国、叔父等贵族,受封冠军侯。两年后发动河西之战,春季率万骑迂回千里,六日破五部,歼敌四万,收降匈奴休屠王部;同年夏季二次西征,孤军深入祁连山,击溃匈奴主力,迫使浑邪王率四万部众归降,自此汉朝掌控河西走廊,打通西域通道。

霍去病
公元前119年漠北决战,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北进两千余里,大破左贤王部,斩俘七万四千余人,追击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祭天仪式,将汉朝疆域向北推进至贝加尔湖区域。其作战特点鲜明:善用投降的匈奴人作向导,采取"取食于敌"的补给方式,首创骑兵集团突击战术,改变了汉军此前以步骑混编为主的作战模式。
元狩六年(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因病猝逝。汉武帝特许其陪葬茂陵,仿祁连山形状修筑陵墓,以纪念其征服河西之功。关于死因,史书未明确记载,后世推测可能源于漠北作战时沾染瘟疫,或长期高强度征战的伤病累积。其子霍嬗袭冠军侯爵,但早夭无后。霍去病虽英年早逝,但彻底扭转汉匈战争态势,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为汉宣帝时期匈奴归附奠定基础,成为古代军事史上闪电战战术的典范。
2、终军终军(约前133年—前112年),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年入太学,以博学善辩闻名,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后任谒者,迁谏大夫。汉武帝赏识其文才与胆识,多次派其出使边疆,处理民族事务。他主张以文化感化取代武力征伐,是西汉“文治外交”的代表人物,尤以出使匈奴、南越等事迹留名史册。
前119年,匈奴请和亲,终军奉命出使,以雄辩之才驳斥匈奴单于的倨傲态度,强调汉朝国威,迫使匈奴暂缓侵扰,为汉军赢得备战时间。前113年,南越王赵兴请求内附,终军主动请缨持节赴南越。他深入剖析利害,以“汉德广布,四海归心”的宏阔视野说服南越贵族,促成南越王携太后入朝称臣,岭南首次纳入中央政权管辖。

终军
途中遇南越丞相吕嘉叛乱,终军临危不惧,一面联络汉军驰援,一面安抚南越部众,虽未及阻止吕嘉弑王,但其行动加速了汉廷平叛决策。他提出的“以礼导夷,以信安边”策略,被汉武帝采纳为处理西南夷、东瓯等边疆问题的范本,推动了汉文化向岭南渗透,为后来设立南海九郡奠定基础。
前112年,终军在南越吕嘉之乱中遇害,年仅二十余岁。汉武帝痛惜其才,厚恤其族,并赋诗悼念。其持节不屈的事迹被班固写入《汉书》,誉为“终童请缨”之典,后世以“终军弃繻”“弱冠系虏”称颂其报国壮志。他虽未亲见南越归汉,但其外交实践彰显了西汉盛期的文化自信,开创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治理智慧,成为古代外交使节的典范。
3、李陵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少时任侍中,后升骑都尉,奉命训练精锐骑兵。天汉二年(前99年),率五千步兵出塞攻匈奴,遭八万敌军围困,力战八日兵败投降。虽战功未显,但其孤军抗敌的悲壮事迹引发后世争议,被视为悲剧性武将的代表。
天汉二年的浚稽山之战,李陵主动请缨率五千荆楚勇士北征,原计划配合李广利主力牵制匈奴,却意外遭遇单于八万骑兵围攻。李陵依托地形,以战车结阵、弓弩轮射抵御匈奴冲锋,首日歼敌数千。此后且战且退,沿途以密集箭雨迟滞敌军,坚持八日,杀敌逾万,退至距汉境仅百余里的鞮汗山。因叛徒告密,匈奴得知汉军箭尽粮绝,发起总攻。

李陵
李陵令士卒分散突围,最终仅四百余人逃回汉地。此战虽败,但以五千步兵对抗八万骑兵的战术指挥,展现了罕见的防御韧性。司马迁曾评价其“虽古名将不过也”。汉武帝初期赞其忠勇,后因误信李陵为匈奴练兵的谣言,将其家族灭门,致使李陵彻底滞留匈奴。此役暴露汉军后勤短板,也引发对边将权责的反思。
李陵投降后,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娶公主为妻,羁留漠北二十余年。汉昭帝时,旧交霍光、上官桀曾劝其归汉,但李陵以“大丈夫不能再辱”拒绝,最终病逝于匈奴。其悲剧源于武帝的猜忌与情报失误,后世对其评价两极:或责其失节,或悯其无奈。唐代后,文人多借其遭遇抒发忠孝难全之憾,如白居易“李陵降未死,耿耿千古名”之叹。他的故事成为古代武将命运与伦理抉择的经典案例。
小结:
这三人,霍去病是18岁封侯的军事奇才,开创骑兵闪电战术,六征匈奴拓疆河西走廊与漠北,24岁病逝,奠定汉匈战局转折。终军是18岁入仕的外交翘楚,以文治策略收服南越,促成岭南首归中原,弱冠之年殉职异乡,树立"不战屈兵"典范。李陵是名门之后,擅步战防御,率五千步兵血战八万匈奴骑兵,弹尽援绝被迫投降引发灭族惨剧,成为忠孝难全的历史悲情符号。三人皆弱冠建功,皆是武帝时期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