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有一个“倒霉蛋”叫王培铸,他31岁考中进士,一直到55岁都没能当上官。倒不是吏部不给他安排工作,而是他自从考中进士的那一天开始,家里的长辈先后去世,24年时间连续服丧,时人都说他“终身孝服”。
封建社会,按照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职期间凡遇父母、祖父母去世,要向吏部提出申请解职回籍服丧三年(实为27个月),谓之丁忧。
清统治者推崇汉文化,丁忧制度执行得很严格,不管是大学士还是七品知县,从得知父母去世的那天开始,就要申请丁忧。吏部有规定:“三年之丧,人子为父母持之,或父已前卒而祖父母亡,为长孙者亦持丧三年,为承重服,皆谓之曰丁忧。”
官员服丧期间,常服或黑色或白色,以布不以帛,就是说只能穿棉布衣服。
王培铸其人其事根据《清稗类钞·廉俭类》的记载,王培铸是浙江绍兴府人,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因其天资聪颖、喜爱读书,父亲王穑文聘请当地名师教授学业,指望他考中功名光宗耀祖。
王培铸不负众望,考运也很好,21岁考中秀才,然后连续三次参加乡试高中举人,并于乡试次年高中二甲进士,时年31岁。这个年纪考中进士,不能说是少年得志,但也还算年轻,前途不可限量。
人算不如天算,王培铸的好运就此终结,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的后半辈子将会在不间断的丁忧中度过。
殿试发榜后的第二天,王培铸接到老家的急报,他的母亲郑氏病故。正打算参加朝考选拔庶吉士的王培铸伤心欲绝,向礼部和吏部提出申请,请求回籍丁忧。
按照礼法,丈夫不用为妻子服丧,王家又是当地大户,王培铸的母亲去世一年后,父亲王穑文又续娶寿氏,这在封建时代司空见惯,本不为奇。
可谁也没想到,寿氏也是个无福之人,进门两年不到就患病去世了。寿氏是王穑文明媒正娶的正室,属于王培铸的继母,按礼制王培铸必须要为寿氏丁忧。
眼看生母丧期已到,现又再添丧事,王培铸再一次向礼部、吏部呈文,请求继续丁忧。一年后,王穑文又续娶了孙氏,同样的剧情再一次上演,一年半以后孙氏又卒,王培铸又不得不继续为孙氏丁忧。
丁忧固然是孝道的体现,但是到了这个地步,王培铸的内心肯定是几近崩溃的,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步入中年了,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却不料是这个结局。
感叹命运不公的不仅仅是王培铸,王穑文因连续三次丧妻,心力交瘁患病在床。当孙氏丧期快到的时候,王穑文也驾鹤西去了。
可怜的王培铸又为父亲服丧丁忧三年,可能读者这里,就会指责王穑文。其实王穑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王家虽然是当地富商,但是香火不旺,王穑文的兄弟二人,只生下了王培铸这一根独苗,王穑文虽是50多岁的人,但还一直想着为王家再添一子。
王穑文去世后,祖母将王培铸过继给叔叔王酉俊。该是王培铸没有当官的命,父亲去世两年后,王酉俊的妻子病故,按朝廷礼制,王培铸又得为继母丁忧三年。
王家老太太就是不信邪,逼着儿子王酉俊续弦,一年后王酉俊续娶木氏,可能是王家的风水生来克妻,第二任继母木氏进门后,不到一年又病逝了。接连的遭遇,让王家彻底失去了希望。
当木氏的丧期即将结束时,王酉俊带着无尽的悲伤含恨而终,王培铸不得不为继父服丧三年。前前后后算下来,王培铸从31岁开始,一直服了21年的丧,丧服一天也没脱下。
到了这也该结束了吧,显然上天并没有放过王培铸。祖母杜氏原本身体硬朗,但是看着两个儿子和媳妇先后去世,偌大的王家就剩下王培铸一个孙子,再坚强的人也难以承受如此的打击。
王酉俊的丧期还差一个月的时候,祖母杜氏含恨而去,王培铸作为唯一的后辈,为祖母尽孝丁忧三年。至此,从王培铸考中进士开始,他总共服了24年的丧,其时已是55岁的老人了。
王培铸的长辈全部去世,该服的丧也都服了,这个时候应该可以入仕为官了。况且王培铸的情况当时已经是传遍京师了,据说嘉庆帝也很同情王培铸的坎坷命运,令王培铸到京后由吏部带领引见,然后直接授予官职。
王培铸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仕途,身心疲惫的他也早已没有当官的念头,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王培铸本人倒是长寿活到了82岁,且还育有三子,王家在他的经营下达到顶峰,成为绍兴府数一数二的富商巨贾。
爹坑儿
他祖母也是有病,把长孙过继给次子干什么
这也忒倒霉了!可能是前面把运气都用光了吧?另,他绝对是不敢做官的,按制:守孝期间不得行房。他有三个儿子,要是做了官被人一参一个准!
应该用不了24年,按文中所述时间上有重叠的时候,再一个文中也说了守孝三年实为27个月(也就是相当于一年为九个月),所以总体时间估计最多15年
死老头真塔嘛能折腾,要香火让2个儿子生不行吗
应该是假新闻,看着就像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