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刺激消费,一线城市也要撑不住了!

旭升财研社 2025-05-01 14:54:27

消费的增长,可能是眼下增长阻力最大的一个点。

4月18日,北京统计局公布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和去年同期相比,北京3月餐饮收入同比减少3.1%,1至3月餐饮收入同比减幅3.8%;3月商品零售额更是缩减9.9%,1至3月商品零售同比下滑3.2%。

当一线城市北京的餐饮和商品零售额都在双双下滑的时候,这也意味着,刺激消费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困难。

最近这几年,下沉市场是被提得最多的消费新场景;在下沉市场之外,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缺乏增长潜力,才是企业选择下沉的关键因素。

以北京为例,去年北京注销、停业的餐饮商铺有3万家,而去年全国餐饮企业倒闭数量也高达300万家,创下十年来新高。

在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通讯器材类”跌幅38.2%最高,其次就是“文化办公用品类”下跌22.6%,“汽车类”跌幅也达到了20.2%,“体育、娱乐用品类”也下降17.6%。

除此之外,石油及制品类、日用品、化妆品减幅各达14.6%、13%、10.9%。

在宏观不确定性之下,金银珠宝类则是少数的正增长,增幅最高28.5%。此外,粮油和食品类也微升1%。

在关税和新冠后遗症以及地产下行带来的不确定性之下,哪怕是北京,人们也都开始更多购买黄金和粮油,其他消费品都肉眼可见的缩减。

石油、办公类用品的缩减,已经表明人们正在“非必要,不消费”。

人们外出用餐少了,娱乐活动也没有被年轻人撑起来;以旧换新的国补的确有一些效果,但没有国补的大件都跌了。

总的来看,从北京的消费趋势变化可以得知,大家能不买的就不买了,要买的都在观望补贴优惠,而没有优惠的都将就用。

当汽车都开始下滑的时候,消费增长的前景,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

为什么就连一线城市也拉不动内需呢?

消费复苏低迷背后,事实上是过去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显现。

北京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本质上是社会财富分配失衡的镜像投射。当全市金银珠宝消费创历史新高时,通讯器材消费却暴跌38.2%。

这种分化折射出不同收入群体的生存状态:高净值人群将黄金视为避险资产,中等收入群体在房贷、教育、医疗的"三座大山"下喘息,普通群体则陷入"活着就是胜利"的生存型消费模式。

当这三类人都不约而同选择减少消费的时候,问题就变得突出且重大了。

而北京的消费数据,不过是国内各个地区的一个缩影。

胡润研究院数据显示,北京高净值家庭占全国14.3%,其消费能力足以支撑起整个奢侈品市场,却无法带动民生消费的复苏。

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点。

过去经济结构性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对房地产的高度依赖。

消费升级是建立在房价增长的基础之上的,而消费的增长又拉动了企业投资、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地产开始陷入下行的时候,连锁反应也会随即波动到消费上。

过去我国家庭财富有七成都是房地产,当房子开始不再增长,甚至贬值的时候,人们的财富也开始缩水,这个时候就会倾向于减少消费。

当所有人都在减少消费的时候,企业也就不再增加投资,而新增就业岗位也会减少,最终形成一个负面循环。

这是房地产带来的蝴蝶效应。

第二点就是,收入仍然偏低。过去大家之所以没有这么大的感觉,无非是因为上一辈70后80后们省吃俭用,辛苦攒钱换来的财富效应(买房增值)。

现在轮到90后的时候,他们的消费欲望已经变得很高,也没有养成储蓄的习惯,最终在房价下跌之后,家庭财富失去了增长,工资性收入又不够的时候,真正的病症才彻底显现出来。

去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只有三千多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更是只有两千多元。在全国范围内,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仅仅只有7000万人。

过去在房地产的增长下,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当增长开始放缓的时候,收入不足的问题,才开始显现出来。

针对消费,我们也推出了许多促消费的配套措施,但也很难解决收入低的结构性问题。

新能源汽车补贴拉动全国通讯器材消费增长27%,北京却反向下跌25%;"两新"政策虽推动家用器具价格上涨2.7%,但扣除能源后的工业品涨幅难以抵消食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这种政策效力衰减,源于居民部门64.2%的杠杆率已触及承受极限,消费券、补贴等短期刺激手段,在长期负债压力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当居民因为房地产而背负64.2%的杠杆率的时候,刺激消费的各种补贴,只能够称之为短期刺激手段,而谈不上长期增长潜力。

最终要想拉动消费长期增长,还是要依赖于收入的增长,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全面,否则在三座大山和现行的收入体系下,年轻人不仅存不住钱,更谈不上娱乐消费。

养娃、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已经足以让一个普通人感到压力山大,至于额外消费,也就无从谈起。

尽管我国居民储蓄率很高,但由于消费信心不足,也导致居民有了收入之后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长期来看,消费信心的坍塌比数据下滑更危险。房价连续6个季度下跌,导致北京家庭财富缩水超15%,这种"负财富效应"直接抑制了大额消费支出。

另外由于青年失业率14.7%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也使得本该最具消费冲动的群体转向储蓄防御。当"延迟满足"变成"永久延迟",消费市场就陷入了"预期恶化-收缩消费-经济下行-预期恶化"的恶性螺旋。

长期来看,要想刺激消费,仍然需要收入的稳定增长。

我们目前收入涨幅大吗?

还是以北京为例,2025年一季度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3.2%,低于GDP增速1.8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北京的可支配收入增幅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城市的增幅可能还更低。

当收入增幅和GDP增幅不同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这种不同步性会在消费端被加倍放大:居民收入每增长1%带动的消费增量,需要收入下降3%才会完全抵消。收入分配机制变革滞后,会让"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难以同步实现。

目前消费对北京增长贡献率已经降至41%,较新冠病毒前已经下降了22%,这种趋势若持续,将导致:

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3个季度低于2%

财政收入结构恶化,个税占比从28%骤降至19%

金融风险积聚,消费贷不良率突破3.2%警戒线

长期来看,要想拥有更多消费,就必然需要做到收入分配机制的革新,这其中又涉及到相对独立的工会去构建劳方和资方的薪资谈判,也需要劳动法去更多朝着员工倾斜。

只有收入增长上来了,人们才会更加愿意去消费。从目前来看,我们也已经在这么做了。

北京消费市场的春寒料峭,实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经的阵痛。当刺激政策从"撒胡椒面"转向"精准滴灌",从"短期止痛"转向"制度重构",这座千年古都或将在消费的烈火中涅槃重生。毕竟,让14亿人的消费潜能充分释放,才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根本密码。

end.

1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