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规模最大、力度空前的提振消费方案。
3月17日,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六部门有关负责人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细节。
此前一天,办公厅正式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在这场发布会上,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坦言,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消费者“信心和预期偏弱”、部分消费需求未充分满足、消费环境有待优化,以提振消费扩内需“还有不少的工作要做”。
根据介绍,新出台的30条促消费有三大亮点,尤其是在需求侧加大力度,着力促进居民消费增收减负。与此同时,该方案也是首次在促消费文件中强调了稳股市、稳楼市,让消费者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和此前的促消费比起来,这一次六部门联合促消费,向市场传递的信号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力度更大、方向更明确,同时也确立了要稳股市、稳楼市来保住居民资产从而达到促消费的效果。
在财税金融方面,财政部提出今年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的扶持;央行则提出了多种货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用于消费领域等。
这次消费刺激采用组合拳的形式,资金投入规模更大,民生导向也比以往更为突出。
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尚不明确的点。
例如消费税的分配方式,仍未有一个系统性的细则。
早在去年,因为房地产的下行,卖地收入影响到地方财政,就已经开始下定决心要实施消费税的变革,但目前来看,这一块的定义还并不清晰。
目前国内消费税全部归属国有,2024年国内消费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9.45%,地方刺激消费需要动力,又因为消费税目前不归地方所有,因此地方在刺激消费问题上,也缺乏更大的动力。
如果消费税没有跟得上,那么也会影响地方刺激消费的可持续性。
今年刺激消费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消费补贴。家电和电子产品以旧换新属于锦上添花,而在育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有消费需求的群体,还需要做到雪中送炭。
最重要的是,消费信心的修复是一个长期机制,不仅要看当下的消费补贴,更要看到未来的变化。
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眼下的各种刺激补贴,事实上透支的是人们未来的消费欲望和需求;真正要想做到长期性的内需提高,最终的目标,仍然需要放在提高收入、优化职场环境上面来。
但这次六部门联合刺激消费传递的信号也是明确的,那就是我国宏观经济最终一定也必然会走到消费驱动型的道路上来,这是转型的必要之举。
眼下越是刺激消费,就越表明了内需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性。
这背后也从侧面印证了另一个事实:人们目前的消费水平还远远不够。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9%(2023年数据),这远远低于国际同等标准的60%以上,不要说和美国比,哪怕是以印度这样的同为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也高达60%。
消费低,叠加房地产行业的下行,这又带来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通缩风险。
当美国和其他主要大国还在努力应对通胀时,我们则经历着相反的风险,过去两年时间里,我国物价已经连续18个月下跌。
物价下跌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消费严重不足。
自古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就偏低,但今天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那是因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其余两架马车,越来越不好用了。
第一就是出口,因为美国关税的影响,今年随着特朗普的上任,阻力越来越大。过去出口一度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10%,现在阻力加大,产能的问题必须要更依赖内需消化。
投资也是一样的,过去两年时间里,资本外流的情况愈发严重,也进一步削弱了经济的增长;不仅是外流,随着基建的饱和和消费的疲软,企业投资和地方投资乃至房地产投资都在下滑。
当出口和投资都疲软的失衡,那么消费就成了三驾马车中的唯一一驾。
物价下跌,对消费者而言是好消息;但对宏观经济来说,是个坏消息。
当人们减少消费的时候,企业就会降价来吸引买家;这一趋势越严重,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少,招聘就会放缓,薪资就会停滞,最终又反过来削弱消费者消费信心。
最终,形成一个螺旋式下跌。
眼下六部门出手干预消费,就是要遏制住宏观经济尤其是消费陷入螺旋式下跌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刺激消费力度的本质原因。
消费为什么低迷?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钱的那一群体,始终都没有钱,不管是五年前还是现在;而刺激消费,刺激的从来就不是没钱的群体,刺激的是有钱却不敢花的群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低迷的原因就是:能够消费的消费者对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去花钱。
这个事情,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要知道,在刺激消费问题上,其实也遵循着简单的二八法则;80%的人没有什么闲钱去消费,但20%的人有钱,但没有信心去消费。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六部门联合促消费,要首次将稳股市、稳楼市纳入到消费政策中来。
因为这20%的人一部分消费信心,就源自投资市场,源自股市和楼市。
他们的资产上涨了,才会有信心消费;反过来,他们就会减少消费,保守消费。
至于那80%的人,一套房、没有股市任何资产,甚至还负债累累,他们刺激消费最大的潜力,无非就是换一部手机,买一台家电,对刺激消费是有拉动作用,但起到决定性的,仍然是那20%的人群。
收入,决定了人们消费的上限和下限。
按照去年的个税报告来看,我国月入上万的群体,其实还不足一千万人,最终真正有能力消费的,满打满算20%可能都算多的了,毕竟我国14亿人口,20%那也是2.8亿人了,仍然是非常庞大的群体。
我国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都是底薪的农民工,他们无法充分享受城市户口的福利,这也让他们经济不确定时期,更容易受到周期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刺激消费,我们不仅要考虑增量,还要计算减量。
减量的也就是消费降级的群体,他们是哪些人呢?背负房贷的、人到中年成家立业的,甚至包括那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他们缺乏更多社会保障,一旦受到宏观上的风吹草动,立马就会开始储蓄,而不是消费。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住减量的同时,尽可能刺激更多消费增量。
消费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石,它涵盖了多种多样的人生决策,大到买房结婚生子,小到旅游、吃喝玩乐,都可以算是消费。
除了收入和社会保障之外,成本,也是影响消费的一大因素。
根据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在国内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需要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8倍,与美国4.1、日本4.3、德国3.6相比,我国是最高的。
最终,这些高昂的成本只会转化为消费降级,或是银行里躺着不流动的资本。尤其是当楼市和股市也开始下行的时候。
消费,从过去到现在,某种意义上一直不被我们所重视。和英美相比,他们的经济增长有80%都是由消费推动的,在印度,这个数字也有70%左右。
而在我国,只有50%至55%之间。
当房地产、基建投资开始放缓甚至下行,最终消费所暴露出来的大问题之所在,远超我们的想象。
这也倒逼我们开始反思过去的经济增长路径,是否构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以房地产和土地为首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的时候,再重走消费的道路,也未必就晚了。
消费降级,最怕的是成为一代人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另一个新习惯的培养,就不再简单。
一个更有趣的关于消费降级的帖子是这样写的:“我现在把香水涂在鼻子和嘴唇之间,只留给我自己。”
正如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所说,我国极低的消费水平并非偶然,这是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是过去三四十年来围绕着这一模式发展起来的,如今要改变这一模式并不容易。
但困难,并不代表着我们不能够去这么做。
六部门联合促消费,这已经是声势浩大的一次大规模行动,而未来关于消费的更多宏观政策,还会继续接连推出。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愿意改变,那么事态就能够得到改变。
end.
买了一个二手机用了三年,今年打算在买一个二手机用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