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海煮盐到百味之祖:透过制盐和食盐,品味中国的盐文化

98年的小美嘉 2020-04-15 10:37:14
如今,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自身的“口腹之欲”也是越来越挑剔,从“有啥吃啥”到“想啥吃啥”再到“缺啥吃啥”,饮食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的变迁以及三代人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完整的“盐文化”发展史。

做菜,食材以及厨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抛去厨艺,真正对食物的色香味起这决定作用的,则是调味料,而调味料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则是被称为百味之祖的盐,盐堪称是食物的灵魂,若是口轻之人,炒菜不放盐,还勉强能够吃上几口,可若是口重之人,没有了盐,那说是味同嚼蜡也毫不夸张,由此可见,盐在如今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

盐文化起源于中国,时至今日,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年,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所有的时光,无论贫穷贵贱,地位尊贵,只要这个人吃饭,那他就离不开盐,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现代,中国的人民对盐有了依赖都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从头到尾的看一看盐文化的发展史。

一 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盐这个名字是怎样的来的呢?我们可以看“盐”这个字的组成,盐的下边,是一个“皿”,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在《说文》中就曾记载过: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于是“盐”这个字就出现了。

说起“盐”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我国的远古黄帝时期,那个时候的黄帝,打败了蚩尤成为了天下的首领,他的手下有一位名叫夙沙氏的诸侯,夙沙氏平时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美食,而那个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能够有食物温饱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敢奢求吃什么美食呢?

可夙沙氏偏不。

一日,他在大海边散步,面对这茫茫大海,他突然灵机一闪,海水无法饮用,是因为海水比之淡水,要咸上百倍,非但不能解渴,反而会“越喝越渴”,那么海水一定有着淡水中没有的成分,而这种成分,有味道!若是能够将这种成分取出来,用于食物,那一定能够作出前所未有的美食。

于是,夙沙氏在海边架起了一架大锅,点上火来煮海水,盐就是这样出现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设备太过简陋,加之手法不成熟,所以提取出的大多是粗盐,颜色各异,有着青,黄,白,黑,紫五种颜色,成固体晶块状。

至此,盐就出现了,并且作为调味品出现在了饮食中,盐的出现,让以前吃起来索然无味的食物开始变得有了味道,受到了人们的广大追捧,更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而夙沙氏也被后世称为“盐宗”,时至今日,有的地方仍然有着供奉盐宗的庙宇,用以纪念他的伟大功绩。

然而,那个时期的技术尚不成熟,制作过程繁琐,导致了盐的价格十分昂贵,寻常百姓吃不起, 所以盐在那个时期,一般都是统治阶级以及奴隶主们的专属,普通的百姓,仍然是像之前一样,而众所周知,人体如果缺少盐分,就会造成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的现象,加之医疗条件不发达,所以在那个时期,人的寿命普遍的都非常短,而有了盐,人体内的水分均衡得到了很好的调节,整个人看起来,比之不吃盐之前要显得有精神多了。

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寿命能够延长,因为那个时期的盐还都是未加工过得粗盐,粗盐中杂质很多,这些杂质对人体的危害不可谓不大,甚至有毒,所以,古代多有因为食用粗盐而得暴毙的,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恐慌,直到元朝时期,这个谜底才被解开。

到了商朝时期,“盐法”开始出现,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更是设立了专门掌管盐的机构,派专人看管,而掌管盐的人也被称为“盐人”,盐成了国家最高档的东西之一,由国家统一调配,同时,盐也被分成了很多种,宗法制的盛行,使得祭祀之风十分兴盛,用以祭祀的盐叫做“苦盐”或者“散盐”,接待顾客的叫做“形盐”,而皇帝、贵族吃饭用的盐则叫做“饴盐”。

春秋战国时期,盐的作用更加重要,盐的提取技术虽然没有过多的长进,可“种盐”的方法被人们发明了出来,他们将“盐池”引入到土地之中,每当刮风,土地中就会长出“盐花”,通过盐花在去提取盐,盐的品质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相当于是加了一道工序,换来的是盐质量的保证。

而盐也成为了社会中地位最高的一种调料,哪个国家掌握的盐多,哪个国家就强大,齐国就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齐桓公励精图治,成为了最先称霸的国家。

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曾记载:“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zhān)鲔(wěi)之醢(hǎi),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齐国丞相管仲曾提出:以鱼盐之利而兴国,哪个国家掌握了盐,就掌握了所有诸侯国的命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天下只有一个秦国,所以文字,语言,货币等也只得有一种,与此同时,对于“盐法”的管理也是更加严格。

然而,统一的盐法还没来得及开始全面实施,秦朝就二世而亡,秦朝虽然灭亡,但它所制定下的制度还在,秦朝之后,汉承秦制,而“盐法”自然也被传承了下来,汉武帝时期,“盐法”得到进一步的修缮,形成了完整的法律,“盐法”彻底转变为了《盐法》。

《盐法》规定,私人没有售卖盐的资格,可以食用,但要格外的珍惜,不能浪费,浪费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行为严重者甚至达到了流放的地步,可见盐是多么的珍贵,打仗最费的就是钱,汉武帝北征匈奴,将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全部打空,国内经济险些崩盘。

为了挽救国内经济于是汉武帝便将盐和铁彻底纳为了国家的产业,不允许私人售卖,凭借这一措施,国库有了除去税收之外的另一项经济收入,为对外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证了前线的供给,也为战争结束后,国家经济的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汉宣帝时期的汉朝有了底气,向天下人说出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由此可见盐的作用有多大,利润有多丰厚。

西汉盐铁丞(管理盐的最高长官)孔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敢私铸铁器卖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其县,就是说如果但凡有人敢私自卖铁器和盐,那么就将犯人的左脚小指剁掉,之后再另行之罪,可见,西汉对于盐的管理是多么的严格,东汉时期则一直延续西汉对于盐的管理方式。

三国时期,盐到了计划分配的份上,每个人只有的盐量都是固定的,多出一粒都不行,因为连年战乱,导致出现了十室九空,谷贵粮抵的通货膨胀的现象,金银有价,粮食天价,而盐根本就是无价。

岁谷一瓢五十万钱。

这句话说明,在三国时期,一瓢粮食已经达到了五十万的高价,盐更是无可估量,达到上百万,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被五胡等少数民族占据,东晋偏安于江南地区,而无论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东晋,还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盐的掌控都十分严格,若是私人售卖,直接以死罪论处。

唐朝后期,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王朝迅速衰败,为了充斥国库的收入,唐宪宗将目光转向了盐,盐由民制,由官收,之后将盐税加入到卖价中,卖给商人,在流通到市面上,这一通操作,使得盐的价格飙升了近十倍,凭借着这一举措,朝廷敛财无数,国库充盈,使得气数将尽的唐王朝生生的续命了几十年。

宋朝时期,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百姓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提升,人们喜欢在喝茶时放入一点盐,使得茶的气味更加浓郁,在那个时期,茶并不是饮品,而是一种食物,所以《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才会一口一个“吃茶”,“吃酒”,南宋末年,盐的制作工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甚至可以量产,成为了最为风靡、喜闻乐见的调味料,盐也更加的“大众化”,到了元朝,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吃不起盐了。

二 制盐的方法、历史

盐,自从远古时期出现后,历代王朝都将提升盐的产量,优化制盐方法、质量当做大事,而两淮便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根本。公元前514年,江苏沿海地区兴起了煮海为盐的浪潮,内陆重粮产,沿海重盐产。

渐渐地,产盐这条产业链开始渐渐清晰,到了唐朝,人们在海边开沟引水,撇煎锅熬,建起了自古以来的第一座盐场,宋代,偏安一隅的南宋虽然在军事上古很被动,可经济的发展简直到了光速,同时煮海为盐的工艺更是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据《通州煮海录》中记载:"煎制海盐过程,分为碎场、晒灰、淋卤、试莲、煎盐、采花等六道工序。到了明代,盐的提取方法由煎盐发展到晒盐。盐的产量再一次增高,20世纪60年代,塑晒结晶新工艺的出现、推广、使用、再到后来的全面应用,使得我国的盐产达到了时间短、产量高、质量好的新阶段,也表明了,自远古时期开始,我国盐文化的历史发展达到了顶峰。

而说起我国盐文化的典型代表,那绝对是两淮地区,而两淮地区的典型代表,一定是东台,西汉时期,东台先民的“煮海生盐”拉开了盐文化发展的序幕,凭借着制盐,东台地区的历史地位直线上涨,到了乾隆时期,东台已经从一个小镇,一跃成为了具有“小扬州”之称的经济重县,并且是两淮地区的税收重地,典型代表。

东台地区的盐民以积薪、晒灰、煎盐,这三道程序为主,而后,盐需求的增大,使得东台地区的盐民们实行了合作制,他们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一轮换,灼烧一次约为十五天,本着人多力量大的原则,无数的乡镇、住户联合起来,组成“团煎共煮”,终使得东台地区成为全国产盐重地,名列全国之首,年产百余万石。

中国盐文化

如今,盐已经成为了百味之祖,没有了盐,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们更会陷入恐慌,2010年,网上曾爆出日本因为研究核武器,造成了海水污染,自此之后,世界上不会再有可以供人食用的盐,这一消息震惊了世人,我国各大超市中的盐都被抢掠一空,致使盐的价格暴涨。

这则新闻当然是假的,没过多久,官方就出来辟谣,这才解决了人们的恐慌,正面来看,这些人抢盐的行为让人忍俊不禁,嘲笑他们的愚昧、无知,广大网友更是戏称他们为“盐荒子孙”。

可反过来想想,如此简单、甚至一眼就能看出真伪的消息,却引发了那么多人上当,取笑的同时,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盐是多么的重要,如今,随着制盐技术的发展,我们食用的盐不仅健康,而且价格十分便宜、亲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当人们看到厨房中,那细小如尘土般的食盐时,会不会想到在几千年前,这样的一粒白花花的细盐,甚至能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呢?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放在古代也只有皇帝才能享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变革呢?

盐,是古代人类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堪比黄金的无价之宝,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的宝贵遗产,它伴随着中国的历史长河延续至今,波涛汹涌,又归于平淡,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默默地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为人类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平淡灿烂且辉煌!

0 阅读:0

98年的小美嘉

简介:浙江传媒学院16级在校生浙江传媒学院16级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