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从话剧《茶馆》看老舍先生的生死观

98年的小美嘉 2020-04-18 09:51:05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在文革中坚决的选择以自杀来作为人生的告别仪式,这样一个对生活,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民大众充满热爱的慈祥老人,却选择如此激烈的方式来告别世界,这中间究竟蕴涵了何种不可言明的心迹和情感?笔者不揣寡陋将从《茶馆》的兴衰看老舍先生的精神追求和固守,从王利发的死看老舍先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信念意志的执着!

正奋笔疾书的老舍先生

(一)关于“人民艺术家”老舍

在《五四给了我什么》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曾经提到:“反对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明白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正是基于这种对救亡图存方法的初步认识,老舍先生再不甘于只单单做个庸碌勤恳的小学校长,一个恭谨孝顺的儿子,他要以他的笔来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祖国的一股深切的来自于骨血之间的责任的体现,从那时起,先生的作品中始终秉持着对于祖国的热切希望和对于人民的殷切关怀,这是一种无声而伟大的人文关怀。他不像同时期的张资平,郁达夫,鲁迅等作家,张资平几乎是一种绝望到骨子里的悲哀,以至于最终沦落为恶俗的行列,而郁达夫先生则更多是运用自我解剖的方式来解释社会国情的无奈,是将一种希望寄托于深深的悲观之中。鲁迅先生素来以民族的脊梁民族的良心称著,但他尖锐而犀利的目光和笔调让人感觉到的是赤裸裸的寒冷,仿佛这一切如果不改变这中国将永远处于无尽的深渊一般,虽然在其严峻深刻的笔调之中始终蕴涵了对于民族的无尽的期待和希冀,但这种在寒冷的表层下蕴藏的炽热的热爱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理解和体悟的,所以在这喧嚣的文坛之中,老舍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充满智慧的幽默笔触在给我们展示北平的时候也将那深沉的爱和无尽的希望表现出来,那诙谐幽默平近易懂的语言让我们在哂然一笑之时也激起了我们对于文化的思考和对于整个民族社会的思考,这是一种老师的教学艺术!

在《二马》这部长篇小说中,老舍先生熔铸了自己对于祖国浓烈而深切的敬爱,老马和小马之间强烈的逆反差异代表了两种迥异的思想潮流和不同的阶级观念,抑或是代表了不同的体制思想,而不可否认的这两种思想却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祖国进步发展并慢慢走上独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出于对于救亡图存略献绵薄的初衷,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贯穿着这种对于生命的歌颂,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希望,炽烈的火焰始终燃烧在先生的心中。鞭笞着先生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笔耕不辍!孔子:“四十不惑,五十耳顺。”是说个人到了四十便将世间的事看清看透了,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再不能像少年一样容易介绍新的思想和观念了,但老舍先生却在“五十而知使命”一文中坚决而强烈的表示:“我忘了我的年岁,要和年轻的小伙子们做笔墨劳动的竞赛。要不断的劳动,像广大的劳动人民学习,创作出更多的文艺作品来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可见老舍先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系列作品更是充满了美好的愿望和高昂的斗志,但就这样一位对于生命充满热爱,对于生活抱有极大热忱的老人,一位始终拥着梦想执着拼搏追求的老人,却在文革之中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自杀来作为对于世界的告别,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人声鼎沸的老同泰

(二)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哀——《茶馆》

老舍先生在《谈<茶馆>》中指出:“用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大时代大世界的变化,来说明那个时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来表现今天生活的幸福,来鼓励我们鼓起革命的干劲,在一切的事业上工作上争取更大的胜利。”正是基于借助小人物的生死更迭和裕泰茶馆的兴衰存亡来表现大时代的风云变化的原则,老舍先生选取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抗战胜利等极具时代代表性的场景,根据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怀度来体现当时的国情如何,并通过大傻扬喜来宝的概括性作用来彰显各阶层对于救亡图存的费尽心力来说明虽然当时的中国国势糜烂,虽然如此但还远未达到崔议员那种悲观绝望的地步,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大力,是秦仲义还是常四爷,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不惜个人生命安危的。而他们就是国家的魂魄所在,是民族的骨血所在,只要还有斗志便还有希望。

茶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作品,是老舍先生对于过去的三个时代的祭奠,是饱含了对新中国新时代的无限期望和心力的精品之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部《茶馆》蕴涵了老舍先生数十年来对于祖国的热爱,是代表了亿万万同胞对于埋葬旧时代旧世界的强烈要求,是对于新时代新世界美好期许!

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哀——莫谈国事

笔者认为《茶馆》是一个极具象征性意义的意像,或许老舍先生的本意是将《茶馆》作为埋葬旧时代迎接新时代的载体,但事隔多年以后。再回首来看《茶馆》我感觉它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埋葬旧社会歌颂新时代的作用了,更多时候,它所蕴含的恰恰是一种思想上由积极而消极的转化。如果初期的茶馆是一部拥有强烈而坚毅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热情的作品,是对于新生的新中国的无尽的崇敬的话,那么现在拿《茶馆》联系它所经历过的那个人人狂热的几乎丧失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和是非判断理性的时代的话,那么它所昭示的恰恰是另一个黑暗的疯狂的充满暗涌波涛的压抑时代!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特别是一个对民族国家,人民大众充满热爱的作家来说。一部作品往往都蕴藉了他无尽的心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每次阅读茶馆,与其说是再次感受那个混乱动荡没有是非善恶的丑陋时代,不若说是悼念那个为国家为人民始终战斗不休最终却被人民亲自埋葬的伟大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生活在茶馆的时代固然是不幸的,但生活在茶馆以后的时代就真的是老舍先生的幸运了吗?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九泉之下的老舍先生自己知道了!

再聚首——跨越世纪的友情

(三)关于老舍先生的死的思考

《茶馆》以老裕泰茶馆的最终被霸占和老王掌柜的上吊来宣告旧时代的破亡,而作为作者的老舍先生也选择自杀来作别世界,这种惊人的相似之处到底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王利发费尽毕生精力来改革裕泰茶馆,希望老裕泰能够坚强的生存下去,就如同他不停的挣扎在这是非混淆道德沦丧的黑暗社会之中一样,但老裕泰终究厄运难逃最终被高官和混混霸占,而王利发也在穷尽了毕生心血精力的老裕泰被抢占以后绝望的走上了不归路,老裕泰的被霸占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茶馆的被霸占,而是王利发精神生活的被侵略被蹂躏,是一种除却肉体摧残以外更深层次的更残忍残酷的精神摧残,如果说肉体上的折磨还能忍耐的话,那么精神上的缺失和被无情践踏将是谁都无法忍受和承受的!所以对于王利发来说或许唯有死才是最好的归宿,这是一种对于自己信念的执着坚持不屈反抗,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对的他正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是一位失败的悲情英雄。当我们站在当前的角度来审视老舍先生和王利发时,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实在有太多的共同点,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的信念的执着。笔者以为老舍先生的死是值得尊重和推崇的!是一个坚韧的勇士对于梦想的懈追求和至死捍卫,老舍先生的死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一个民族的悲哀!杀死老舍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千千万万他日夜牵念热爱的人民!这是何等的讽刺于嘲弄啊?

笔者之所以选择《茶馆》作为分析老舍先生的基点,只因为笔者以为《茶馆》是老舍先生毕生追求的凝结,是对于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的精神寄托所在,而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激情他在作品里以诙谐幽默而又饱含激情的冷静笔调严正的告别旧时代,对于整个新生的生机勃勃 的新中国,老舍是寄托了自己所有的激情和无尽的遐想的,这是他心中所希冀的没有压迫没有压榨的平等,人们不再为奴隶为仆役的新中国。而这从另一层面而言新中国也几乎成了老舍的生命,就如王利发的裕泰一样,而正当老舍先生还满含了热情的期待着新中国的壮大之时,惊天动地的文化大革命便以顺雷不及掩耳 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看着自己满心希望期待的中国成了这般模样?老舍先生又当做何感想呢?作为一个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又怎么能眼睁睁的无视这种野兽式的野蛮暴力呢?

我的正红旗下

《我的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唯一一部被迫搁笔的作品!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创作就是生命。当一个作家被剥夺创作的权力时无疑预示着生存权利的被剥夺!而对于这样一个言论不得自由,个体不得尊重,精神不得伸展的社会,面对这个刚从满目疮痍的社会深渊中挣扎出来又再次沦于更加恶劣的环境的新中国。老舍先生心中又将是又何等的焦灼?当一个人的信念破灭之时那种生不如死的痛苦是谁都无法忍受与承担的,而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创作拥有美好梦想意志的作家而言,这种痛苦更是无法形容和描绘的!有人说“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危机的一部分”。对于老舍先生而言他的死就如老裕泰的王利发一样,是源一种精神信念的被摧毁是一种对于生活生命不再感到有丝毫乐趣和信心而产生的无尽的绝望时所选择的以死的方式来表示对于这个疯狂的社会的决绝和反抗,是对于自己人生信念的执着与坚守。

尘归尘,土归土,一切自有来路

秉持着对于人民的无限热爱,怀揣着对于祖国的无限热忱和强烈的自尊自豪,老舍先生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虽然他曾经说自己在解放前的创作的是“不三不四的无关宏旨的东西,是孤独的毫无目的的在黑暗中的独自徘徊。”可但凡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无法否认他那种蓬勃欲出的激昂热情,那种出于无私的对于全民族的人文关怀,以及他对中国文坛和中华民族文艺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

2 阅读:226
评论列表
  • 2020-04-18 15:25

    图片怎么写同泰?

98年的小美嘉

简介:浙江传媒学院16级在校生浙江传媒学院16级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