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房地产,160万亿在躺平,银行“保卫战”开打了!

雁城 2024-05-10 04:51:44

大家好,我是堂主。

现在,压力来到银行这一边了。

这几天,A股上市所有银行陆续都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季报。

从结果来看,整体银行的营收,跟之前相比是大幅度下滑。

四大宇宙行:中工农建,业绩纷纷转负。

wind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一季度:

工商下降了3.41%、建设银行下降了2.97%、农业银行下降了1.76%、中国银行下降了3.01%

同时,在净息差方面:

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净息差是1.44%,工商银行是1.48%,建设银行是1.57%。

另外,交通银行的净息差是1.2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1.92%。

六大国有行,除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外,其他的净息差都低于1.8%。

净息差低于1.8%,意味着什么呢?

要知道过去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银行的净息差,都在2%以上。

直到这几年,才发生了一些变化,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

这是这么多年来、首次跌了2%。

再来看去年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下滑至1.69%。

显然,现在银行净息差已经低于1.8%。

《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就是1.8%。

若低于1.8%,那么银行在评估中、就被扣分。

所以,净息差1.8%,也被判定为银行的经营警戒线。

银行为什么营收转负、净息差越来越低了呢?今天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聊聊~

直接的原因,是降息的反噬作用。

现在降息,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但是,银行似乎却遇到难题了。

首先,贷款市场利率是已经一降再降了。

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

不论是7天、14天逆回购、还是MLF、LPR

你会发现从2022年开始,都是猛的往下降。

为什么贷款利率下降了呢?

表面来看,你不降贷款利率,大家都不愿意借贷。

而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存量债务太多了,必须下调,才能借新还旧。

我们有一个特点:过度举债。

这里插播说一下:举债发展经济,这是现代经济的特点,不只是我们才有。

这方面,分三个部门来说。

第一是中央债务。

财政部数据显示,我们国债余额超30万亿。

第二是地方债务。

截止到2023年末,地方显性债务是一般债务余额加上专项债务余额,合计是40万出头。

以上这两个数据都是能从官网上查到的。

同时,wind数据也统计了城投的37万亿多债务。

城投债务,其实就是地方的隐形债务

加起来,地方就是接近80万亿。

第三个,就是家庭部门。

央行发布的《2023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到2023年末,住户贷款余额是80.1万亿。

把上面的数据加一下:

中央的30万亿、地方的80万亿,家庭部门的80万亿。

三项合起来,就是快190万亿的债务了。

而2023年我们的GDP,才126.06万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借新还旧的压力很大,所以市场贷款利率才会一降再降。

同时,银行为了呵护净息差。

在存款一侧,也是一再下调存款利息。

按道理说:

贷款利率下去了,企业融资成本也下去了,借贷的意愿会增强。

存量利息下去了,就会把居民存款挤出去,流入到市场的钱就多了。

但是现在,就效果而言,不及预期。

于是能看到,现在是贷款、存款利率成双螺旋下降。

要想走出降息的反噬作用,就要看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

证券日报也说了,随着今年宏观经济转入回升过程,当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就会进一步修复。

那么净息差的底线,在哪里?

去年已经下滑到1.69%了,难道要突破1.5%?

看了德国银行近20年来的净息差,都低于1.5%。

这几年,净息差更低,去到1%左右。

兴业研究也说了,低净息差,导致德国银行业成为“薄利”行业

当然了,德国银行业一向以稳健著称。

那么我们的低息政策要到什么时候呢?

个人的观点,还是要等。

等到利率再下降,等到融资成本再低,等到债务基本出清……

银行营收转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受到地产的拖累。

安信证券统计,过去数十年:

银行凭借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品、进行授信的商业模式,获取了资产端快速扩张。

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结构来看,涉及房贷类的贷款,整体是呈上升走向的,占比去到了30%。

而近几年房地产的下滑,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端,缩水严重。

21世纪经济报道:

六大行中,除了邮储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低于3%以外,其余五家银行的不良率去到5%左右。

其中,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分别同比上升128BP、219BP。

对公房地产贷款,就是对房企的对公贷款。

另外,银行个人按揭房贷余额,下滑也是相当严重。

来看六大行的2023年的业绩报表:

界面新闻统计,六大国有银行个人按揭贷余额合计约为26.43万亿元,同比减少约5166亿元。

第三个原因,就是现在银行有近160万亿元,正在“躺平”。

看了下央行官网的货币统计情况。

全国银行系统里的个人存款方面,截止到2024年3月,这个类目下已经达到了146.4万多亿元。

我又去翻看了去年的数据,2023年1月份的时候,这个数据是127万亿元。

换句话说,从2023年1月到2024年3月,个人存款多了近20万亿。

2024年2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发布,

里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

其中,从产品的投资性质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5.82万亿元。

再细分的话,一级和二级风险,加起来占到50%。

折算过来,也就是有超过12万亿的,

理过财的同学应该知道:一级、二级,其实就是跟银行存款差不多,没啥风险,都是吃利息的。

当然了,利息也是很低的。

全国银行系统里的个人存款146万亿,加上没啥风险的一二级理财产品12万亿,

合计起来就是接近160万亿。

换句话来说,这160万亿、就是老百姓放在银行系统里躺平的钱:

拒绝消费,也不去做有风险的投资。

显然,这160万亿,是银行营收转负的最大推手之一。

你想啊,银行靠的什么盈利?

存贷差!

都存起来,既不消费、也不投资,那么银行就要付利息。

讲了那么多,可能很多小伙伴以为银行不行了。

错了,大大的错了。

虽然根据2023年年报数据:

A股上市42家银行、全年共创下营业收入约5.65万亿元,低于去年,营收转负。

但是,A股的盈利王,非银行业莫属。

来看2023年A股盈利榜,前20名,有12个是银行业,

其中,四大宇宙行:中工农建,稳居前四。

个人一直认为,没有银行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银行。

我常常跟大家说:当下、跟自己和解很重要。

这话放在银行也是一样,适当的让利一下,该降的就降,该给的就给。

打破降息的反噬,恢复市场的预期。

经济好了,蛋糕大了,又何须担心营收问题呢?

我是堂主,这期就聊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雁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