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下,银行抢着“送钱”!

雁城 2024-06-02 05:58:49

大家好,我是堂主。

不知道大家最近是不是跟我一样,一天能接好几个说要给我送钱的电话。

大部分一看、标记了广告推销,这种想都不用想,立马拒绝。

倒也不是看不起,只是你接了,电话那头洋洋洒洒说一大堆,一句话不回就挂人电话,多少有点没礼貌了。

不过,总有漏网之鱼、没有标记广告推销的电话。

一接说是和某某银行合作的机构,问我缺不缺钱,现在有一笔30万授信贷款。

还没等对方说完,我都是很礼貌地回一句:谢谢了,不需要哈~

然后很快把电话挂掉了。

还有一种95开头的,一看就是银行的电话,难道是我的理财产品出问题了?

带着好奇心接了,结果电话那头一口就说自己是某大银行的人工智能客服,说我是他们行优质客户,现在有个贷款产品,问我有没有兴趣。

好家伙,现在都跳过中介、自己拉客户了。

银行的任务,都这么大了吗?

天天接电话,天天让我贷款,都说我是他们行优质客户。

可是我在想,优质客户又怎么样?是可以不还钱吗?

这段时间下来,我已经听到各种名目的贷款,从2个点到5个点的都有,利息倒是挺低的。

那么问题来了,银行的钱,真的没人贷吗?

或者换个问题,银行找不到更好的资产来投资吗?

显然,现在银行进入了“资产荒”。

什么是资产荒?

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周期内,因为投资渠道变窄、优质资产稀缺,导致大量资金难以找到好的投资标的。

根据安信证劵统计,过去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占比超过30%。

21世纪经济报道也做过相关的统计。

2022年末,中工农建这四大国有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均超过30%。

不过到了2023年年末,这个数据的占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工行和农行,分别下降2.2%、4.6%,占比都下调到27%。

中行下降4.5%,建行下降3.9%,虽然下降幅度挺大,但占比还是超过30%。

房地产历来被视为中国最好的投资标的,现在银行的这个投向占比下降了,那么必然要找到其他新的优质资产。

举个例子来说,最近市场传得比较火的“国家大基金三期”。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

5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简称“国家大基金三期”。

从规模上看,注册资本3440亿元。

其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均出资215亿元,邮储银行出资80亿元,交通银行出资200亿元。

合计算起来,国有六大行出资占比达33.14%。

这绝对是顶级豪华的“国家队”

另外,第一期的1387亿和第二期的2042亿,加起来都还没有这次第三期的多。

当然了,市场上比较关注的是大基金第三期这么大的蛋糕,谁能分到多一些呢?

毕竟前两期主要投资方向集中在设备和材料领域,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初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媒体大多认为除了延续对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支持外,大基金三期会加大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

华鑫证券也表示,算力芯片和存储芯片将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

在我个人看来,大基金三期这么大资金体量,恰恰透露了银行在资产荒下做出的反映。

不管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还是算力芯片或者存储芯片,

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现在地方国资两手一摸、口袋空空,心有余而力不足。

反观银行,现在存款到了高点。

根据央行官网的货币统计情况。

现在全国银行系统里的个人存款方面,截止到2024年3月,这个类目下已经达到了146.4万多亿元。

以前大头投向房地产,但是现在显然不行了,以及账上大量资金贷不出去,

各种叠加buff之下,押注大基金三期,起码风险要低于城投。

有一说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资产荒下,关键就是找到理想的投资标的。

按照“贷款派生存款”逻辑,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应该是一一对应的。

但是,现在显然银行体系贷款是少于存款的。

这点可以参考银行净息差走向趋势。

息差收窄是结果,主要原因是“资产荒”压力下,银行的资产无处可去。

那么银行要如何缓解资产荒呢?

天风证劵统计过样本银行,做了这样一个计算:

6家国有大行的平均存款为1.855%,而股份制银行的平均存款为2.2%,再考虑各家银行的业务管理成本大概为生息资产的0.8%。

算下来的话,要想缓解,国有行需要的资产收益率,其低点在2.7%左右;

而股份行需要的资产收益率,其低点则在3.0%左右。

基于这个角度,你再去看为什么现在超长期国债那么火热。

虽然国债看起来利息低,可长期稳定,是能满足大行的收益要求,可适当缓解“资产荒”

另外,银行零售业务也是一大发力点,成为“保营收、稳息差”的重要措施。

以股份制银行为例,整体而言,2023年末股份制银行的零售不良率,是要低于公司不良率的。

当然,光大例外。

原因也很简单,不是光大没有去搞零售业务,而是光大的房地产不良贷款,实在是太高了。

根据企业预警通平台统计,2023年光大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金额为行业之最,达到88.33亿元,在不良贷款总额之中的占比达到18.6%。

零售业务的榜样是谁,招商银行肯定能站出来说上几句。

2023年末,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余额为3.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3%,零售贷款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2.82%

在零售业务利差方面,招商银行2023年是3.40%。

兴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净利差、稍微低点,是3.30%。

平安银行在这个数字上,表现相当亮眼,达到4.25%

显然与公司业务相比,零售银行板块净利差还是保持较高水平,承担了银行营收压力。

这里额外提一下平安银行吧。

最近不是房地产新政出来了嘛,比如15%的首付,取消利率下限等,这些已经算王炸组合了。

不过,比王炸更猛的,是直接明牌。

根据中国证劵报报道,5月28日,平安银行推出“气球贷”:

意思是借款人按约定的总期数,固定20年,然后计算每期月供,在贷款期限内分期归还贷款本息,最后一期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

大白话就是房贷业务可以“先息后本”。

对方还对中国证劵报记者说:银行推荐的先息后本,一般期限是36个月。像我们银行,一般都会批10年额度,3年做一次无还本续贷,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征信保持良好,最长可以10年不用还本金。

换言之,现在你买房是申请平安银行房贷的,前面十年,可以只还利息,不还本金。

客观来说,这个气球贷之前在业内就出现过,不过后来又暗淡下去了。

现在重出江湖,不得不说,还是平安银行会玩。

只是个人有个疑惑,正如名字气球贷一样,还款就像吹气球,先小后大。

可是,十年后气球被吹到爆炸了怎么办?

本质上来讲,气球贷是建立在房价上涨基础上的一种豪赌,把风险留给未来。

再退一步来讲,怎么去理解出现“气球贷”这个产品呢?

其实就是现在银行难以找到好的投放渠道。

既然都是房产类贷款,与其发展对公房企贷款业务,还不如壮大个人房贷业务。

第一财经对2023年国有六大行房贷不良率做过统计,

去年对公不良贷款增加167亿元,余额达到2145亿元,不良率占比5.24%左右。

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为1214亿元,去年增加额只有49亿元,比对公不良少增加110多亿。

同时,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占比,也没超过5%。

毕竟大部分背上房贷的打工人,是比较守规矩、有礼貌的。

一般都会咬咬牙、哪怕压缩其他支出,也是会把房子供下去的。

老是有小伙伴发私信问我,怎么搞投资,买哪只股。

你看银行,在“资产荒”之下,做法都是在求稳,稳字当先。

对于个人来说,建议还是不要太冒进。

人生三大错觉:我是主角、她在看我、买的股票会涨!

我是堂主,这期就聊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1 阅读:350
评论列表
  • 2024-06-03 09:02

    贷不出去了?

雁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