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提出敛兵聚谷的战略,是对是错?为何一个月不到,便丢了汉中

狂人鉴史 2025-01-25 13:43:02

在蜀国面临危机的时候,姜维提出了一个“把军队集中起来,囤积粮食”的策略,想这样给蜀国一次最后的反击机会。

可是这个“敛兵聚谷”的策略不仅没能让蜀国重振雄风,反而不到一个月汉中就被敌人夺走了。

那这个“敛兵聚谷”的策略怎么会这么快就导致汉中失守了呢?

汉中这个地方就像是蜀地的大门,很重要。顾祖禹说过,汉中北面可以俯瞰关中,南边保护着巴蜀,东边连接着襄阳和邓州,西边控制着秦地和陇右,位置非常关键。

蜀汉的大臣黄权就说过,要是汉中丢了,三巴地区就都没了生气。

杨洪说得就更直接了,他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要是汉中没了,那就等于蜀地也就不存在了。

姜维在侯和之战失败后,没有留在汉寿驻守,而是退守到沓中躲避风险,这样一来,蜀汉的防守布局就出现了大漏洞。司马氏趁机派兵南下进攻。据史书记载,那一年秋天,朝廷下令让邓艾和诸葛绪各自带领三万多士兵,邓艾前往甘松和沓中拦截姜维,诸葛绪则前往武街和桥头切断姜维退回蜀地的道路。他们汇集了十多万人马,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

魏军派邓艾和诸葛绪去牵制姜维,而钟会则带领主力大军直奔汉中。

宋杰觉得姜维在沓中驻军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太容易让敌人攻击;二是跟汉中隔了很远,中间还有很多山山水水,要是出了紧急情况,很难迅速得到援军”。

姜维被邓艾牵制住,钟会的大军就顺利杀进了汉中,还拿下了阳安关这个重要地方,很多武器和物资都落入了敌人手里,蜀军的防线开始崩溃。钟会的前锋田章带着部队往江由赶,还没到百里路,田章就先打败了蜀军的伏兵三校,邓艾让他先上。田章打败了蜀军的伏兵,和从阴平偷渡过来的疲惫的邓艾部队汇合,给邓艾补充了兵力。

魏军逼近,江由的太守投降了,蜀中的形势非常危险。

武都和阴平等地都守不住了,姜维只能退到剑阁去防守,因为要照顾自己的安全,没有精力去支援成都。

姜维躲到沓中去避难,虽然这是他保命的一个临时办法,但这样一来,蜀汉的防御就出现了空档,给了敌人可乘之机,结果成都被攻破,蜀汉也就灭亡了。

钟会带兵攻打阳安关,蒋舒就把城门开了投降了敌人,而傅佥却是拼死战斗直到最后。

傅佥是蜀汉名将傅肜的儿子,在夷陵之战中,傅肜也是英勇无畏,最后为国捐躯。

傅佥作为忠义的后代,由他来守阳安关是挺合适的。至于蒋舒这个人,史书上说他担任武兴督时表现不佳。后来蜀汉安排别人代替他,但他被留下帮助守汉中,蒋舒因此怀恨在心,就开城投降了。

蒋舒在当武兴督的时候,表现一般般,结果就被换掉了。

让这么个不怎么样的人守阳安关,姜维确实是没看好人。

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将军的得想清楚。以前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廉颇负责长平之战,可别以为将军家就一定能出将军,赵括虽然书本上学的不少,可实战经验少得可怜。他带个小队还行,要是让他统领全国军队打关键战,那就太冒失了。

诸葛武侯首次北伐,放着老将魏延不用,却让参谋马谡去守街亭,这可真是失误。

虽然初衷是培养马谡,可第一次让他带兵就重任在肩,实在是有点冒进。结果第一次北伐就失败了,要不是王平帮忙,马谡那边的军队几乎全没了。

阳安关是汉中的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守关的将领必须得是能干的,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就算不是姜维亲自去,作为蜀汉的大将军,对重要关口的将领任命也该有点了解。

赵孝成王用赵括,诸葛武侯用马谡,姜维用蒋舒,这三位都犯了兵家的大忌,结果都导致了不好的后果。

在魏军大举进攻蜀国之前,姜维就向刘禅上书,建议派张翼和廖化加强阳安关和阴平桥头的防守,这显示了姜维作为一个优秀将领的远见。

但是,这个建议被刘禅忽略了,导致蜀国失去了战略优势,阴平关口被诸葛绪占领。

后来,姜维重新夺回了阴平桥头,但得知阳安关也失守了,汉中的局势变得非常危险。于是,张翼、廖化和姜维、邓艾等人从汉寿撤退,放弃了阴平,与张翼、廖会合,然后一起退守剑阁,以抵御敌人的进攻。

邓艾料到,如果阴平桥头被攻破,蜀军就会陷入两难境地,不管姜维是不是回来支援,成都都保不住。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做决策得考虑全局,才能正确应对变化。

姜维是军队的大头领,但他在制定战略时没想清楚整体情况。要是姜维能留下一个既聪明又勇敢的将领守在阴平,防备邓艾,那蜀汉可能就不会这么早完蛋了。

诸葛武侯初次见到姜维时就对他赞不绝口,觉得他不仅能力超群,而且对汉室忠心耿耿。

武侯的评价确实很中肯,姜维在多次与曹魏的战斗中都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

他对于蜀汉的忠诚,在蜀汉覆灭后他努力想要复兴国家这一点上也得到了证明。

姜维是个行动派,为了目标能豁得出去,哪怕不顾及家庭情分。在乱世的背景下,他本有机会成为一方霸主。可他那份忠心耿耿,束缚了他的行动,导致他的“敛兵聚谷”计划彻底失败。

他一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不惜违背亲情,不顾国家实际情况,频繁带兵攻打魏国。更过分的是,他还调整了战略,把“敛兵聚谷”的策略当成赌注,把整个蜀国都押了上去。

可他忠心保国的基因深植心底,所以当他想让后主除掉黄皓却未能如愿后,为了不被黄皓所害,他只能逃到沓中去避难。

当他又上奏请求加强阴平的防守却再次被搁置,他也没有擅自做主,没敢自己派兵去阴平驻防。

邓艾灭掉蜀汉后,他接到后主的命令,也是放下武器,放弃抵抗,向钟会投降。他这些行为基本上都没超出刘禅的授权。

但考虑到蜀汉特殊的国情,在非常时期,就得采取非常手段,这样才能保住蜀汉。

一个糊涂的皇帝把持着朝政,就算姜维再厉害,蜀汉也保不住。那时候姜维做大将军,手底下兵多将广,在军队里很有威信,本来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比如清理那些奸臣,挽救朝廷,劝说皇帝,甚至用军队的力量让刘禅退位,让像北地王这样明智的人来治理蜀国。

他还可以靠着自己的权力和威望,出来掌控局势,自己掌握大权,实施自己的计划,这样才能真正保住蜀汉,才算得上是忠臣。

作为国家的栋梁,只是盲目听命于昏庸的皇帝,看着坏人破坏朝政,那就是傻瓜式的忠诚。要是姜维能放下那些过时的忠诚想法,蜀汉也许还能继续存在。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大臣,他提出的“敛兵聚谷”计划虽然有点冒险,但其实是因为蜀汉当时的特殊情况才这么做的,挺符合实际情况的。

当时蜀汉内外都很困难,很难和魏国长期对抗。姜维改变了防守方法,想引诱敌人深入,然后在边境附近消灭他们,这可真是个大胆的军事行动。如果成功了,就能重创魏国,改变现在的局势。

不过,因为姜维自己能力有限,再加上蜀汉后期政治不稳定,这个战略最后失败了。姜维只好收拾残局,在剑阁挡住了钟会,如果不是邓艾用奇兵偷袭阴平,几乎就能保住整个蜀汉了。

姜维在用兵上有些不周全,给邓艾留下了机会,但蜀汉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不能全怪姜维一个人。蜀汉后期已经病入膏肓,积弊已久,不是姜维一个人能救得回来的。

姜维虽然带着弱小的蜀汉不断挫败强大的魏国,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就像是蜀汉后期的李牧那样,是救国的英雄。但他的连续征战,也让蜀汉的国力越来越弱,实际上加速了蜀汉的衰败。

当时他本想放手一搏,希望能扭转局势,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挡住历史的潮流。

0 阅读:12

狂人鉴史

简介:卢柳依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