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训练
——教育叙事之九十七
文/刘堃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形势。改变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近些年来已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共识。
然而也应清醒认识到,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推进多年,但依旧处于过渡期。至今仍没有完成这个转变,未能真正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旧模式混杂的现象。
最近我有幸与原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博士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李博士是课堂教学理论方面的专家,写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专著和文章。我担任过十几年知名高中的校长,具有一定的基层教育教研实践经历。因此,我们谈到课堂教学改革时就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交谈中李院长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高度认可,那就是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他的观点揭露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弊端,那就是太关注于课堂训练。
我国古代对学习就有很好的论述,《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和习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练习、习得、巩固掌握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一书中,把学习分成五个步骤——学、问、思、辩、行。
无论是古语的论述还是现代教育的观点,都把学放在首位。只有学过,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的发生过,才有后来的习之。由此亦可见课堂教学中教的重要性,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最近听了部分学校的教师授课,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授课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几乎占据了全课时的2/3,有的甚至还多。课堂上教师简单地讲一下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后,就是让学生们练习。而且就一个知识要点往往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不再出错为止。这种授课方式虽然简单,看上去学生们的“收获”还挺大。但这种“收获”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值得商榷。
当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模式时,绝非意味着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恰恰相反,教师需要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把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驱力的作用,去进一步探知、延伸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知识和技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接下来的“习”则是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生的“学”与“习”,因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甚至章节不同,无法形成固定的时间分配,更不能人为地去规定一个比例,而是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总之,教师讲得透彻、有启发性,学生学得扎实、有生成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这才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作者简介】刘堃:原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山东省政府督学,济南市关工委副主任。全国“领航校长”导师,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导师。曾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专家工作组成员、山东省首届教育创新校长、齐鲁名校长、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化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济南市十佳校长、济南市劳模、济南市拔尖人才等。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主持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编著教育教学著作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