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鲁国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混乱时期,那就是有名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公元前662年,鲁国颇为英明的国君-鲁庄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鲁庄公的一生虽然没能如齐桓、郑庄一样名著于诸侯之间,但也没有辱没先辈的名声。鲁国依然是山东大国,无人敢辱。只是鲁国虽然没有外部问题,内部国君的继承却有些问题。
鲁庄公和他的夫人哀姜并没有子嗣,这意味着鲁庄公和其他姬妾的儿子们都是庶子。庶子的继承权并没有那么牢不可破,有时候国君的嫡亲弟弟是能够越过国君的庶子继承国君之位的。
偏偏鲁庄公又有三个势力颇为强大的弟弟。这就让鲁庄公对于自己死后国君的继承问题有些担心。于是,鲁庄公于病榻上召见其中一个名字叫做叔牙的弟弟,问他对于国君的继承有什么看法。叔牙说庆父能力不错,可以继承君位。庆父是叔牙的兄长,鲁庄公的另一个弟弟。
鲁庄公对叔牙的说法不置可否,在叔牙回去之后又召见一个叫做季友的弟弟,问他对于国君的继承问题怎么看。季友是个贤良的君子,就回答说他会辅佐子般继承国君。子般是鲁庄公属意继承国君的儿子。
这时,得到想要答案的鲁庄公又说,刚刚叔牙说庆父有做国君的能力。季友对此勃然大怒,说他们怎么敢这样,这样会陷国家于混乱之中。
事实和季友的预测一样,叔牙已经准备好了弑君篡位的武备。不过得到鲁庄公信任的季友能够调动的实力明显不是叔牙能够比的,已经在叔牙行动前知道叔牙的准备。不过季友是真君子,他不想和叔牙撕破脸,让公室颜面扫地。
就把叔牙叫了出来,给他一杯毒酒,让叔牙自裁,对他说这样可以让他保留颜面,并且他家族的地位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改变。不然,不止叔牙颜面扫地,他的家族也将要受到牵连。叔牙没有办法,只能喝毒酒自杀。
没多久,鲁庄公死了。季友辅佐子般当了国君。
庆父对此非常不满,但是季友这时已经得到了贵族们的承认,他也反抗不了。于是庆父就唆使子般以前的一个仇人去杀死子般。
就这样,国君还没有当两个月的子般就死了。但是这时季友的权力还是很大。庆父知道季友肯定不会同意自己当国君的,就想要立鲁庄公另一个儿子启为国君。
启是哀姜的妹妹叔姜和鲁庄公的儿子,而庆父和哀姜有长期的私通关系,自信可以通过哀姜控制启获取鲁国的政权。
但是季友不一定会同意启当国君,于是庆父就去齐国请求齐桓公的帮助。启是齐桓公的外甥,齐桓公当然乐意启当鲁国的国君,就帮助启当了鲁国的国君,庆父也如愿控制了鲁国政权。这时季友害怕庆父的报复,就逃去了陈国。
庆父的打算成功了,他掌控了鲁国的政权。但接下来的事情并没有向他设想的方向发展。
鲁闵公,也就是启,并不喜欢庆父的一手遮天,就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鲁国,以制衡庆父。庆父在鲁国再怎么一手遮天也不敢反对齐桓公,于是季友就回鲁国了。
季友的身份并不逊色于庆父,能力更是比庆父还强。于是,季友在鲁闵公的支持下,慢慢夺取庆父的权力。
庆父对此难以忍受。就指使一个对鲁闵公有怨气的贵族杀掉了鲁闵公。鲁闵公一死,庆父趁机夺取政权,准备自己当国君。季友趁乱带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申逃去了邾国。
就在庆父准备自己当国君时,鲁国的贵族们对庆父的不满终于爆发了,都反对庆父,庆父只能逃去了莒国。而季友知道庆父失败后,就带着申回了鲁国,和贵族们一起拥立申为国君,后世称之为鲁僖公。
季友这次不想再放过庆父了,鲁国因为庆父已经混乱太久了,如果不杀死庆父,说不定他又会搞出什么事情来。于是季友用财货贿赂莒国,让它把庆父送回来,准备杀掉他。庆父回鲁国后发现季友一定要杀他,没有办法就自杀了。
庆父死了,鲁国的灾难也结束了。
在这次鲁国之乱中,庆父之所以两次弑君三次篡位都没能成为国君,除了庆父自己过于急功近利外,季友的贤明和深谋远虑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