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2年,宋国宋桓公病重,太子兹甫要宋桓公立他的庶兄目夷为继承人,因为目夷为人仁爱。目夷当即拒绝,说:“你连国家都让给我,才是大仁,并且按照制度也不该是我继承君位。”之后目夷竟然去了卫国以躲避太子兹甫的谦让之举。于是在宋桓公死后,太子兹甫成了宋国的新国君,史称宋襄公。
宋襄公继位时,齐桓公已经步入晚年,开始考虑继承人的事情。不过由于齐桓公夫人众多,以至于可以继承君位的儿子也有很多。为了让自己属意的公子昭能够安稳的即位,他和管仲就选择有着仁爱名声的宋襄公作为公子昭的外援。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国内佞臣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宋襄公就以齐桓公曾经对他的嘱托召集诸侯进攻齐国以立公子昭为国君。不过由于宋襄公威望太低只有曹国、卫国和邾国响应了他的号召。尽管如此,这些诸侯军队对于混乱中的齐国来说也是和定海神针一样。就这样公子昭在宋襄公的帮助下,即位齐国国君之位,史称齐孝公。
宋襄公平定齐国之乱后,大概想要效仿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就以平定淮夷之名召集诸侯会盟。不过只有曹国、邾国、鄫国三个小国响应了宋襄公的号召,其中鄫国国君还迟到了。
宋襄公召集诸侯后并没有和他们商量怎么出兵平定淮夷,而是用商朝的传统,以人活祭来求神让淮夷顺服。这个被用来祭祀神的人就是迟到的鄫国国君,主持祭祀的就是邾国国君。
宋襄公如此残忍把曹国国君吓坏了,回去后就不听宋襄公的话了,宋襄公为此又发兵进攻曹国。
宋国的司马子鱼也就是目夷就曾因为这两件事劝过宋襄公,说做这样没有德行的事成不了霸业的。可是宋襄公就是不听。
宋襄公即位时显示出让国之仁,可是这两件事中又显示出不仁德,难道宋襄公是个表面仁德的人吗?
应当不是表面仁德,因为后来他又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仁德之事,为此还付出了生命。
那是宋国攻打曹国的两年后。宋襄公还想要谋求诸侯霸主之位,不过他并没有以尊王攘夷之类的行为获取诸侯的支持,而是直接在诸侯盟会上要求楚成王命令顺服于楚国的中原诸侯顺服于自己。
楚成王大概害怕宋襄公埋伏甲士,就答应了宋襄公,并且约定下次盟会是都不要带领军队。宋襄公答应了。
于是在这年秋季的诸侯盟会中,宋襄公就没有带军队过来,但是楚成王却带了军队,并且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去进攻宋国。幸亏宋国应对得当,楚成王才又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国后非常愤恨楚成王的失信,而这时郑国国君又去楚国朝见楚成王,宋襄公就发兵进攻郑国。
楚成王见宋国进攻郑国就派兵进攻宋国,以给郑国解围。宋襄公收到楚国进攻的消息,就率军在泓水边迎击楚军。
楚军要进攻宋军就得渡河,但是宋军已经在河对面列好阵势,贸然渡河很危险。不过楚军还是渡河了,不知道楚军的指挥官是另有应对宋军半渡而击的方法还是单纯的莽撞。
宋军见楚军渡河当然不想放过好机会,就请示宋襄公进攻楚军,可是宋襄公不同意。等到楚军渡河后宋军又请求进攻楚军,宋襄公还是不同意。
最后楚国列好阵势后一举击溃宋军,连宋襄公都身受重伤,不久之后就死了。
在那次泓水之败后,有就人问宋襄公为什么不趁楚军混乱的时候进攻时,他的回答是君子不趁人之危,古代贵族战斗也是要双方做好准备后堂堂正正进行的。
可见宋襄公到死都认为战斗也是要讲究仁德的。这就表明宋襄公的仁德并不是假装的,而是真的仁德。只是他的仁德只是照搬前人的仁德之举,并不合时宜。当然他照搬的不止是仁德之举,商朝以人活祭的残忍之举也被他给照搬到周朝。
照搬商朝用人活祭的习俗使宋襄公失去诸侯可能的支持,照搬古代贵族战斗的仁德又让他战败受伤,最后不仅因此而死,还在历史上留下不好的名声。不得不说教条主义真的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