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意思是说如果周公在没有证明自己清白的时候就死了,那么后世之人将不能分辨周公摄政是贤明还是别有用心。同样,如果王莽在没有篡位的时候就死了,后世之人也不能分辨王莽到底是谦恭之人还是野心之辈。
所以,人在什么时候死很重要,它会决定你的身后名声是芳名还是骂名。
春秋时期鲁国的鲁隐公就是一个死亡时间比较尴尬的国君,这导致他的身后名声颇有争议性。
临危受命
鲁隐公是鲁惠公和他的姬妾所生的儿子,名字叫做息,是庶长子。
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当时息年纪已经很大,并且在鲁国颇有贤名。而鲁惠公的嫡子允年幼,不能处理政事。所以,鲁国的大夫们都想要息当国君。但是,息没有同意当国君,而是奉戴允为国君,史称鲁桓公;自己代行国君的政务,史称鲁隐公。
棠地观鱼
公元前718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去棠地观赏捕鱼的大场面。大夫臧僖伯劝阻他,说:“处于社会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职责,国君更是整个国家民众的表率,不能率性而为。捕鱼只是渔民的事情,不是国君应该关注的事情。”鲁隐公没办法,就说:“我只是去视察边境。”
于是,鲁隐公就去棠地观鱼去了,臧僖伯托病没去。
羽父擅权
公元前719年,卫国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来鲁国请求鲁国出兵,鲁隐公拒绝了。鲁国大夫羽父请求带兵会合诸侯进攻郑国,鲁隐公仍然拒绝。于是羽父就擅自带兵会合诸侯。
公元前713年,鲁隐公和齐僖公、郑庄公结盟,约定好进攻宋国的日期。羽父却带兵提前会合齐僖公和郑庄公进攻宋国。
悲惨结局
公元前712年,鲁桓公成年,羽父向鲁隐公提出杀掉鲁桓公以换取鲁国宰相的地位。鲁隐公说:“从前允年幼,我才代为执政,现在他长大了,我打算把国君之位还给他。”
羽父听后害怕鲁隐公把自己的提议告诉鲁桓公,就去鲁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要杀鲁桓公,请求鲁桓公让自己去杀掉鲁隐公,鲁桓公同意了。
于是,羽父便派人杀死了鲁隐公。
身后名
鲁隐公的政务能力并不突出是公认,从他棠地观鱼可知他不懂得笼络属下,从羽父专权可知他不懂得约束属下。可是,他后来品行如何却颇有争议。
有人认为他没有野心,只是能力不行,没能管理好属下,被属下反杀了。理由是羽父请求鲁隐公杀死鲁桓公时,鲁隐公说的话。
有的人则认为鲁隐公有没有野心在两可之间。理由是,如果鲁隐公真的有心让位鲁桓公就不会引起鲁桓公的猜忌和羽父对他的图谋。
结语
历史对鲁隐公的争论只因为他死的时机太不凑巧。但是世人对一个寿终正寝的人的评价就客观公正吗?也不一定,因为人心难测,一个人在世界中表现出来的样子不一定是他的真实面目。(所以,别给人乱贴标签。)
但是,世界是不会管一个人真实品性是怎样的,它只在乎这个人表现出来的品性是什么样的,然后决定给这个人以什么样的回应。
所以,不管你的内心是光明还是黑暗,热情还是冷漠,只要你想要世界对你好一点,你就应该对世界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