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前篇之看鱼国君鲁隐公终死于“摸鱼”

浩瀚史迹 2021-12-07 13:56:54

鲁隐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代理国君。当时,鲁惠公去世,他的嫡子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鲁桓公年幼不能理政,他的庶长子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鲁隐公效仿祖先周公摄政周王朝的故事,摄行鲁国政事,成为鲁国的代理国君。

鲁隐公摄政鲁国后,先后和邾国、戎人、宋国、齐国、郑国等国结盟,以获取良好的国际地位。期间在宋国和郑国交战中保持中立、宋国和邾国交战中站在更加强大的宋国一方、以及和郑国、齐国一起进攻宋国获得颇为可观的土地。这些事情都可以证明鲁隐公作为鲁国的代理国君在诸侯间是非常称职的。

鲁隐公对外虽然是个称职的代理国君,对内却一言难尽。

首先是懈怠政事。

在鲁隐公摄政的第五年的春天,突然想去距离国都比较远的棠地去观看当地人的捕鱼活动。那时,就有大臣进谏鲁隐公不要去,说这不是国君该做的事,是乱政。鲁隐公大概也是知道这不是国君的应该做的事,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是去视察边境。这位大臣当然不信,但也阻止不了鲁隐公,就称病不一起去。而鲁隐公终于是得偿所愿,趁兴而去,兴尽而归。却不曾想他的这件偷懒之事竟然流传千古!

其次是没能管理好手下大臣羽父。

羽父又叫公子翚,是鲁国贵族,他有两次违背鲁隐公命令的记载,一次陷害和谋害鲁隐公的记载。他的实力应该颇为强大,能够独立地带兵出征。他两次违命都是带兵出征。

第一次违命是宋、卫、陈、蔡诸国攻打郑国时,羽父在鲁隐公拒绝诸国一起攻打郑国邀请的情况下,向鲁隐公请求攻打郑国,又在鲁隐公拒绝他的请求后依然带兵攻打郑国。

第二次违命是鲁隐公和齐僖公、郑庄公结盟约好日期进攻宋国的时候,羽父提前带兵汇合齐僖公和郑庄公攻打宋国。在这里虽然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是羽父违背鲁隐公命令,但也没有记载他这次行动的任何战果或者其它特殊情况,所以我认为他的这次行动是违背鲁隐公命令的。因为在那个史书记载言简意赅的年代,在一次出自国君统帅的行动中,没有特殊情况或者战果的时候是不会将其偏师行动记载史书的。

后面谋害鲁隐公是在鲁隐公摄政十一年,鲁桓公渐渐长大的时候。那时,随着鲁桓公的长大,按照惯例,鲁隐公将会还政于他。但是羽父不想鲁隐公就这么简单地将政权交给鲁桓公,毕竟鲁隐公当政的时候,对他是颇为纵容的,换成鲁桓公可就不好说了。于是羽父就向鲁桓公提出帮他杀掉鲁桓公以换取宰相的官职。这个条件在羽父看来是很公平的,对双方也是有利的。但是鲁隐公可不这么想,他不想杀掉弟弟鲁桓公,或许也不怎么想当国君吧?

他就对羽父说:“我已经为退休养老做好了准备,马上就要将国君的位置还给弟弟了。”羽父听到这话,吓得一大跳,鲁隐公坚持要还政鲁桓公,要是他将自己说的话告诉鲁桓公,自己在鲁国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羽父赶忙去鲁桓公那里倒打一耙,说鲁隐公非但不想还政于鲁桓公,还要杀死他,以便自己正式当国君。接着请求鲁桓公杀死鲁隐公。鲁桓公当然不想去死,更不想失去国君之位,轻而易举地相信了羽父的话。就让羽父赶紧杀死鲁隐公。羽父得到鲁桓公的命令,就设计刺杀了鲁隐公,拥立鲁桓公成为鲁国国君。

从“棠地观鱼”中鲁隐公明知此事不是国君该做的事,却依然我行我素,可知他对国君之位不大上心。这心态从羽父竟然能够三番两次地违背他的命令而没有受到惩罚也可见一二。却不想国君之位可不是什么普通职位,稍有懈怠便会万劫不复。

1 阅读: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