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率领各自的军队包围郑国,原因是郑国在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以及郑文公曾在晋文公流亡郑国时对其无礼。
郑国先是派烛之武劝退秦军,然后接纳流亡于晋国的郑国公子兰,并且立其为太子,晋文公才善罢甘休,撤军回国。
两年后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
郑穆公即位后,晋国在晋襄公的统治下,仍然称霸诸国。因此郑穆公坚定地支持着晋国的霸权,直到晋襄公去世。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其子年幼,两位卿大夫赵盾与狐姑射便打算拥立年长的晋襄公兄弟为国君。只是二人属意的国君继承人不同,免不了一场争斗,结果狐姑射失败,逃亡他国。
接着赵盾又违背拥立在秦国出仕的公子雍为君的初衷,改为拥立年幼的晋灵公为国君。因此秦国进攻晋国。所幸晋灵公年幼,晋国暂时由卿士赵盾执政。而赵盾才略过人,不仅打败来犯秦军,还将晋国治理得颇为稳当,使晋国依然受到诸侯的拥护,郑穆公就是如此。
郑穆公虽然仍然支持晋国的霸主地位,但因为晋灵公年幼,这种支持不是很坚定。只要晋国的局势再动荡一些,或者楚国的局势再稳定一些,郑穆公说不定就要倒向楚国。
三年后,不满赵盾执政的晋国大夫在晋灵公的支持下作乱,杀死赵盾的党羽先克。赵盾反击,将作乱的大夫全部杀死。晋国君臣内耗正式开始。
此时,楚国国君楚穆王已经初步稳定国内局势,趁着晋国无暇顾及中原列国,开始进攻一些靠近楚国的中原国家。郑国首当其冲。这种情况下郑穆公果断顺服楚国。陈、宋两国在楚国的攻势下也都顺服楚国。
又是两年,楚国令尹成大心去世,众多舒姓小国反叛楚国,楚国不稳。
次年,晋国又一次打败秦军。郑穆公瞧着势头又开始顺服晋国。
果然,没过几年晋国权执政赵盾就因为帮助周王室平定纷争,重新树立了晋国的威严。而楚国的若敖氏之乱也随着楚庄王的即位愈演愈烈。
不过还没等郑穆公安生两年,晋楚之间又开始强弱易势。
晋国之所以能勉强维持霸权是因为执政大夫赵盾才干过人;但随着晋灵公的成长,晋国的国政渐渐过度到晋灵公手中;而晋灵公此人荒淫无道,他插手晋国国政后,晋国声威扫地。
就在赵盾平定周王室纷争的第二年,齐国公子商人杀死齐昭公儿子,自立为君,史称齐懿公。晋灵公召集诸侯打算讨伐齐国。齐懿公重金贿赂晋灵公,竟然换得晋灵公撤军回国!
晋灵公如此行为自然惹得诸侯质疑其是否有资格做诸侯霸主。郑穆公就是如此,他对晋国的命令开始不怎么上心了。
郑穆公如此行为,自然惹得晋灵公不快,便不准郑穆公参与诸侯盟会。郑穆公此时不想和晋国翻脸,因为此时楚国刚刚因为饥荒引发叛乱,无暇为郑国撑腰。于是,郑穆公就派太子夷和大夫石楚去晋国为质。
两年后,晋国大夫荀林父以诸侯之军队进攻宋国,以讨伐宋文公弑君自立,宋文公请和。接着宋文公加入晋国的盟军,一起进攻齐国,以讨伐齐国进攻鲁国的行为,齐懿公请和。
晋国率领这两次军事行动都因为对方的贿赂而退军。郑穆公因此说:“晋国不足与也”。转而受盟于楚国。此时楚庄王因为平定叛乱声威大涨,压制住了若敖氏的气焰,正要北向与晋国争霸。
郑国投向楚国第二年便受楚国命令进攻宋国,以迫使宋国顺服于楚。宋军败绩。接着晋国赵盾召集诸侯军队进攻郑国,却被楚国令尹斗越椒率军逼退。
撤退的时候赵盾说:“斗越椒的若敖氏正在和楚庄王争权,暂且助长其声威以加速他们的争斗。”结果倒是赵盾回晋国没多久就,晋国发生了“赵盾弑其君”事件。晋国果然如郑穆公所说“不足与也”。
一年后,郑穆公去世。
纵观郑穆公的国君生涯,其对晋、楚两国强弱转换可谓慧眼如炬,每一次阵营转换的时机都把握得刚刚好。只是眼光再好也是如墙头草一般随风而倒,让人不禁感叹小国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