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戎马半生,带领着郑国雄霸一时。但是他死后,四个儿子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把这国君之位轮流坐了个遍,使得郑国政局动荡不已,屡次被其它诸侯国的敲诈和侵略。
郑国盛极而衰,郑庄公的这四个儿子难辞其咎。不过,郑国这四兄弟只有公子忽和公子突颇有才略,其余二人也只是碌碌之辈,在位时也只是当时权臣的傀儡。所以郑国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是公子忽和公子突身上。
公子忽是郑国的太子,公子突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子。当郑庄公死时,郑国卿士祭仲便拥立公子忽为国君,后世称之为郑昭公。可是郑昭公的国君之位还没坐热乎,就又被祭仲拉下来了。原来是宋国插手了郑国的内政。
宋国为什么能够插手郑国的内政呢?并不是因为宋国比郑国强大,而是因为公子突的母亲就出自宋国雍氏,宋国可以通过公子突来插手郑国的内政。
这时宋国的国君是宋庄公,就是曾被父亲赶去郑国的公子冯。不知道是因为当年在郑国和公子忽相处不愉快,还只是单纯地谋取利益,宋庄公想要立公子突为国君。于是宋庄公命令雍氏引诱郑国大臣祭仲来到宋国,把他抓起来,要求他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不然就杀了他。祭仲在生命威胁下当然妥协了。
这时公子突也被宋庄公抓到了宋国,被宋庄公用立他为国君的条件勒索了许多财物。
接下里在祭仲和宋国立下盟约后和公子突一起回郑国后,郑昭公毫无反抗之力地逃去了卫国。
郑昭公的能力并不弱,他在宋、卫两国进攻郑国时,守住了都城,在救援齐国时也打败了当时侵略齐国的戎人。那么为什么他会这么轻易的赶下国君之位呢?
原因是他性格刚愎自用。
当年齐僖公欣赏还是太子的郑昭公,要把女儿嫁给他,他拒绝了。别人问他拒绝的原因,他说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他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做事,不想依靠齐国这个大国。
后来,郑昭公在救援齐国的战役中打败了戎人后,齐僖公又要嫁另一位女儿给他,他又拒绝了。又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上一次没有帮助齐国,没敢同意结亲,现在帮助了齐国就和齐国结亲,有要挟的嫌疑,不是好名声。
郑昭公拒绝和齐国结亲的时候,大臣祭仲就劝他不要拒绝,说齐国是强大的外援,能够稳定他以后的君位。而郑昭公依然我行我素。
现在果然如祭仲所说,没有外援的他和有外援的公子突高下立分。
公子突即位国君,后世称为郑厉公。郑厉公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当年北戎侵略郑国的时候,郑国军队就是因为他的建议打败了北戎。现在成为国君后外有宋国没有止境的敲诈勒索,内有大臣祭仲的专权擅权,他渐渐变得不能忍受。
终于,郑厉公在和鲁国结盟后受不了宋国的勒索,和宋国翻脸了,他联合鲁国进攻宋国。宋国也不高兴,就联合齐、卫、燕和它们打了起来。
真是不打不知道,一打才发现不把权臣祭仲除掉,别说打败宋国,连国君之位都不知道坐不坐得稳。
于是,郑厉公就谋划刺杀祭仲。流传千古的“人尽可夫”故事就因此发生。
郑厉公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刺杀祭仲,可是雍纠却把这个是和他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说了。祭仲的女儿叫雍姬,她听到雍纠的计划后,非常纠结,一面是父亲,一面是丈夫。她难以决断,就去询问母亲该怎么办。她的母亲就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可以有很多个。
于是,雍姬就把刺杀的计划告诉了父亲祭仲。祭仲就把雍纠杀了。郑厉公也吓得逃去了蔡国,后来还是因为宋国的支持的兵力,占据了郑国的栎地,暂时蛰伏了起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祭仲又把郑昭公迎了回来当国君。郑昭公又当国君了。可是他这个国君又没当多久就出事了。
郑昭公回来后的第三年,在一次打猎中被大臣高渠弥射杀了。高渠弥是郑国的重臣,曾跟着郑庄公征战多年,不过高渠弥却不被郑昭公喜欢。在当年郑庄公要任命高渠弥为卿士,当年的郑昭公就向郑庄公进言说不要任命高渠弥为卿士,不过郑庄公没听。
郑昭公就是在那时和高渠弥结下了梁子。现在郑昭公做了国君,高渠弥日夜不安,终于趁着打猎的机会杀死了郑昭公。
郑昭公终于还是没有坐稳郑国国君之位,连性命都丢掉了。原因仅仅是因为多年前因为犯了不能容人的错误。
郑昭公死后,权臣祭仲立了他的弟弟子斖为国君,不过子斖因为年少时和齐襄公有过龃龉,在一次和齐国的盟会中被齐襄公借故杀死了。
于是,祭仲又立公子婴为国君,后世称为郑子婴。郑子婴庸碌无能,在祭仲死后,仍然没能掌握郑国,居然被手下大夫杀死了。
这个大夫的弑君之事是受在栎地蛰伏的郑厉公要挟而做的。此后郑厉公时隔多年后终于再次成为了国君,并且重振了郑国的国势。
郑国这些年权力交接的乱象,主要责任可以说是郑昭公的无能。他的无能不在于军事,在于政治,在于性格刚愎自用,没有容人之量。在外拒强援,在内去心腹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坐稳国君之位?
因此可以说他的死亡是必然的。
郑昭公一死,郑国失去了确定的合法继承人,这时在颇有才干的郑厉公之外,其他庸碌的继承人不登上君位还好说,成了国君就注定要被郑厉公杀死,以成就自己的国君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