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举行会盟,江汉流域的江国和黄国没有收到齐桓公的邀请也过来了。盟会上诸侯订立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盟约。齐桓公的霸权至此达到顶峰。
两年后黄国仗着齐桓公团结中原诸侯的势头不再向楚国朝贡,次年就被楚国灭了。齐国对此似乎没有反应。又是三年后,楚国进攻徐国,徐国是中原诸侯。齐桓公这次召集诸侯准备救徐国以响应葵丘盟约。
诸侯决定进攻楚国的附属国厉国以救援徐国,不过楚国没有回援厉国,而是在娄林打败了徐国的军队。这时,诸侯还没有攻克厉国,见楚国打败徐国退军,就也都退军归国。
年底,齐国又召集诸侯,商量怎么应对淮夷入侵鄫国。之后诸侯的劳役就为鄫国筑城以抵御淮夷,只是还没建造完就有人造谣说齐国发生内乱。于是诸侯的劳役就回国了。
原来这时齐国因为齐桓公年迈昏庸,宠信佞臣,政局已经不稳。齐国对于率领诸侯尊王攘夷已经有德无力。第二年,齐桓公去世,齐国诸公子争夺国君之位,齐国至此已经没有威望率领诸侯。于是郑国就开始正式朝见楚成王,顺服于楚国。邢国也联合狄人进攻卫国。
这时,宋襄公应齐桓公生前嘱托,率领宋国和卫国、曹国三国军队进攻齐国,拥立齐国公子昭为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借着齐桓公的遗命率领三国军队安定齐国齐国局势后就萌生了接替齐桓公霸主之位的念头。可是宋国国力在诸侯间不算一流,宋襄公为人又死板教条,该讲仁德的时候效仿前朝的残忍习俗,不该讲仁德的时候又效仿前朝的仁德之举。到最后竟没有一个国家听从他的号令。
齐国的齐孝公即位后大概也想继承齐桓公的霸权。在陈国国君提议在齐国举行盟会以巩固齐桓公订立的盟约后,齐孝公欣然接受。不过这次齐国的盟会只有鲁、陈、蔡、郑、楚参与,并且由于楚国实力最强,再加上陈、蔡、郑又已经顺服于楚国,可以说是楚国继承了齐桓公的部分霸权。齐孝公对此也并没有不乐意,毕竟这次盟会可以说稳定了他的地位。
宋襄公见齐国那次盟会楚国占了便宜,就也召集盟会。在盟会上宋襄公要求楚成王让那些顺服于他的中原诸侯顺服自己。楚成王答应宋襄公,但是在几个月后的又一次盟会上突然翻脸将宋襄公抓起来。最后迫于形势又把宋襄公放了,宋襄公因此声望大跌。
宋襄公回国后依然和楚国作对,楚国就派兵攻打宋国,在泓水边打败了宋军,重伤宋襄公。宋国因此对楚国顺服。
于是楚国又开始拉拢卫国和曹国,想要彻底继承齐桓公的霸权。谁料这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回国做客国君,内修德政,外和诸侯,将本晋国发展得强大起来。
宋国因此又反抗楚国,投进晋国的怀抱。这时,齐国也由于鲁国的挑拨和楚国翻脸。于是晋、宋、秦、齐四国在城濮打败了楚军,一举扑灭楚国的称霸之势。
纵观从齐国失去霸权到晋国夺取霸权的过程,有德无力的晚年齐桓公已对国力强大的楚国无能为力,无德无力的齐孝公和宋襄公更不是楚国的对手,只有同样国力强大并且德行也超过楚国的晋国打败楚国。
可见国家之间,德行是建立在力量之上的,只有强大的力量才能让德行发挥作用。所以,如果要说国家之间德行和力量哪个更重要,无疑是力量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