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抄书打卡的第331天:老子有句话说的好:“致虚极,守静笃。”意思就是把心放空,守住那份宁静,我们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质。有个小故事挺有意思的,说的也是这个理儿。爷爷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没找到。等他出去了,奶奶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爷爷问咋找到的,奶奶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不一会儿,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心一乱,啥事儿都会乱套;心一静,啥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可问题是,为啥“心静”这么难做到呢?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

从古到今,多少先贤圣哲都在琢磨“心静”的学问。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意思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才能稳住心态,达到心静;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放下执念,顺应自然,心自然就静了;佛家更不用说,“心静”那是修行的高境界,心静如水,才能看透生活的真谛。
但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让人心浮气躁。刷不完的信息、赶不完的ddl、加不完的班。别说静心了,好好吃顿饭都成了奢望。这种快节奏,让人一直处于紧张和焦虑中,想慢下来都难。
再说这物质丰富的时代,欲望也是五花八门。朋友圈里,这家孩子考上了名校,那家老公送名牌包了,连宠物狗都比自家的可爱。这种“别人家的”焦虑,挠得人心痒痒的,根本静不下来。老子都说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可我们呢?偏偏喜欢迷失在这花花世界里。

心不静,就容易冲动;心不静,就判断失误;心不静,和人沟通都费劲;长期心不静,身心健康都得受影响。因此,我们得学会在忙碌中寻找宁静,给心灵放放假。
定期来个“断舍离”,给心灵减减肥。就像手机要定期清理内存,我们的心也要定期清理执念。把那些没用的焦虑、过时的烦恼、多余的欲望,统统扔掉。心轻了,自然就静了。
学会“慢生活”,给自己留点空白。别老赶时间,偶尔放慢脚步,喝杯茶、看看书、发发呆。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心空了,智慧就来了。我们现在呢?天天忙着“填满”,却忘了“留白”。
培养“正念”,专注当下。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别想东想西。佛家讲“活在当下”,可我们呢?天天忙着“回忆杀”和“白日梦”,却忘了珍惜现在。
心静了,世界就简单了。就像奶奶找表,心一静,答案就来了。心静了,烦恼少了,快乐就多了。生活嘛,别太较真,静下心来,听听“滴答滴答”的声音,答案就在那儿等着我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