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岁时节令,尤其是较大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芒种节、中秋节等等,这些描写已经成为了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个大节日却非常特殊,曹雪芹对其只是粗略一提,几乎没有描写众人是如何过节的,这便是端午节。
但要说《红楼梦》中没有描写端午节,似乎也不太恰当,因为围绕端午节,还是发生了很多事情的,只不过,对端午节的描写,不像其他节日那样详细,可以说是“重事不重俗”。难道端午节没什么习俗或聚会可写吗?这自然不是,端午民俗之多,一点不亚于其他节日,可曹雪芹为什么偏不详细描写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523f2757e7a6b82454c0202d10ebb7ea.jpg)
这其实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红楼梦》中的端午节,虽然没有详细描写众人如何过节的,但是端午节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是很有深意的,尤其是端午节当天发生的一件事,更充满了“言外之意”,这件事的主角是晴雯。
一、端午节之前端午节以前,最具象征性的事情,莫过于贾珍在清虚观打醮时神坛前抓阄点戏的隐晦象征了。打醮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祈福消灾的仪式,但是贾珍抓阄点戏,却依次抽到了《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三出,可以说很好地象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荣华富贵,到头来不过是南柯一梦,这令贾母十分不快,也埋下了贾家日后由盛转衰的暗示。
另外,还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为端午风波进行了造势和酝酿,如,张道士为宝玉提亲并送金麒麟,导致黛玉不满,当众揶揄宝钗、史湘云,致使后来的闷气;再如,宝玉与金钏儿说笑,被王夫人训斥,埋下了后来金钏儿自尽的伏笔;再有,宝玉生气踢伤了袭人,等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fc7aa87cd531256a9ad1ec0795ede0e4.jpg)
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有着各自背后的深意,这是曹雪芹一贯的笔法,总能在冷中出热,热中含冷,韵味无穷。
而得到了端午节,曹雪芹只是一笔概括,“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治了一桌酒席,但因为大家各怀心事,所以略一坐坐,便散了,这就为晴雯撕扇子之事,埋下了伏笔。
二、晴雯撕扇子晴雯撕扇子,是《红楼梦》中非常精彩的一节。因为宝玉心情不好,晴雯又恰好失手摔坏了一把扇子,导致宝玉和晴雯的矛盾爆发,两人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甚至连赶来劝架的袭人,也被晴雯骂了个痛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ae218ba3a172d8ba674d15b32aa92ddc.jpg)
晴雯撕扇子的故事,将晴雯敢爱敢恨、嬉笑怒骂的性格,描绘地淋漓尽致,曹雪芹对其充满了溢美之词,关于此事,以前曾有过详细的论述,这里便不再多说,只是补充一桩疑案,那便是:王夫人逐出晴雯,对她的事情了如指掌,究竟是谁告的密?
告密者,很大可能是袭人。撕扇子后,宝玉和袭人一笑和解,但是袭人呢?也会这么大度吗?这不一定。
在第七十七回中,宝玉便对袭人提出了质疑,当面说得袭人哑口无言。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
袭人还争辩说,是宝玉自己一时口无遮拦,给别人说了,可是宝玉不傻,立即反问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d507d5a14d4f99808b8cb9ea6dc13638.jpg)
这一问,可让袭人哑口无言了,书中说袭人“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这算不算默认?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表示就是袭人,但却借宝玉的口,向我们抛出了怀疑,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让读者去自行体会,而不明确说破。
其实袭人告密,不止一次,之前王夫人便安排她,有什么事及时向自己报告,三十四回中,又明确写过一段袭人向王夫人汇报情况的情节,所以王夫人能对宝玉及他身边人的言语行动了如指掌,袭人绝对是脱不掉干系的。
三、为什么非得写晴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几乎逢节必细致描写,为何端午节一笔带过,去主写晴雯?作者在端午节将“万千宠爱”集于晴雯身上,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76f33c7242fea5b30daf3552592d2e04.jpg)
其实端午节,最初便是为了辟邪“恶日恶月”,至于后来纪念屈原等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的。农历五月,已经是炎炎的夏日,各种毒虫毒物开始出来活动,在先民时代,这样的季节意味着苦难的开始,所以抵御毒虫毒兽的侵害,就成为了主题,像至今部分地区还流传的喝雄黄酒、插艾蒿等习俗,便是为了阻止毒物入侵,而小孩们在端午节期间在手腕和脚腕上带五色丝线,俗称“五丝”,其寓意也是“辟邪”或称“避毒”。
后来,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自沉,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品行高洁的大诗人,慢慢开始在端午节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屈原因谗言而被放逐,一腔爱国情怀却得不到君主的重用,最终选择自沉江中以示自己高洁的品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94bbe36c9f0b89fd8b2a67cb0cf15c2a.jpg)
如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屈原和晴雯之间,似乎有某种相似。晴雯的判词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风流灵巧的晴雯,敢爱敢恨,丝毫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和心意,但她却恰恰置身于这污浊的环境中,黑暗的四周都是环伺她的敌人,那么最终的命运,必然是“寿夭多因诽谤生”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或许才是晴雯的故事,能够启发给后人的重要真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