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长城有五利,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钞掠之患,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五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冷兵器时代,长城有诸多好处,因此也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
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在秦汉时代,万里长城已经基本定型,虽然现在留存下来的多为明长城,但也都是在秦汉长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成。
无独有偶,在西方,也有一段很著名的长城,这便是罗马统治不列颠时所建造的百里长城——哈德良长城。
虽然比起中国的万里长城,百里的距离实在微不足道,但它却代表了古代西方防御工事的最高水平,因此,说起长城,有些人会把万里长城与西方的哈德良长城并举。

那么,哈德良长城有什么特点?它与秦汉长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罗马帝国要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这段长城呢?
一、构造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在公元2世纪左右建造的著名防御工事,东起泰恩河口,西到索尔威湾,依托英格兰北部绵延的山脉,将不列颠岛拦腰分断,全长近120公里。
哈德良长城建造的时间跨度也很长,从公元122年开始,几乎贯穿于整个哈德良统治时代,中间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历经十余年,终于建成。
哈德良长城有其独特的布局。北面是V型壕沟的石制长城,底部还有方形排水管道,与城墙一高一低,相互补充,形成一条稳固的防线。
长城中每隔一段设置一个里堡,在两个里堡之间,等距离分布两个角楼,长城沿线,设置了16个城堡,三者相互配合,作为机动防线。
长城北部设有岗哨,连接驻军城堡的军事大道负责充当运输线,西部有坎布里亚海事防御,防止苏格兰西南部落从海上的入侵。

哈德良长城因地制宜,堪称罗马帝国军事防御工事的典范。其实看了哈德良长城的构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马丁老爷子在《冰与火之歌》中描写的长城,不知道马丁老爷子,是不是借鉴了哈德良长城的思路。
二、原因曾经有外国学者指出,哈德良长城,或许是受到一些到过中国的旅行家们的影响,这些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来到过中国,见识到了中国长城的雄伟,所以回国后,机缘巧合下给统治者贡献了长城的点子。
倘若真有旅行家到过中国,那见到的必然是秦汉长城。万里长城从秦始皇时代便开始经营,至汉武帝时代,已经基本成型,它在对匈奴的防御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哈德良长城晚于秦汉长城二百余年,同样是作为军事防御体系,两者一东一西,相互呼应,或者正因为如此,才有人将两者联系了起来。
但很遗憾,至今并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或证据,能将东西方的长城关联起来。
哈德良长城建造的实际原因,至今还存在争议。
有人说,是为了把罗马人与野蛮人分隔开来,也有人说,是为了控制人口的流动。
但很有可能,是罗马人觉得,不列颠北部的人,不好统治。
不列颠是个岛国,相对而言比较隔绝,而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将不列颠分为了两个部分:南部的低地地带和北部的高地地带。

当罗马人来到不列颠后,低地的人很快便适应了罗马人的统治,甚至一些上层人士纷纷效仿罗马的穿着和辞令。但在北部高地,罗马人却总是遭遇反抗。所以,当哈德良统治时代,或许便得出结论,既然不能统治,不如将其分开,巩固现有成果,而哈德良长城便是具体的措施。
哈德良长城建造之初,在罗马帝国时代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的。进可攻,退可守,正如中国的长城一样,在对战北方部落的“野蛮人”时,可以处于主动的地位。另外,这也成为了一道人工与天然结合的军事边界。
三、异同尽管没有证据说明哈德良长城和秦汉长城有关联,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建造的目的,都是为了对付所谓的“野蛮人”。罗马把不服从统治的北方高地民族视为野蛮人,建造哈德良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文明与野蛮;而秦汉长城,建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对付所谓的野蛮人匈奴。
其次,两者建造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是出于国力的鼎盛时期。哈德良长城建造于公元2世纪前期,正处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而秦汉长城,最为完善的一段,正是建造于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有钱去消耗。
第三,都是因地制宜,借助特定环境修建的。哈德良长城依托山脉而建,秦汉长城更是“因地形,用制险塞”。高山、大漠,配合万里长城,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即便哈德良长城和秦汉长城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两者仍然是不同文明的产物,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只能说,面对相似的问题,东西两方的古代人类,思考方式是类似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类似的。
不过,哈德良长城和秦汉长城相比,规模上要小了很多,东西加起来才200多里,比起秦汉长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就是为什么,哈德良长城不如万里长城著名的原因了,有些人将两者并举,着实有些东施效颦的感觉。另外,哈德良长城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止北方部落的侵袭,它不像秦汉长城那样,除了防御还有开发和保护屯田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