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王国的首都培拉,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出生在皇族中的亚历山大,受到了多方面的良好教育,被当做马其顿王国的储君进行培养。腓力二世身为马其顿的国王,一直有征服希腊、复仇波斯的雄心壮志,但他也知道,这事急不得,需要不止一代君主的努力。
腓力二世的雄心,无疑影响了亚历山大,等亚历山大成为国王后,强烈的征服欲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早已在数次跟随父亲进行军事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积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0b31e7bef514f9201bde0960ea4095bc.jpg)
后来,希腊终于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手下完成了统一。
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传奇的人物,更是一位英明的军事家,他征服了大半个世界,统治的国土面积超过520万平方公里,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远大的政治谋略,都让他蒙上了无数的传奇色彩。
亚历山大在成为国王之前,便已经熟悉和学会了使用马其顿方阵。尤其是在征服希腊的诸多战争的打磨中,马其顿方阵可谓所向披靡。亚历山大在随父出征的日子里,便已经积累了不少丰富的作战经验,对马其顿方阵的优缺点,也了如指掌。
后来,亚历山大统领一支规模并不是很大的马其顿和希腊联军,征服了庞大的波斯帝国,除了其出色的指挥能力外,马其顿方阵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173bf14d8ff5e190dcfba2143ecbd304.jpg)
亚历山大大帝继承了马其顿方阵的优点,并进一步改革了方阵,使其成为一套严密的作战系统,让这个战法变得更加完美起来。
改进后的马其顿方阵,多为方形和矩形,由9000名马其顿重装步兵组成,每行16人,每256人成为一个作战单位,身着青铜头盔、胸铠、护腿、盾牌、战剑和长矛武装的马其顿战士,严阵以待,纪律严明,可以说令敌人见而恐惧。
被亚历山大大帝“升级”后的马其顿方阵,可以随着号角声的变化,调整方阵的攻击方位,提升了机动性,同时,这种变化莫测的转变,也让敌人无法捉摸出方阵的规律,变得更加神妙莫测。
另外,马其顿方阵的左右两翼,由骑兵、轻步兵和弓箭手、投石手与亚历山大的马队进行防御,改变了两翼薄弱这一缺点。在实战中,这些布置不仅具有防护作用,还能与方阵协同配合,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
靠着“升级”后的马其顿方阵,又凭借亚历山大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马其顿王国几乎所向无敌,令敌人闻风丧胆。我们来看两个著名的战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d58179a7a46439d679829da712c2c70a.jpg)
第一个,是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与波斯军队在格兰尼库斯河畔的一次交锋。当时,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不仅在人数上占有优势,而且还占据了对岸的高地,经过观察,亚历山大认为敌方密密麻麻的步兵,挡住了骑兵的退路,使得骑兵已无回旋的余地,倘若自己发动猛攻,必然会使波斯军队乱作一团从而导致自相践踏。
于是,亚历山大便利用这个弱点,率领右翼的骑兵,配合密集的马其顿方阵,向对岸冲去,在方阵强大的压力下,等到左右两侧的大军全都出击时,慌乱的波斯军队,果然出现了互相践踏的情况,无数轻装步兵,被战马撞倒或踏死,波斯军队防线全面崩溃,最终只好放弃了河岸。
而在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会战中,马其顿方阵更是配合骑兵出击,将大流士的家眷都俘虏了。当时,大流士三世通过亚美尼亚关口,越过高地悄悄溜到亚历山大军队的后面,但亚历山大知道了这一情报,于是反客为主,后队改前队,并将右翼分为两股,马其顿军队的骑兵与方阵右翼各营包抄波军左翼,接着又斜插过去攻打雇佣军,将大流士三世的左翼一举击溃,大流士三世见状,驾车逃跑,落荒而逃。根据不断变化的战机,很快调整自己战斗的部署,亚历山大的军事领导艺术,由此足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c519843b8b93f1500c344c16b37a586c.jpg)
毫无疑问,只从这两次战役中,便能看出亚历山大这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是非常善于观察和利用敌军弱点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军队实战中,早早就发现了马其顿方阵的弱点,继而对其进行“升级”,知己知彼,可以说百战不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