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萧萧》:十二岁童养媳的故事,到底是悲剧还是希望?

朋晟评文化 2023-02-18 23:28:05

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大地笼罩着一片灰蒙蒙的阴影,满目苍凉的景象,让沈从文深感无奈、孤独和寂寞,他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促使他对人性的美好充满了向往,更想要勾勒出一幅没有战争和欺凌、没有流离失所的人间天堂。短篇小说《萧萧》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有人说,沈从文的小说其实不是在写现实,而是在写理想,这未尝不是一个角度。《萧萧》不过万余字,人物不过数人,写一个童养媳“萧萧”的故事,寄托着沈从文充满着浪漫主义的人性关怀和理想。

一、《萧萧》

小说女主人公“萧萧”,在十二岁时,就嫁给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

在中国传统的旧社会中,有钱人家买童养媳,似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沈从文便交代了当地的风俗,并且表现了萧萧的“不凡”。因为凡是做童养媳的女孩,年纪不会太大,本质上还是一个孩子,因为离开了母亲身边,不免会感到恐慌,“上花轿”时难免哭哭啼啼,但是,从小寄养在伯父家的萧萧,却既不害羞,又不害怕,甚至还在笑。她勇敢地接受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萧萧来到婆家,生活依然忙碌而紧张,风里雨里,帮家里干着杂活,还要不厌其烦地照顾自己三岁大的丈夫,白天,萧萧带着丈夫去野地里玩耍,晚上,哄他睡觉,给他看月亮、看星光,直到他困倦睡去。偶尔,还能听到祖父谈起女学生的故事。

萧萧在婆家的生活,并没有我们固有认识中,童养媳被打、被骂的悲惨命运,她的小丈夫也渐渐对她产生了依赖,她的生活和原本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变得更好了,这从她健康地长大,并出落得相当丰满便能够看出,她“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

十五岁的时候,萧萧开始有了青春期的躁动,但是小丈夫还没有大到足以圆房,这时,夫家的长工,二十三岁的男子花狗,却产生了对萧萧的渴望。花狗开始逐渐接近萧萧,起初,他教不太懂事的“小丈夫”唱情歌转唱给萧萧,后来索性花狗自己给萧萧唱起了情歌,并且表示“我为你睡不着觉”,终于,他得到了萧萧,两人稀里糊涂地在野外云雨起来。后来,萧萧怀孕,事情暴露,花狗不负责任地逃走,只留下萧萧承担后果。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到了明清时代,对女子的贞操看得极为重要,萧萧这种大胆的行为,本来要受到极严重的惩罚。但是,沈从文并没有给萧萧安排下悲剧的命运。

萧萧“失节”,按照当地规矩,应当是“沉潭”或被“发卖”为“二路亲”,但是,萧萧的婆家实在不忍心,唯一的大伯也狠不下心来惩罚她,小丈夫也离不开萧萧。于是,瓜熟蒂落,萧萧生下来她与花狗的儿子,丈夫一家,看到新生命后,决定原谅,“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来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喜欢那儿子。”数年后,小丈夫长大,与萧萧拜堂圆房,还有了小儿子毛毛,他们一起生活了下去。

至此,沈从文为我们圈上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和花狗,做出了“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但却没有经历悲剧的命运,花狗逃走,没有被追回来打死,萧萧生子,也没有因此而“沉潭”或“发卖”,反而得到了婆家的谅解,这在当时那个年代,仿佛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沈从文每每为我们描绘出宁静、祥和、善美的乡村生活,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至美至善,《萧萧》这一篇,建立在“错误”之上,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优美、质朴、善良、宽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体现地淋漓尽致。

沈从文为什么要不惜笔墨写这样一篇小说?

二、《萧萧》题外谈

从内容来看,《萧萧》更像是现实主义作品,沈从文也确实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从萧萧出嫁当童养媳,到照顾小丈夫的饮食起居,再到被长工花狗引诱,最后到逃跑未遂生子,都是实实在在的写实手法,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却能发现,小说中处处渗透着沈从文的理想主义。

首先,是沈从文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20世纪前期的湘西地区,是著名的匪区,地处湘、黔、川三省的交界处,湘西因交通不便和历史原因,地方上派系林立、土匪众多,平民百姓在这里,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只能任人鱼肉。沈从文便在自己的《从文自传》中提到过当地军阀和土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罪行。正因为如此,当时人们生活的很苦,连正常的生产劳作都不一定能办到。

但是,在《萧萧》这篇小说中,沈从文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稳定且祥和的社会背景,萧萧的婆家,可以无忧无虑地劳作,城里的女学生,可以来到乡下度假,萧萧带着自己的小丈夫玩耍,不用担心兵匪人祸,这与湘西人民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得不说,这是沈从文构造出来的一幅世外桃源景象,带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感觉。

沈从文描写的这种“世外桃源”,或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是当时湘西人民乃至整个中国所期望的样子,当然,童养媳这种封建残留,自然应当否定,可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现象却是有钱人家普遍存在的,沈从文或许只是借助这样一个故事,描绘了人性中的善与美。

其次,是对未来和自由的向往。

突出的表现,是萧萧对女学生的态度转变。最初,萧萧从祖父那里听到女学生的事情,认为做女学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来,她却转变了看法,一心想要去做女学生了,后来事发后甚至想过要逃到城里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憧憬,无疑是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在当时看来,是最新潮时髦的想法,也意味着五四以后,反封建精神的觉醒。

当萧萧逃跑失败,她的志气消沉下去了,也做好了面对以后命运的准备,然而,到了小说结尾处,沈从文又奇峰突起,描写了这样一笔,萧萧对小儿子毛毛说: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讨个女学生媳妇!

萧萧希望自己刚刚满月的小儿子,将来可以讨一个女学生当媳妇,可见,她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小儿子身上,以弥补自己少年时的那种梦想和追求,这充满了希望的一笔,带给人无限遐想和余韵。

人生最可贵的,便是拥有希望,只要萌生了对某件美好事物的追求,希望常在,精神便不死。

0 阅读:83

朋晟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