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位次仅排在齐桓公之后,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他的经历却是相当坎坷,听小编细细道来。
"春秋五霸"并不是实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续霸、晋景公失霸复霸、最后晋悼公独霸中原。
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郑、宋、秦、吴、越构建的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晋悼、楚庄相提并论。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晋定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 ,所以说晋国是当时所有诸侯国一个耀眼的存在。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缘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具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很多土地被开垦,大量的税收进入国库,这成为诸侯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也是最早的两位霸主,史称“齐桓晋文”。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论才干、功绩都十分卓著,无法忽视,后世对他们也相当的认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人认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义乃是虚伪做作;这就要回到春秋时期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虽说宋襄公没有称霸的绝对实力,反而还败于泓水之战;但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宋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以至于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
现在的一些史学家评价宋襄公,说他是空谈仁义",而恰恰相反,宋襄公确实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因中华文明起源于商周,一些君王的出格的行为都是个案,暂且不论,按照中原礼仪,确实是很多地方都很讲究的,连贵族出去打猎都要依照礼法,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必须放生,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体现了周朝的文明礼仪,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诸侯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而在战斗中不杀老人之类虽说仁义得过分,但按照周礼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
宋襄公正是遵循道德约束,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这正是体现宋襄公的周礼之风,胜之要武。而决不能为了胜利使用阴谋手段。否则宋襄公即便战胜楚国,也不会为中原诸侯所信服。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并不是要消灭别人,而是要让诸侯臣服、号令诸侯。而楚国属于半蛮族诸侯,不把中原的礼仪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礼仁义。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描述晋文公的历史,就不得不说“ 骊姬之乱”“ 骊姬之乱”, 是由争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这事又得从其父晋献公的几位妻妾谈起。献公先娶贾国之女贾君, 无子, 又与其父晋武公之妾、齐植公之女齐姜私通, 即位后立为夫人, 生太子申生和穆姬, 穆姬即为后来的秦穆公夫人,又娶戎族之女大戎狐姬和小戎子, 分别生重耳晋文公和夷吾晋惠公,又在讨伐骊戎时,骊戎战败,骊戎国君献上骊姬、少姬姊妹二人, 分别生奚齐和卓子, 祸端即此而起。骊姬姊妹, 尤其骊姬, 不但貌美无比, 且计谋多端, 深得献公宠爱齐姜死后, 献公不听臣下谏阻, 执意令骊姬为夫人,待奚齐渐渐长大, 又企图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但精明的骊姬看到, 申生和重耳、夷吾等群公子不但有贤德, 势力也很大, 若无缘无故更换太子, 必定触犯众怒, 难以得逞。于是精心策划了一整套除掉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等群公子的政治阴谋, 制造了一起震惊晋国朝野和列国诸侯的骊姬乱国事件。 首先, 骊姬使用“ 调虎离山” 计, 设法将申生和重耳、夷吾调离都城,她用重金收买了献公的宠臣, 号称“ 二五” 的梁五和东关五, 由他们向献公进言, 以曲沃为宗庙所在地为由,命申生驻守,又以今永济县的蒲和今吉县的屈为边防重镇作借口, 分别将重耳和夷吾派往两地,这样,都城留下骊姬母子在献公身边, 以便于进一步实施计划。 接着, 大肆制造献公有意废太子的舆论,使臣下对申生的太子地位发生动摇。比如, 按照祭祀制度, 每年冬的祭宗庙活动 由国君亲自主祭, 若国君外出或因他故, 则由太子代行。而这年的杰礼, 献公既称疾不往, 也不派驻守曲沃的太子申生代行,却另派奚齐担任主祭。这件事在朝野引起极大展动, 人们看到, 这显然是为更换太子而发出的信号。又如, 献公接着又派申生率师攻打今垣曲县一带的赤狄东山皋落氏, 大臣里克谏阻道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关系国家的未来, 按例应朝夕留守国君身边, 若国君外出, 要留太子监国。因此, 命太子单独出征是万万不可以的。献公不但不听, 反而说究竟立谁作太子, 还不一定, 你毋多言。从这件事, 人们进一步看到, 废掉太子申生将是不可避免的了。
再接着, , 骊姬多次诬陷申生有逆反图谋, 因无实据, 献公尚未深信。为罗织罪状, 她便乘着献公外出打猎, 假传“ 圣旨” 给申生, 谎称献公夜里梦见齐姜, 要申生在曲沃祭其母, 祭后送贡品给献公飨用。其间, 骊姬暗置毒药于食物, 待献公归来欲尝, 她立即以“ 酒食自外而来, 不可不试” 为由加以阻挡。一试, 果然显出剧毒, 激起献公大怒。骊姬终于借助献公逼申生自杀于曲沃。最后, 企图斩草除根, 进而谋杀重耳和 夷吾。申生死后, 骊姬深知重耳和夷吾是必须除掉的大隐患, 于是又在献公前诬陷二人与申生同谋。献公遂即派兵分别前往蒲、屈二地擒拿斩杀。最后, 重耳即晋文公弃城南逃, 渡过黄河, 避难于今陕西省黄河沿岸的戎狄之间,从此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夷吾则由屈逃往今陕西韩城一带的梁地。这样, 骊姬谋杀重耳、夷吾的企图虽未得逞, 却终归排除了其子奚齐继承君位的障碍。 不久, 献公病逝。献公病中深深忧虑的是, 重耳、夷吾等逃亡在外, 其势力依然存在, 不能不对太子奚齐构成威胁, 尚且奚齐年少, “ 诸大臣不服, 乱且起” 。于是, 临终托孤于大臣荀息, 命他作奚齐的老师, 全力扶助奚齐。献公死后, 荀息奉立奚齐为君, 大臣里克等人果然率兵入朝, 于献公灵前杀死奚齐、荀息又立卓子继位, 不久, 里克等又杀卓子于朝, 荀息自杀, 骊姬也死于刀下。 以上就是“ 骊姬之乱” 的始末。骊姬之乱使得晋文公·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斩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及报答因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帮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后世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践土会盟”的典故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是晋文公称霸春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这次会盟,晋文公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60岁始为国君,却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不得不说,晋文公有着高超的能力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注我每天给你讲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