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宋襄公

坚持去未来 2023-09-20 07:54:5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历史的风云变幻,更能深入的了解世间的人情冷暖以及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大家好,我是坚持去未来。您的关注与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孟子》和《史记·十二诸侯师表·索隐》都把宋襄公列为五霸之一,虽然,宋襄公所领导的宋国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霸主,有的诸侯国君也不是很服气,只是权衡于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态势做出的选择。

本名宋兹甫 ,子姓宋氏,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公元前650-公元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想继承齐桓公的遗愿而领导中原各国的宋襄公,却是一个有名无实,迂腐无能的君主,他用自己的遭遇,演绎了春秋版的堂吉诃德,那么他又给后世留下哪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著名的就是弘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的冬天,楚国进攻宋国。宋襄公带领军队迎战,十一月一号,一个寒冷的冬日,宋襄公在泓水岸边与楚军对峙。这场被称为泓水大战的春秋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正式开始。由于是在本土作战,宋军提前到达战场,并摆好了阵势,而楚军就在对岸等待。目夷(国君的哥哥)紧跟着国君,他忧心忡忡地望着对面的敌人。虽然他早就听闻楚国军队的强大,但直到今天亲眼见到,在军旗飘扬、兵器先进、军容整齐的楚军面前,他才真正明白这位南方霸主的实力。当年齐桓公都不敢轻易与楚国交战,怪不得如此。以宋军的实力来看,目夷得出了悲观的结论。但很快,他的眼睛闪烁起希望的光芒。他看到了胜利的可能。楚军依仗兵力优势,没有进行列阵,而是匆忙渡河。

过了一会,楚国先锋已经抵达河岸。目夷意识到,此时正是宋军发起攻击的绝佳时机。“对方士兵众多,我们兵力不足,现在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请立即下令进攻!”他焦急地建议道。这种半渡而击的战术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是以少胜多的绝佳机会。望着对岸忙碌着渡河的楚军,宋襄公缓缓给出了他的决定。“不行!”他语调缓慢但坚定,“这不符合君子之行,让他们渡河再说。”君子?我相信目夷一定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出错了,但他看了看宋襄公严肃的表情,他知道自己的国君并非在开玩笑。

根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宋襄公出战时,挥舞着一面大旗,类似于梁山好汉,只是旗幅上并非替天行道或顺天护国,而是仁义二字。“你们看到‘仁义’了吗?我国军队阵容庞大,怎么可以在他们完全渡河之前就发起进攻呢!”

我查阅了《东周列国志》,发现宋襄公先生经常提到仁义二字,无论是帮助齐国平定内乱还是不带兵器赴楚国,再或者是此次战争,他都以仁义为行动的理由。仁义到底是何物?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多见,更何况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我们虽然熟悉《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但只知道兵者诡道,兵不厌诈。这应该不是宋襄公首创的理念,而是已经被遗失已久的东西,它随着失败者的血脉消失,与那些为战亡者埋葬在地下,直到被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翻了出来。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开始在岸边布阵。春秋时期,陆上战斗力最强的来自于战车,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坦克,不同的是坦克具有灵活的机动性,而战车需要马拉动,布阵相当不便。目夷再次看到了取胜的机会。“现在是进攻的最后机会!”他建议道。根据史书记载,宋襄公以干净利落的回答拒绝了这个建议:“还不行!”请允许我引用《东周列国志》的表述,在目夷要求宋襄公击鼓进攻时,宋襄公怒视对方,并向他吐了一口口水。“咄!你贪图一时的利益,不顾万世的仁义吗?我国军队排好阵势,怎么能在他们未全部布阵之前就发动袭击呢!”(小说语)

仁义,依旧是陈腐而遥远的概念。无法考究是否因为被对方吐痰,目夷应该明白,他的兄弟、他的国君,这位霸主竞争者,不仅仅是努力争取一场战役的胜利,更希望获得千秋万世的仁义之名。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他愿意放弃暂时的胜负,去争取长久的仁义。他或许早已料到这样的结局,也许世世代代都准备用生命去追求这份名誉。目夷注视着身披铠甲的人,第一次感觉自己并不真正了解他。

楚军终于布好阵势,楚军排成整齐的阵势,在充满力量的士兵和嘶鸣的战马中,宋襄公挥舞着长剑,向数倍于己的敌人冲去。对此,宋襄公还记得周国叔兴对他的预言。今天就是我实践之日吧。也许我会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但我相信,我将赢得未来。风把宋襄公的战袍吹得呼啸作响,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看到了胜利以外的东西。回想起这一幕,我总会想起那个叫唐·吉诃德的没落骑士,他骑着瘦马,挥舞着长矛冲向巨大的风车。他们都是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世人无法理解他们,他们也无法理解世人。

宋军大败。又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楚国人使用了诡计,让宋襄公冲进来后将其围困并歼灭。这个虚构应该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战斗的结果是宋襄公的近卫全员阵亡,宋襄公中箭,堪堪逃脱。在春秋时期(至少是早期),两国交战仍相对注重一些规矩,比如不残杀全部敌军、不俘虏对方君主、战斗时间不超过一天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原国家都遵守这些规矩,而楚国则更加不考虑这样的限制。他们挥舞长矛和利器,刺穿宋军的身体,屠戮倒地的伤兵,对宋军进行无情的追击。无法指责他们残忍,他们只是对战争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漫长而寒冷的日子,甚至比被囚禁在囚车中的每一天都更寒冷。剧痛从渗血大腿传来,宋襄公知道自己的霸主梦已破碎。宋襄公被人抬着回到了商丘。楚国则耀武扬威以胜利者的姿态离去。

”兵者,诡道也“,在战场上对多方讲仁义,则是实际上对自己的士兵最大的残酷。可是一个迂腐的国君,把仁义二字已深深刻在骨子里,

回国以后,大家开始抱怨宋襄公,说他瞎指挥,导致战斗失利。宋襄公却跟大臣们说:“君子不两次创伤敌人,不俘虏有白发的老人,古代的圣贤带兵打仗,不利用敌人的不利位置取胜。我们虽然是已经灭亡的商朝的后人,但是对于没有列好队伍的敌人,我们不能击鼓进攻。”目夷已经开始后悔了,早知道当年他爹宋桓公去世时,他就应该答应了宋桓公把这个君主当了,那样就不会有了宋国的今日了。当他再次指责宋襄公的可笑的道理时,宋襄公却一脸淡定,“这样做才是仁义之道啊。”

一年之后,宋襄公再受打击,那个他掏心掏肺的培养扶植起来的齐孝公,竟然以宋国当年没有参加秦穆公号召的那次会盟为理由出兵伐宋,宋襄公又急又气,不久就一命呜呼。

客观的说,宋襄公的为人还是不错的,否则也不会虚心让位,对当时的竞争者目夷尊重有加,还被齐桓公看中而托孤。但是作为国君,宋襄公虽然满嘴的讲仁义,却不明白何时应该仁义,应该对何人讲仁义,何时应该以大局为重。在他的统治之下,宋国不但没能发展壮大,反而在后面的春秋历史中飘摇起伏,被各大诸侯国欺负。不知孟子、司马迁何把宋襄公放在春秋五霸之中,笔者在想,是否孟子、司马迁,也这样虔诚的崇尚仁义,才给了宋襄公一个想称霸,但是自己又不具备霸主的能力的人一个霸主的虚位吗?恰恰相反,干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罢了。一个真仁义还是假仁义都傻傻分不清的宋襄公只能给后人带来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关注我,每天给你讲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1 阅读: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