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动静之美与有无之境

青山共风雨 2024-06-20 11:08:12

亲友正在读《道德经》,并对其中的一页内容产生了疑惑。书中解释道的运行规律是往复的,施加的力是弱的,因此是无压力的,但他觉得这种解释有些牵强。我想进一步解释一下:

“反动”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首先,“反”和“复”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反”可以理解为“反复”的省略,正如高亨所注释的“反,旋也,循环之义”。实际上,“反”字的本义就是“覆”,即翻转的意思,例如《诗·周南·关雎》中的“辗转反侧”。

“反”字后来又引申出还归、回、往返、重复、复命等含义,与旋转循环的概念大致相同。在此基础上,“反动”可以理解为一个非静止状态的、动态的、活动中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

“反者道之动”这一句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态感,甚至是逆反感。这可能与现代人对“反动”这个词的敏感有关,因为在某些意识形态中,“反动”具有负面的含义。然而,“反”也确实包含“逆”的一面,因为“旋”的过程有左极和右极,所以逆后又为顺,这才形成了循环。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文,我们可以采用“以经解经”的方法,通过罗列对比原作者惯用的词汇,来探究它们的含义。

《道德经》类似于一本讲义,或者像是现代人听直播时做的零散笔记。作者的讲述比较即兴,没有按照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大纲顺序进行,也没有像古希腊哲学那样先进行术语解释和设立前提。

这段文本主要探讨了《道德经》中“反”字的不同含义及其解读方法。作者认为,《道德经》中可能只记录了回答(A)部分,而省略了问题(Q)部分,这导致了一些内容的跳跃、晦涩和难懂。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文,我们需要学会以经解经,即梳理原作者对某个难懂词汇的多次提及,并确定其在全经中的统一意思或在不同章句中的特定意思。

以“反”字为例,在《道德经》全文中共有四处出现。在<象元第二十五>中,“反”通“返”,意为回返根源;在<去用第四十>中,“反”为“复”,表示反复循环;在<淳德第六十五>中,“反”通“返”,至大顺,即逆后而顺;而在<任信第七十八>中,“反”则是与“正”相对的反面,意为反话。

通过这个梳理,我们发现除了“正言若反”这句,其余的“反”字大致都有“复”的意思。这种以经解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道德经》中的词汇和含义。

以归根解反动,你会发现它并非那么动荡。那么,我们可以按照「反」字的例子,通过查找快捷键,再次梳理《道德经》中的「复」字。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之前或之后出现的每一个令我们感到疑惑的字,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梳理。这只是一种笨拙而稳重的学习方法,简要介绍于此,本文不再逐一举例。

既然老子在大多数语境中,「反」是「复」的意思,那么我们就需要再次好好复习一下老子最著名的关于复的章句,也就是<归根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仔细研读这一章,就能很好地理解老子所认为的道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归结为「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因此,「静」才是「万物并作」的根源,是道之发动的本处,或者说道体。

中国古代哲学常以「体用」来指事物的本体、本质和现象、表现形式。

找到了本体,我们再来谈谈表现形式。

在你正在阅读的这页书中,作者将「用」解释为「作用」,我认为不太合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用」常被连用,指代事物的阴阳两面。「体」指的是事物的本体、本质;而「用」则是通过使用、采用的意思引申出来的现象,即事物的表现形式。

那么,如果上半句中循环往复的「反」是道在运行的状态,其本质为「静」,那么下半句的「弱」就应该是「静」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看起来的样子。

如此理解,便能与《道德经》整体的思想融为一体。因为老子一贯主张以静为体,以弱为用。

我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感悟

基于我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理解,再去审视你所阅读书籍中的解释,我难以评判其对错,至少它并未阐释清晰。而据我所知,若一个人未能将事情解释清楚,那通常意味着他自身也并未完全理解。

除了对“用”的理解存在分歧,“没有压力”这种表述也易产生歧义,我并不清楚其确切含义……这犹如经过多次中英、英中机器翻译后所呈现出的奇特效果。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味着万物在世界上的存在与消逝皆体现出道的循环往复之规律,然而它的表现形式却让人难以察觉到其与道的关联。这正是道之用柔弱无我的体现啊!

在此句中,我更倾向于将“弱”理解为弱化,即不凸显、不张扬。如此一来,便能更好地与老子思想中的“静”、“常”、“无”等概念相融合。

静并非真正的静止,无也并非真正的一无所有

例如“静”,它与距离和视角有关。夜晚我们仰望星空,除了偶尔闪烁的星光,它大体上是静止的,但我们都清楚它实际上有多么活跃。

而欲洞察宇宙间“万物并作”“夫物芸芸”之“反者道之动”,则需臻至“致虚极,守静笃”之境,方能目睹此等“动”如何复归“静”,以复其命,归其本源。

是以,老子之动静,无论自物理层面观测,抑或自心灵层面修习,皆为极美之图景,绝妙之境界。

再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下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稽考之,“無”字于上古之际,与众人欲与不可感知之神灵交通之乐舞密切相关,故而此“無”非空无也,止为无形无象、不可感知耳。

是以,老子之“無”非谓“空无”,乃有而似无、表象上无、看似 nothing、看似 empty 之状,此与“弱”之不显著、不彰显,可相统一。

此乃自神学、自造物之角度理解也。

若于量子物理中开脑洞,吾等亦知晓粒子(激发态)生于真空(基态),仿若老子所言“有生于无”。粒子与真空同属量子场这一基本存在,亦如老子云:“有”与“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1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4-06-21 01:11

    反通返时有循环、复归之意,但本意是反对、反抗。在“反者道之动”中,反是本意,不能当循环、复归讲。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这是道之动,不存在循环、复归。比如作者死了,就再也活不过来了,所谓人死不能复生。你不能说自己死了就是重新活了,那不是瞪着眼睛说瞎话吗?反者道之动,说的是盛极而衰是道的作用。比如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但我在评论区一段评论,他就发现自己的感悟可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