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1岁的武汉小伙陈曌靠写书法帮父母还清2000万巨债,引发网友热议,书法到底能不能当饭吃?
(3月27日封面新闻)
书法能不能当饭吃?其实,在陈曌的身上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不仅能当饭吃,而且“能吃饱”“能吃好”。5岁时,父母让他学书法陶冶情操,叮嘱他:“书法可以冶情,但不能当饭吃。”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坚持要继续学习书法,最后如愿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2016年,陈曌大学毕业,选择在书法教学领域创业,开了一家小书法工作室。正当陈曌在法国教授书法影响力逐步扩大时,他父母的工厂因为经营不善倒闭,背上了2000万元债务。为了帮助家里还债。2020年,陈曌推出了书法线上课,做起了书法自媒体,还尝试着做起了文创产品。2024年9月,他终于和父母一起还完了债务。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在过去,书法更多地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其经济价值与实用性并未得到充分彰显。然而,陈曌的成功案例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书法在现代社会中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曌靠书法还清巨债,无疑是对书法“能当饭吃”疑问的有力证明。它让我们意识到,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并非只能束之高阁,供人瞻仰,只要运用得当,同样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当人们看到书法能够带来实际的收益,真正成为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能时,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尤其是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青少年群体。
其实,不仅仅是传统书法,我们很多传统文化都要能走出“不能当饭吃”的困境。为何很多传统文化、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为何我们为了拯救传统文化、传统手艺,需要政府出资进行扶持?为何一些免费的传统文化、传统手艺培训项目,即便是免费培训还管吃管住,依然面临着“招不到人”的尴尬?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能当饭吃”,只能作为一种情怀、一种爱好,多数成为“有闲有钱的人”的高雅爱好。
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变换一种思路,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旧”也要多些适应时代的“新”,这就是我们说的“守旧创新”。就像小伙子的书法一样,他搞了书法自媒体、搞了书法文玩、书法文创,一下子就活了,不仅自己赚了钱还传播了传统文化。
陈曌靠书法还清巨债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让我们看到了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但愿,靠书法还清2000万巨债,能催生“青少年书发热”!书写文化传承的“新墨宝”!
真™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