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的时候,往往会说这样一句话:孩子到了大学就轻松了,你只要考上了大学,父母就不再逼你刻苦学习了,到时候你想干啥就干啥。似乎只要“考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占据的比例不少。而到了大学校园,不少学生也有如此想法:反正已经进入了大学,可以放松了,可以轻松了,再也不要“头悬梁锥刺股”了,再也不要“三更灯火五更鸡”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混学历”。最近这几年对于“混学历”现象引发了关注。华南理工大学此次公布的“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有737名学生“榜上有名”,受到学业预警,其中部分学生面临降级试读的处罚。我们就要要让“混学历”混不下去,没有机会浑水摸鱼。
实际上,早在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就提出高校应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只不过是,虽然文件发布了,但是“动真碰硬”的学校还不算太多。原因也很简单:有的学校感觉孩子也不容易,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也是不给一本毕业证,会毁掉了人家的前程;也有的学校感觉,不管怎么说,不管学习好坏,毕竟也学习了,学费也缴纳了,一本毕业证也值不了几个钱。
应该说,有这种想法的学校既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我们需要给社会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社会需要的学历”。对于学生而言,学也上了钱也花了,却没有学到真本领。对于社会而言,办了这么多的高等学府,投资如此巨大,如果培养的学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是着实的既“劳民”也“伤财”。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被“学历蒙骗了”。
“混文凭”者往往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学业,他们平时逃课、挂科,到最后通过各种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取学位。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也破坏了校园的学习氛围。更为严重的是,“混来的文凭”会流入社会,让一些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人获得工作机会,影响行业的正常发展。
高校实施学业预警制度,让“混来的文凭”混不来工作,是治理这一问题的有力举措。但是,治理这种现象,也不能让学校孤军奋战。还需要社会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仅以学历作为衡量标准的单一模式。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用人才”不是“用学历”的环境。要打造一个“英雄不问学历”“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环境。当学历不再与招聘门口、工资收入、职称评选、升迁标准挂钩的时候,“混学历”也就自然混不下去了!
混来的学历混不来工作,谁还“混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