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艘军艇瞬间沉没,80名陆战官兵无一生还

雷霆亮剑 2025-03-29 11:55:31

据报道,在近期的俄乌冲突中,双方围绕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展开了一系列激烈争夺。乌克兰方面为扭转在库尔斯克、库拉霍沃等地的不利战局,试图通过对克里米亚的突袭改变态势。他们出动4艘军用快艇,搭载约80名士兵,趁着夜色向克里米亚的塔尔汉库特角进发。然而,他们遭遇了俄黑海舰队迅速且猛烈的反击。俄黑海舰队的苏-30战机和苏-24战斗轰炸机迅速赶到,对乌军快艇实施精确打击。刹那间,4艘军艇瞬间被击沉,艇上80名陆战官兵无一生还。

美军"魔鬼鱼"无人艇(资料图)

这并非俄乌冲突中海上对抗的孤立事件。乌克兰多次针对克里米亚地区及黑海的俄方目标展开攻击。像在7月17日凌晨,克里米亚大桥遭到两艘乌克兰无人艇袭击,致使大桥四条公路车道中的两条严重受损。今年以来,乌方发动无人艇袭击的频率明显增加。5月24日,俄罗斯黑海舰队“伊万·胡尔斯”号侦察舰遭乌军三艘无人艇攻击;6月11日,“亚速海沿岸”号侦察舰遭乌军六艘无人艇偷袭;8月5日凌晨,“白鲑鱼”号油轮在刻赤海峡附近海域也遭到乌军无人艇袭击。

从这些频繁的攻击事件中不难看出,无人艇在俄乌冲突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力量。乌克兰因海军力量薄弱,格外重视无人艇这种非对称作战手段。虽然乌方整体实力逊于俄方,但在美国和北约的支持下,其海域态势感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从而能够频繁发动无人艇袭击。不过,俄乌之间的无人艇攻防战技术水平并不高。双方使用的多为小型无人艇,主要用于自杀式袭击,技术含量和智能化程度较低,可说是一种相对初级的作战应用。

无人艇(资料图)

把目光放远,无人艇在全球军事领域正逐渐崭露头角。无人艇能自动航行于水面或水下,可搭载多种功能模块完成不同任务,分为无人水面艇和无人水下艇。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无人驾驶船的雏形,但随着卫星定位、自主导航等技术发展,其军事价值才日益凸显。目前,无人艇主要应用于海洋测绘、监视侦察和反水雷战等领域,未来还将具备反潜、反舰等作战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中美英法和以色列等少数国家能够制造执行高端任务的中大型无人艇,并将其与现有海上力量有效整合。其中,美军堪称无人艇发展应用的先驱。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军就系统性探索无人艇应用,不断更新发展路线图并验证概念艇。如今,美国海军已研制并装备全谱系全尺寸的无人艇,在技术研发、预算采购和战斗力生成等方面都有清晰规划。

例如,美军的大型无人艇有明确分类,中型无人艇长45 - 150英尺、满载排水量约500吨,主要用于海上巡逻等;大型无人艇长200 - 300英尺、满载排水量1000 - 2000吨,可用于反舰和对陆打击,部分还配备16 - 32管导弹垂发装置;超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有地铁车厢大小,用于深海布雷。而且,美军还成立了无人艇作战单元,像2017年成立水下无人艇中队,2019年成立水面战研发中队等,积极推动无人艇战斗力生成。

然而,无人艇的应用并非毫无挑战。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的无人艇攻击虽有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对于大多数沿海国家而言,由于缺乏广域海上态势感知能力,无人艇的活动和作战范围受其自身感知能力严重制约。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无人水面艇依靠自身感知仅能掌握周边几十海里甚至几海里的情况,对水面或低空小目标的探索和预警能力也不足。水下环境更为复杂,无人潜航器在水下导航困难,多数时候依赖惯性导航,增加了使用的不确定性。

无人艇(资料图)

从大国竞争的角度看,海洋大国和强国拥有强大的感知能力与多种反制手段,像乌克兰那样仅靠无人艇突破对方防御体系的情况在大国冲突中很难出现。并且,将无人艇融入现有作战体系面临诸多难题,军事体系的保守性使得新型武器或平台融入过程漫长,无人平台涉及大量人机交互,其形成战斗力的进程更加复杂。此外,无人平台的广泛应用还带来伦理和风险管控方面的顾虑,AI无法完全理解复杂战场环境,无人自主平台不能完全替代人决策,且可能加大冲突升级风险、降低冲突门槛、模糊冲突边界。

回到俄乌冲突中的那起事件,4艘军艇被击沉、80名官兵丧生,这无疑是一个惨痛的结果。它不仅反映出战场上的残酷,更警示着各国在军事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各种新型作战力量的应用与应对。无人艇作为一种新兴作战工具,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但如何有效运用并防范其带来的威胁,已成为各国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场冲突中的实战案例,为全球军事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促使各国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的海上作战体系与应对策略。

0 阅读:20

雷霆亮剑

简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