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乌克兰军工专家赴华,现状如何?

雷霆亮剑 2025-03-31 17:18:31

据环球时报报道,多年前众多乌克兰军工专家来华,他们的故事值得深入探寻。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局势骤变,其军工领域也随之陷入困境,这成为众多乌克兰军工专家来华发展的大背景。

苏联解体,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了多达3594家军工企业,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就有7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三百多万。当时的乌克兰,军工实力雄厚,拥有前苏联最大的导弹生产基地“航天之星”南风机械制造,以及唯一能造大型航母的黑海造船厂。然而,随后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国内局势动荡,经济陷入危机。1994年底,其GDP相较上一年下降了24%,社会经济的崩溃致使各类人才移民国外的现象愈发严重。1991年,移入乌克兰的人数为71.5万,移出58.75万;到1994年,移入变为20.27万,移出却达到35万,移民差额出现明显逆差 。

乌克兰航发产品(资料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大量军工专家不得不另寻出路。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对乌克兰军工专家抛出橄榄枝。美国早在1992年初,就通过国务院资助相关组织,如“乌克兰人民联盟”“乌克兰与美国老兵委员会”等,如潮水般涌入乌克兰各地,试图获取前苏联的军工技术,像“中央水翼艇”的设计方案就被美国搞到。韩国则采用金钱诱惑的方式,承诺乌克兰专家工作时间短,报酬却十分丰厚,普通专家每月不低于2000美元,知名专家可达4000美元。但这些前往美西方的乌克兰专家,很多都未能如意。由于语言不通以及科研模式的差异,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生活与科研体系,不少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生活艰难。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提出“人才引进”计划,加入了吸引乌克兰技术人员与军工技术的行列。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靠“真诚”吸引了众多乌克兰专家。中国政府为迎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在陕西建设了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生产区”,重庆、广州、武汉等地也新建生产区,用于安置乌克兰专家及其家人。中国还专门建造新城镇,其中的基础设施和房屋基本按照前苏联样式建造,乌克兰专家来华工作后马上就能领到新房钥匙。不仅如此,中国给予专家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实验室、团队以及充足的经费预算,让他们能够继续研发核心技术。

航空发动机制造车间(资料图)

这些乌克兰专家来华后,为中国军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乌克兰航发专家凭借丰富的大型涡扇发动机设计经验,助力中国突破技术难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涉足航空发动机设计领域,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在乌克兰专家的协助下,中国仅用10年就吃透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技术,运 - 20使用的涡扇 - 18发动机便是成果之一。而且在众多乌克兰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在短短二十年间新增了2000多个军工科研项目,从航母到潜艇,从发动机到运20等众多尖端技术和产品背后,都有乌克兰专家的身影,他们帮助填补了中国海军技术上的空白,减少了中国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如今,30年过去,大部分在华的乌克兰专家与家人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生活。他们在这里生活舒适,平时爱吃饺子,过年会写春联、看联欢晚会,部分专家因技术经验丰富还被返聘继续工作。他们退休后,若选择留在中国,中方会提供住房、医疗、养老等全方位保障;若想返回乌克兰,中方也会承担全部路费。央视新闻等公开资料显示,他们对在中国的生活十分满意,无比庆幸当初的选择。俄乌冲突爆发后,有接受采访的乌克兰专家痛哭流涕地表达对中国的感谢,称在中国不仅受到尊重,还躲避了战乱。

乌克兰航发专家(资料图)

中国凭借真诚和包容,吸引乌克兰军工专家来华,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乌克兰专家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中国军工事业也借此踏上了更高的台阶。这段跨国合作的故事,不仅是中国人才引进政策成功的体现,也为中乌两国的友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两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0 阅读:16

雷霆亮剑

简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