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菲律宾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称,前总统杜特尔特在3月11日被捕过程中权利“明显被侵犯”。杜特尔特在菲律宾政坛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担任达沃市市长时,就对毒贩采取强硬手段,执政菲律宾后,更是大力推行“扫毒战争”。这一行动成效显著,毒品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也因手段过于激烈,例如私刑、暗杀等情况频出,导致大量人员死亡。人权组织对此紧盯不放,国际刑事法院也介入其中,指控他在2011年至2019年间的扫毒行动犯有“反人类罪” 。
杜特尔特(资料图)
今年3月11日,杜特尔特从境外返回马尼拉国际机场时,被菲律宾警方迅速逮捕,随后被送往荷兰海牙。逮捕理由为国际刑事法院对其发出的“反人类罪”逮捕令。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菲律宾国内外引发轩然大波。菲律宾国内民众迅速分成两派,支持杜特尔特的民众认为这是一场政治阴谋,纷纷前往法院门口抗议;反对者则认为他罪有应得。一时间,菲律宾社会舆论沸腾。
面对这一争议事件,菲律宾参议院坐不住了。3月17日,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也就是现任总统马科斯的亲姐姐,宣布对杜特尔特被捕事件展开调查,强调必须确保整个抓捕过程符合法律程序,绝不容许国际势力随意干涉菲律宾内政。仅仅几天后,3月27日,伊梅·马科斯亲自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在杜特尔特被捕当天,其人身权利受到了明显侵犯,抓捕现场的视频为证。并且,菲律宾国家法院自始至终都未发出逮捕令,也没有要求警方协助国际刑事法院实施抓捕。要知道,菲律宾早在2019年就已退出国际刑事法院,从法律层面来讲,菲律宾没有义务执行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所以,参议院判定此次逮捕事件违反了菲律宾宪法相关条款,这相当于坐实了马科斯政府此次行动的不合法性,外界质疑马科斯公报私仇的声音也愈发强烈。
菲律宾民众(资料图)
这一调查结果的影响十分深远,直接导致事态发展超出了美国的掌控。菲律宾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过去几十年基本对美国言听计从。但杜特尔特执政期间,画风突变,他积极与中国改善关系,在南海等问题上态度与美国期望相悖。其推行的“扫毒战争”更是让美国人权组织极为不满。美国原本指望借助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收拾这个“不听话”的杜特尔特,重新掌控菲律宾局势。
没想到,菲律宾参议院的调查不仅质疑了国际刑事法院的合法性,还让美国在背后操纵的嫌疑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菲律宾国内舆论纷纷指责美国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认为这是美国企图干涉菲律宾内政的又一手段。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态,杜特尔特的事情,国际刑事法院无权干涉。就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发声,认为马科斯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削弱了美国在菲律宾的影响力。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美国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从目前情况来看,杜特尔特被抓事件背后存在诸多猜测。一方面,有观点认为这是马科斯政府为了铲除政敌而采取的行动。毕竟杜特尔特家族在菲律宾仍有大量支持者,对马科斯政府的执政地位构成一定威胁。另一方面,也有人怀疑这是美国与西方势力的联合行动,试图通过此举给那些不听从西方指挥的领导人一个严厉警告。但无论哪种猜测,都无法掩盖事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随着参议院后续调查的深入,更多细节和真相或许将浮出水面。
杜特尔特(资料图)
在菲律宾国内,支持他的民众持续举行大规模游行,高呼“放了杜特尔特”的口号,与反对派形成激烈对峙。副总统莎拉也公开指责这一事件是对菲律宾主权的严重侮辱,誓言要与马科斯政府抗争到底。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态度坚定,美国骑虎难下,国际刑事法院的权威性也遭受重创。这场由杜特尔特被捕引发的风暴,已然演变成一场涉及菲律宾主权、大国博弈以及人权争议的复杂混战。而后续参议院调查结果还会带来哪些影响,菲律宾局势又将何去何从,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