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冖。二,其饰也。凡冃之属皆从冃。《徐曰》今作冒。《玉篇》或作帽”。意思是说:冃,指古代儿童或少数民族的缠头布。字形从冖。“二”是上面的装饰。所有与“冃”相关的字,都采用“冃”作边旁。徐锴所著的《说文系传》中说,现在写作“冒”。顾野王所著《玉篇》中说也写作“帽”。
《说文解字》
因此,“冃”是“冒”的本字,而“冒”是“帽”的本字。冃,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个套头形状的帽子,帽子上部有带球结的角饰。有的甲骨文将头套形状写成“网”,强调“冃”的“头罩”功用。有的甲骨文在头套里面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头部所在。
字形演变
篆文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省去角饰形状,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冂”加“二”的新结构。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当“冃”的“帽子”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目”另造“冒”代替,表示帽子半套头部,露出眼睛。当“冒”的“帽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代表布料的“巾”另造“帽”代替,强调“帽”的布质特征。古籍多以“冒”或“帽”代替“冃”。
“冒”、“帽”、“冕”等字都从“冃”,绝大多数人都写成“曰”字,这也是书写中普遍存在的错误。
顺便说一下另外一个字,见上图。这个字读作mǎo(读音:卯)《说文解字》中说“重复也。从冂、一。读若艸苺苺”。 即这个字是重复的意思。清代王筠所著《说文句读》中认为:此字和上面的“冃”是同一个字,古人作之,有繁省耳。虽音有上去之别,古无此别也。
还有一个字形相近的字“冄”,读作rǎn(读音:冉),是“冉”的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