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比较两个笔画、笔顺一模一样的两个字——旡和兂。
旡,读作jì(读音:季),指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即打嗝儿。
古文中一般写作“㒫”。《说文解字》中解释“㒫,食气屰不得息曰旡。从反欠。旡,古文㒫”。意思是说:旡,指饮酒吃饭时气息上逆、饱嗝不止叫做“旡”。采用反写的“欠”的字形。旡,这是古文写法的“㒫”。
《说文解字》截图
“旡”字的甲骨文字形是跪坐着脸朝前(即朝左的)人上面有一个突出的朝后(即朝右)的嘴巴,表示张口朝向背后,即一个人吃饱饭后,掉转过头,打着饱嗝背对餐桌。篆文将字形中的“口”写成“气”。当“旡”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装满食物的盛器“皀”(装满食物的盛器),另造“旣”代替,强调吃饱下桌离席。
兂,读作zān(读音:簪),含义同“簪”,指发簪。
《说文解字》截图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兂,首笄也。从人,匕象簪形。凡兂之属皆从兂。簪,俗兂从竹从朁”。意思是说:兂,指头上固定头发的发卡。字形采用“人”边旁,“匕”像发簪的样子。所有与“兂”相关的字,都采用“兂”作边旁。簪,这是俗体的“兂”字,字形采用“竹”和“朁”会义。
金文字形
“兂”是“簪”的本字。兂,金文字形是在代表人头的“元”字顶部加一像“爪”形、像多齿器具的发钗,表示女人头上插着发钗。篆文金文字形中的“爪”形写成“匕”。当“兂”成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一个“兂”,并加“竹”、加“曰”另造“簪”代替;“竹字头”表示用竹材制成发钗,两个“兂”表示使用多个发钗定型头发。古籍多以“簪”代替“兂”。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汉字组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