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谶语,害惨大唐

小龙评历史 2024-10-04 15:02:36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淮南节度使府邸内气氛热烈,众将纷纷痛斥“反贼”李藏用的邪恶行径,指责其谋反是不忠不孝、十恶不赦的行为,经激烈讨论,大家几乎得出一致结论:李藏用谋反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反贼”李藏用死有余辜。

为什么说大家“几乎”得出一致结论,因为有一个叫孙待封的家伙非常“头铁”地表示李藏用并未谋反,他是被冤枉的。

面对孙待封的“另类”观点,主持这场讨论淮南节度使崔圆给予了特别的照顾,他命人把孙待封拖出去砍了。

这时,有头脑活络的同僚就对孙待封说了:如今李藏用已经被杀了,就算给他扣上谋反的帽子,也没有谁利益受损,何必为了一个死人的名声,丢掉自己的性命呢?

孙待封并不领情,他怒不可遏地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当初我追随刘大夫一起为朝廷守藩镇,刘大夫没谋反,你们非说他谋反,结果真把他逼反了,他反叛后,只有李藏用将军为国死战平定叛乱,如今你们又说李藏用将军谋反,你们轻飘飘一句话,说谁谋反谁就谋反,如果这样的话,这天下还有不谋反的人吗?我宁愿死,也不诬陷没有罪的人谋反”

这名叫孙待封的将领宁愿舍弃自己性命,也要不肯承认李藏用谋反,如果仅仅从这点看,大家是不是会认为这个孙待封与李藏用之间有着很深的情谊,双方应该是一起并肩作战过很长时间?

但事实远非如此,正如孙待封自己说的,他最初跟随的是“刘大夫”,“刘大夫”被逼反后,他才投奔到李藏用麾下。

显然,孙待封此番并非只为李藏用鸣冤,同时还要为“刘大夫”讨回公道。

孙待封口中的“刘大夫”指的是淮西节度副使刘展。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让刘展变成“反贼”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一句不靠谱到极致的谶语。

杀人谶语

刘展,早年经历不详,如果没有他于上元元年(760年)发动的那场震动江淮的叛乱,史书上可能根本就不会留下他的名字。

而这场在安史之乱期间发生在唐帝国财税重地江淮地区的被称为“刘展之乱”的叛乱却处处透露着诡异,一切还是得从刘展的经历说起。

安史之乱之前,刘展的经历完全是空白,这应该不是统治者为了“黑”刘展而将其早年经历抹去了,因为历史是连续的,完整的,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时期极其重要,关于他的经历是不可能被完全删除干净的,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但刘展的早年经历在任何人的传记中都没有记载,这就只能有一种解释了:刘展大概率不是名门望族出身,他的早年经历和他的家族背景是真的不重要到没有任何史官有兴趣去记录。

安史之乱前,刘展在陈留地区从军,官职是参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刘展的官职开始快速提高,先后担任汝州刺史、滑州刺史、宋州刺史,并兼任淮南节度副使之职。

刘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一个参军升至节度副使,靠的是他在乱世中的军事能力,史载刘展“素有威名,御军严整”。

当时的淮南节度使叫王仲昇,他对刘展这个副手十分不满,认为刘展“刚强自用”,欲除之而后快。

这里的刚强自用翻译翻译就是“不听王仲昇的话”,任何领导都不会太喜欢一个不听话的下属,但是下属不听话就要把他除掉,这多少有点太夸张了吧,这里的除掉可不是撵走就完事,而是直接让他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淮南节度使王仲昇不仅敢想,而且敢干,还非常会干。

他非常清楚,要干掉一个手握兵权的将领,最好的办法就是告他谋反,当然了,告他谋反也有很多种方法,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太监把这件事告诉皇帝,至于如何让皇帝相信谋反事实为真,这点他不用操心,太监自有办法。

而这个王仲昇又是少有的与太监关系较为友好的节度使,有了熟人,事情就好办了。

当时在淮南节度使辖区内担任监军的太监叫邢延恩,王仲昇托他给唐肃宗带个话:说刘展性格刚强不受管束,得除掉了。

太监邢延恩则又添加了一个刘展非杀不可的理由:当时江淮地区有一句谶语“手执金刀起东方”,“手执金刀”说的是一个“刘”字,而江淮地区也在帝国的东部,所以这句话就可以解读为“在江淮地区,会有姓刘的人造反当皇帝”。

邢延恩对肃宗说,这个姓刘的人就是刘展。

其实邢延恩之所以选择谶语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说服肃宗,倒不是因为他认为这条所谓谶语有多高明,能让肃宗深信不疑,但只要肃宗不是完全不信,就会出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下令干掉刘展。

简单说,邢延恩非常了解肃宗,他知道肃宗一定会吃这一套。

肃宗最后也确实如邢延恩所料,决定做掉刘展。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将刘展做掉,你可能会问,皇帝都点头了,就公开处决不就完了嘛,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第一,肃宗不能说自己是因为谶语要杀刘展,如果这样做,朝堂上所有姓刘都得人人自危。

第二,刘展手下毕竟有7000兵,如果直接开战,对全局不利。

于是,肃宗命令王仲昇和邢延恩设一个圈套,把刘展骗进去然后杀了。

皇帝要用圈套诱杀大将,这种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大家准备开开眼吧。

馅饼与陷阱

唐廷的计划是假意任命刘展为江淮都统,把他骗离自己的辖区,然后再授意原江淮都统李峘与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一同在刘展上任的路上把他做掉。

这个江淮都统的官职可是不得了,在当时可是能总览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事务的,此时的江淮都统李峘是李唐宗室,其弟李岘本来被唐玄宗安排去辅佐永王李璘以制衡当时还是太子的李亨,但李岘政治敏感性极高,他不但没有听从已经失势的唐玄宗的命令,反而北上灵武拥立李亨登基,李岘、李峘兄弟因此成为了唐肃宗的亲信。

以如此巨大的官职诱惑,唐肃宗认为刘展没有不上当的理由,但尴尬的事来了,刘展还真就不上当。

他甚至预料到了接下来不会有什么好事。

面对传旨的太监邢延恩,刘展是哭着说出接下来这段话的:

“我出身卑微,从军以来地位快速上升,如今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却被任命为如此重要的职务,这里面一定有问题,难道是谁向陛下进我的谗言?”

天上掉下来如此之大的馅饼,刘展竟然完全不为所动,甚至连朝廷要借此事来害他都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是刘展能未卜先知吗?还是另有什么隐情?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太监邢延恩虽然也惊讶于刘展竟能隐隐猜到朝廷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已经制定了就不能随意更改,于是他只能继续诱骗刘展,说这是皇帝对你的格外恩典等等,总之,要求刘展必须去上任。

已经看出端倪的刘展表示一定要让自己当这个江淮都统也行,但得有个条件,就是得拿到江淮都统的印信和旌节才去上任。

邢延恩只能找到同样参与到除掉刘展计划中的现任江淮都统李峘,让其把江淮都统印信给到刘展手中,拿到印信后,刘展终于表示可以上任了,但是有个条件:得带着自己辖区内的7000士兵一同上任。

面对唐肃宗抛出的诱饵,刘展的警惕性一直是拉满的。

想用阴谋诡计算计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对方别怀疑,一旦对方事先提高了警惕,阴谋也就失败一大半了。

如今,刘展拿着江淮都统的印信,带着自己的7000亲兵上任,在政治合法性上已经优势方,显然,邢延恩玩砸了。

但计划已定,硬着头皮也得上了,邢延恩只得传信给现任江淮都统李峘,让他做好战斗准备,同时传檄各州郡,称刘展已反。

刘展见邢延恩等人不装了,自己也没必要再伪装了,他也传檄周边州县说李峘谋反。

得,既然摊牌了,就战场上见真章吧。

一触即溃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说:能用阴谋诡计解决的事就别用武力。

但中国历史又告诉我们,无论是阴谋还是阳谋,想搞成功大多也得有实力为后盾,实力不足还想搞阴谋诡计的大多会搞得很难看。

刘展事件中,想搞死刘展的李峘是李唐宗室,靠和弟弟站队成功获得的富贵,太监邢延恩是靠着肃宗的宠幸得的权势,他们走的都是上层路线。

而刘展走到今天,确是战场上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如果双方的斗争形势是朝堂之上的相互算计,刘展或许不是对手,但谁让你邢延恩的阴谋搞砸了呢?如今双方已经是兵戎相见,对于朝廷来说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之后唐廷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什么叫“又菜又爱玩”。

要搞死刘展的小团体中,唯一能打一些的就数淮南节度使邓景山了,刘展也明白胜败的关键就在邓景山,于是发难之初就直逼邓景山镇守的徐州。

一番激战,邓景山麾下的万余唐军被刘展击溃,刘展军得以在淮河两岸纵横驰骋。

刘展渡淮河占领重镇广陵,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拿下了濠州、楚州,一路占领润州、升州。

人少而分兵本来是大忌,但只有7000人的刘展确能在分兵的情况下一路势如破竹,唐军与刘展军队接触后往往是一簇击溃。

开战仅一个月,江淮都统李峘的治所宣州便被刘展占领,李峘逃亡洪州。

刘展只有7000人,却把整个江淮地区搅的天翻地覆,多数唐军将领都是在与刘展接触后便望风而逃。

李峘逃跑前,命令副手李藏用率军抵抗刘展,李藏用也成为了少有的坚决抵抗刘展叛军的唐军将领。

李藏用召集被刘展打散的唐军溃兵,得兵2000余,又在当地募兵,得兵数千,李藏用本想这些军队虽然战斗力一般,但至少能够稍微抵抗刘展一下,谁知双方战斗力差距巨大,作为唯一一个抵抗者的李藏用被迅速击败。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江淮地区是唐廷最重要的财税来源,务必要保证万无一失,但唐肃宗等人却因为一个谶语搞出这么一套骚操作,致使江淮板荡,如果叛乱不能被迅速平息,甚至可能影响天下大局。

江淮地区已经无人能够阻止刘展了,唐廷决定从别处调兵。

匪兵天降

在刘展叛乱之初就被迅速击败的淮南节度使邓景山找来了是平路兵马使田神功作为救兵。

田神功是出身河北的悍将,麾下将士也是与游牧民族及安史叛军过招的精兵。

田神功率领的平卢军一来,刘展不得不打起12分精神,他亲率主力于淮北迎战田神功,但经过一番激战,被田神功击败。

刘展收拢部队,把精锐的500骑兵全部集结起来试图翻盘,但跟河北出身的田神功玩骑兵纯属自取其辱,一番激战后,刘展军再度大败亏输,刘展本人极度狼狈,只身渡江逃走。

平卢军加入后,战场形势瞬间逆转,邓景山等人也率兵前来支援,俗称摘桃子。

刘展集中全部兵力准备拼死一搏,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刘展的军队先小胜,后大败,刘展之弟建议逃往海上避难,但刘展没有同意,还幻想着能在最后关头翻盘。

但奇迹并没有出现,刘展在阵前被射死,震动江淮的刘展之乱遂平。

从战争结果上看,这场叛乱能够被平息的关键性因素在于田神功的平卢军的加入,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当时唐军的战斗力做一个排行了。

正如前文所说,刘展是在安史之乱刚刚爆发的那段时间,在河东、淮南交界区起的家,可以算是中原战区,后主要在淮南地区活动。

刘展的军队打江淮地区的军队是砍瓜切菜,但是一旦遇上河北来的平卢军就变成了弱鸡。

于是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彼时唐军的战斗力排行大致是这样的:

北方边疆军战斗力最强,中原藩镇军战斗力次之,江南藩镇军战斗力最弱。

刘展之乱随着田神功的平卢军的加入而被迅速平定,对于唐廷来说,这当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调平卢军平叛却也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结果。

田神功和他麾下的平卢军在平叛的过程中看到了两件事:

第一,你们江淮地区的本土军队战斗力竟然这么差。

第二,你们江淮地区竟然这么富裕。

天下兵荒马乱日久,平卢军将士们上阵杀敌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个富贵嘛,如今泼天的富贵就在眼前,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一个字,抢。

田神功率领的平卢军在江淮地区大肆劫掠,据说为了加快抢劫效率,直接把江淮地区的数千胡商物理超度了,为了抢劫能杀数千胡商,对于当地老百姓肯定也不会太温柔。

有人可能要问了,作为大唐军队的平卢军抢劫大唐子民,难道不感到羞愧吗?难道不怕皇帝惩戒他们吗?

这个应该不会。

唐肃宗本人都为了回鹘人支持,允许他们在攻克洛阳后劫掠三天,跟东都洛阳比,江淮地区算个啥,你不抢,我不抢,那纵容异族抢自己子民的皇帝不变成混蛋了嘛,再说了,平卢军也是大唐人,大唐军队抢大唐子民,这财富不还在大唐人内部流动嘛,不比让异族去抢走强?所以羞愧什么?完全不用羞愧。

至于惩戒嘛,那就更是开玩笑了,现在是大唐皇帝求着他们,不是他们求着大唐皇帝,平卢军为皇帝剿灭叛乱,然后没管皇帝要钱,自行解决了军费问题,这还惩戒?得赏赐。

此次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是,刘展之乱被平定后,唐肃宗不但没有治田神功纵兵劫掠的罪,还将田神功升为淄青节度使。

刘展之乱以一句谶语开始,以一场劫掠结束,这荒唐的世道呀。

到这里刘展之乱的全过程已经呈现完毕了,但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去讨论清楚,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理解之后一个多世纪的藩镇割据的由来。

刘展怎么起的家?肃宗为何如此轻易地决定要弄死刘展?刘展又为何从始至终不信任朝廷?

藩镇、藩镇

刘展起家是在河东地区,时间是安史之乱初期。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拿下了河北,兵锋在河东地区肆虐,最初在河东地区抵抗叛军的是那个倒霉的封常清。

看过之前系列的朋友应该记得封常清跟唐玄宗吹的牛:让我去招募洛阳的子弟,在洛阳地区与叛军决战,到时候叛军必然混乱,用不了多久安禄山的脑袋就会被挂在洛阳城头。

这里面透露出一个信息:封常清前往洛阳时,唐军的正规军是不够的,他得从当地募兵。

后来封常清战败,洛阳失守,但叛军还要去攻打关中,也没有办法把整个河东地区全部占领,于是河东地区便涌现出大量自行组织的所谓“义军”。

刘展大概率就是在这个时候拉起的队伍,加入到“义军”行列,这些所谓“义军”都是妥妥的地方武装,性质更接近军阀。

如果安史之乱被迅速平定,这些“义军”首领在大唐绝对的实力面前也就得乖乖的交出兵权,但谁让你唐廷把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这些军阀得以变成了当地土皇帝,不断地壮大自己。

这才是唐肃宗如此草率地就决定要杀掉刘展,且要用阴谋诡计杀掉刘展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谶语,真实原因是他要做掉刘展,然后把刘展的军队变成自己军队。

而刘展之所以对于唐廷给出的优厚条件无比警惕,根本原因也是如此,刘展知道,他与唐廷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唐廷突然给出优厚条件,这基本可以确定不是馅饼,是陷阱。

后来刘展的做法也十分值得玩味,他竟然带着自己的7000军队一起去上任,正常来说,军队是有防区的,怎么能指挥官去哪他们就去哪呢?但捋清了刘展军队的性质后一切就清楚了,他们是私兵,不是国家的军队。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曾经率部抵抗刘展的李藏用,他在刘展之乱被平定后迅速倒霉,他的牙将高干诬告他谋反,且不等朝廷回复,直接先动手杀了他。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军阀间争夺兵权的表现,但朝廷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把原李藏用的军队交给高干,朝廷为何要如是做,因为经过刘展之乱,唐廷已经十分清楚,自己对于当地的实力派已经没有多少约束力了,承认他们在当地的势力还能换他们名义上的效忠,如果不承认,他们反戈一击的代价是朝廷承受不住的。

藩镇,藩镇,在唐军与叛军的长期拉扯中已经成长为能够自给自足且不断壮大的怪物,即便安史叛军消失,大唐也不再是当初的大唐了。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