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十字路口:吴柳芳的网络“封圣”与胖东来的社会实验

小龙评历史 2024-12-05 17:53:02

一切所谓的礼崩乐坏的背后,都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洪流。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1.美国往事 2.吴柳芳“封圣” 3.马太效应与极致内卷 4.胖东来的社会实验 5.时代的十字路口

美国往事

1912年的美国大选中,已经主导了美国社会秩序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共和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次“礼崩乐坏”,在当年的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狂揽435张选举人票取得大胜,而他的主张在一部分共和党人看来很不“正确”。

但这次选举被很多共和党人认为是一场意外,民主党是趁人之危,因为在大选前,共和党内部有一个大佬“叛党”了。

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里有四尊巨大的总统雕像,雕像的主人分别是:大陆军总司令,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独立宣言》起草人,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维护联邦统一,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这最后一位就是今天所说的共和党的“叛党者”: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从名字大家应该已经能猜出一二,是的,这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与推出罗斯福新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之间有亲戚关系,西奥多是富兰克林的表叔。

从南北战争结束后,到20世纪初,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的工业产值从世界第四跃升至世界第一,并将大英帝国远远甩在身后,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无数财富神话,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巅峰时资产超过20亿美元,是妥妥的世界首富。

在共和党人眼中,美国经济发展的盛况可以被称为“共和党盛世”,南北战争后,借着林肯总统的威望,共和党在之后半个世纪里几乎垄断了白宫(期间只有一位民主党总统,第22任总统克利夫兰),共和党的长期执政令其可以把自己的政治主张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共和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到今天也没有太大改变:小政府,大市场,政府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来释放经济活力。

不可否认,共和党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确实是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但是,洛克菲勒、摩根、卡耐基的财富神话只是美国的一个侧面,当时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称那个时代为“镀金时代”,他之所以给出如此定义,就是因为其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另一面:

占美国人口大多数的工人群体每天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大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大搞垄断,并不断扩张,处于利益链条末端的中小企业艰难度日,稍有不慎就要破产;巨富群体开始向政治领域渗透,通过游说国会议员的方式让国家出台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样的经济奇迹注定后劲不足,美国靠共和党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不假,但自由市场经济走到这一步,已经变得既不自由,也非市场,更不经济。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正是靠着“限制使用童工,规定最高工作时间,提高最低收入标准”等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政治主张赢得的大选,当然,这些在共和党人眼中可以被算作破坏市场竞争,是旁门左道,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政府不介入,当时的美国社会是否真的会按照理想中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运行?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说回那位共和党的“叛党者”西奥多·罗斯福了,西奥多于1900年被选举为副总统,但1年后总统麦金莱遇刺,46岁的西奥多接任并成为最年轻的总统,西奥多家世显赫且能力出众,此时已经是共和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

西奥多虽然是共和党人,但是他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症结:那些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垄断巨头却在破坏自由市场经济本身,正是因为他们吃掉了社会的大部分利润,才导致中小企业无力发展,市场竞争被抑制,也正是因为他们拿走了绝大多数社会财富导致占美国人口大多数工人无力消费,经济危机的阴霾始终不远。

正因为如此,西奥多任期内的做法很不“共和党”,在经济层面,他的最主要举措是:反垄断。由于西奥多太热衷于反垄断,当时人给他起了一个“托拉斯爆破手”的绰号。

西奥多在第二个总统任期结束后,离开政坛,有他做背书的共和党人塔夫脱成功当选,但塔夫脱对垄断资本的态度不似西奥多般强硬,于是四年后,西奥多想回归政坛再次代表共和党参选,但此时的共和党内部已经确立了塔夫脱的候选人身份,西奥多则玩了一出绝的:退出共和党,自建“进步党”参加大选。

结果我们都知道,由于西奥多·罗斯福退出大幅分流了共和党选票,导致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取得了大胜。

西奥多回归政坛的梦想虽然失败,但有趣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很大程度上被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继承,对垄断企业的限制继续加码,同时对工人阶级的保障开始加强。

哦,对了,威尔逊竞选总统时,他的竞选团队里有一位特殊的年轻人:西奥多的表侄,日后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等政治巨星主导了20世纪初美国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的大转向,毫无疑问,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习惯于称勇立潮头者为“弄潮儿”,但这里面有一个因果关系必须搞清楚,是时代大潮创造了弄潮儿,而不是相反,时来天地皆同力,运气英雄不自由,“弄潮儿”们顺应时代大潮而动则如顺水推舟可一日千里,而若逆时代大潮而行则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我们往往只会看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却忽略了他们身后的滚滚时代洪流。

吴柳芳“封圣”

近日,两位前体操运动员之间的争执意外引爆了网络:东京奥运会平衡木冠军管晨辰在网络平台上批评前体操运动员吴柳芳“擦边”。

所谓“擦边”指的是吴柳芳的跳舞视频虽然没触及平台红线,但可能带有某种暗示,管晨辰认为吴柳芳此举有辱斯文,给国家体操队丢脸。

这样的争执在当前中国的互联网上一天要发生无数次,一般来说,类似事件的热度连一天都维持不下去,但令管晨辰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番言论竟然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互联网事件,热度持续不减,且舆论的方向开始朝着令她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向发展。

一开始舆论分两边:一方认为吴柳芳虽然没有违法违规,但是她跳的舞怎么说也不算高雅,尤其还特意强调自己前国家体操队队员的身份,此种做法未免欠妥;另一方则认为吴柳芳既然没有违法违规,她所叙述的自己在国家队的经历也完全是事实,那么她的行为就没什么不妥。

到这里,舆论还是沿着常规的方向走的,但随着一些事实被扒出,支持吴柳芳的力量开始爆发式增长,到底是什么事实主导了舆论方向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吴柳芳4岁开始练习体操,14岁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19岁因伤退役,在此期间她得过世界杯冠军、全运会冠军,但是没有得过最重要的奥运会冠军。

退役后的吴柳芳工作生活并不顺利,由于没有得过奥运会冠军,给她安排的工作待遇并不好,她也自己找了几份工作,但待遇都不怎么样,还有一次编制被人挤占的经历,吴柳芳兜兜转转最后选择来到杭州做互联网。

由于吴柳芳早早加入国家体操队,文化课上是一个短板,唯一稍微有点优势的就是相对姣好的面容和前国家体操队员的身份,所以她最终也被归类到“颜值主播”这一行列,既然是颜值主播,难免要跳一些舞,而一些舞姿嘛,非要说是“擦边”也没有什么问题。

说到这里,吴柳芳之所以获得网友广泛支持的原因就很清晰了,根据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邹振东《弱传播》理论:舆论世界里的强弱关系与现实世界相反,越弱的声音越容易传播。

所以,说起来有些讽刺,吴柳芳之所以获得了更广泛的同情,是因为她比管晨辰“弱”。

吴柳芳没有获得含金量最高的奥运金牌,所以她没有太多光环加身,她能够获得的资源也很少,她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奔波。

舆论世界中越弱的声音越容易传播的理论基础是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都是所谓的“弱者”,弱者的经历更容易引发共情,就吴柳芳和管晨辰而言,大多数普通人天然不会共情早早拿到奥运金牌生活一路坦途的管晨辰,而会共情尽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是没有拿到关键的奥运金牌,以至于生活坎坷的吴柳芳。

强者管晨辰对弱者吴柳芳的居高临下的批判,引爆了网友的情绪:你管晨辰是“上岸”了,你是不用再玩“擦边”了,但人家吴柳芳行吗?她有你那么多资源吗?你对她的批判里透露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既视感。

舆论问题上,情绪一旦形成就会不断自我增强,吴柳芳为生活奔波的可怜人形象在网友心中确立后,她的一些行为便会被神圣化,有网友扒出吴柳芳3年前在公益岗位上指导小朋友练习体操视频。

因为这些视频的流出,吴柳芳的形象被升华为:明明自己过得也不算好,但还愿意去帮助其他人的善良姑娘,于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局面出现了:吴柳芳在网络上“封圣”了。

事情的起因是关于吴柳芳“擦边”的讨论,但几天舆论发酵下来,那个被指责擦边的人竟然“封圣”了,这样的事情在很多人来看,无疑代表着礼崩乐坏。

西周礼乐之所以崩坏,表面原因是楚国、宋国等一些“坏分子”不守规矩,但根本原因是铁质农具广泛使用后,新的生产方式重构了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吴柳芳在之前的直播中提到,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有没有奥运冠军待遇差别极大,有了奥运冠军,大量的资源就会随着而来,而没有奥运冠军,能够获得的资源则少得可怜。

显然,在体育界,资源分配遵循马太效应,极少数佼佼者获得绝大多数资源。

而在当今世界,马太效应又何止只适用于体育界。

马太效应与极致内卷

中华文明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就建立起了一个超大共同体,这样的生活环境会塑造人们一种思维模式:规模,即一切。

汉代以后,“合久必分”的情况也曾多次出现,但如果一个地方势力只想偏安一隅,会被其他人视作没有出息的表现,所有人都知道,最终的目的一定是统一天下。

这种务必要“一统天下”的规模思维也在今天的商业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多数企业对于规模有一种近乎痴迷的追求,企业可以先不盈利,甚至先赔钱,但一定要保证价格更低,力求“卷”死对手,等对手都被“卷”死了,市场就都是我的了,那时候我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旦拥有了规模优势,就可以在与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过程中拥有近乎无限的主动权,一些大企业的中下游供应商不得不赔钱维持其供应商地位。

这种情况在具有天然垄断性的互联网行业尤为明显,说到这里,突然感觉有点魔幻,吴柳芳深受体育领域的马太效应之害,但她转身投入的互联网领域,马太效应更明显。

网络上指责吴柳芳的声音大多秉持一种观点:吴柳芳不该在高调宣传自己是前国家队运动员的基础上搞“擦边”,这些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主播,尤其是吴柳芳所在的“颜值主播”这个赛道有多拥挤,在中国庞大人口基数下,美女的数量本就不少,更不要说在美颜的加持下,其实大多数长相过得去的中青年女性都能进入“颜值主播”赛道,如果没有点特殊性,你以为你擦个边就能数钱数到手软?做什么春秋大梦呢?大多数所谓“颜值主播”,是兼职“擦边”,因为如果全职“擦边”,她们从互联网上赚的钱不够养活自己。

在“活到最后,卷死对手”的总思路下,所有企业也基本遵循同一套逻辑了:想尽一切办法压缩成本。

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压力自然会给到员工端,种种末位淘汰制度让员工也不得不参与到这种“内卷”游戏中,结果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卷”,大家活的都很累,但却好像谁都没赚到钱。

理论上讲,这种情况会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而改变,手上有钱的中产阶级会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于是一些注重提升产品质量而非一味压低价格的企业会因此受益,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悖论:极致内卷的结果是谁都赚不到钱,而一个谁都别想赚钱的经济环境又何谈持续创造中产阶级。

当然了,以上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是一个经济内循环系统,现代经济学认为维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21世纪的前20年,中国经济奇迹是主要是靠出口与投资来接力拉动的,中国人的财富增长也主要是靠这两架“马车”,而如果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变化,出口与投资出现问题,中国经济模式会立刻转变为极致内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指望居民消费崛起去弥补出口与投资增长的放缓无疑于痴人说梦。

当“卷”成为了一种常态,其实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在几乎所有企业都追求规模,都拼劲一切“卷”死对手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中国企业里竟有一个“异类”,它扩张的速度堪称“龟速”,其从上到下在进行着“反内卷”尝试。

胖东来的社会实验

胖东来,全称许昌市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创始人于东来以1万元成本创立的“望月楼胖子店”。

胖东来最初主要做烟酒生意,在创业之初,于东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物流中心,到这里,胖东来的行为逻辑与传统零售业并无二致,保证货物供应,降低成本,转折发生在2002年胖东来生活广场开业。

胖东来进入商超模式后,并未如其他商超一样拼命压低成本做大规模,而是把经营重点放在“人”上。

这里面的“人”既包括顾客,也包括员工。

一方面,胖东来不仅给光顾的顾客提供商品,还提供像补纽扣,扦裤脚等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大多免费。

胖东来也不同于其他商超,对于产品成本价讳莫如深,而是直接明码标价,告诉顾客成本价是多少,售价是多少,主打一个坦诚。

胖东来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其员工必须付出更多精力在服务上,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量,但胖东来同样不似一些企业以各种洗脑话术逼迫员工无偿奉献,而是在待遇上给足,庞东来基层员工每天工作7小时,每周休息两天,月薪7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胖东来所在的许昌是妥妥的中等偏上水平。

胖东来模式似乎达到了员工与顾客的双赢,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会追问一句:代价是什么?

第一个代价当然来自商品的价格,大多数企业喜欢标榜自己的商品物美价廉,而对于胖东来来说,物美可以实现,但如果只论绝对价格,胖东来价并不廉,换句话说,胖东来无偿提供的服务和员工的福利的第一个支撑点是商品的溢价,相比于物美价廉,胖东来主打的是货真价实,让顾客知道钱花在了哪里。

而第二个代价则是作为创始人的于东来必须持续让利,把本可以作为利润装进自己腰包的钱变成福利分给集团员工,这第二个代价衍生出了胖东来的一个“反常”模式:扩张缓慢,2023年,胖东来营收到达150亿元,按照传统商超模式,有这样的规模早就该全国扩张了,但由于胖东来赚的钱大多已经作为福利分给员工了,集团和于东来手中的现金流有限,扩张能力自然被削弱,另外在员工福利大幅分走利润的情况下,胖东来也很难在资本市场大范围融资,因为资本市场融资的最惯常套路是“用规模讲故事,用利润画饼”,这两样胖东来都没有,所以注定无缘资本市场。

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本身就没有固定范式,但在今天,胖东来模式的成功,其社会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商业价值,胖东来的成功似乎给了人们一种希望:原来不是只有所有人拼命内卷这一条路可走,原来商业领域也不是非得走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模式,原来还有其他可能。

胖东来模式的成功为如今已尖锐对立的群体寻找到了实现和解的可能。

时代的十字路口

自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经济价值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第一要务,中国人拜年的常用祝福语是:恭喜发财。

而到了今天,发展经济虽然仍是全社会的重要任务,甚至是最重要任务,但是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那种全民参与的对于经济建设,或者说通俗点,对于赚钱这件事热情有所消退,有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在青年时代就会有一个悲观的预期:我一生都不可能赚到多少钱,我拼尽全力的意义是让一些其他人赚的盆满钵满。

10年前,企业家是全社会最光荣的称呼之一,人人羡慕企业家,人人想成为企业家,但不知不觉间,褒义的“企业家”这一称呼在民间被提及的频率开始减低,相反,贬义性质的“资本家”被提及的频率增高。

如果一定要给这种变化找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应该是互联网刚刚兴起的那些年,有人可能会说房地产,诚然房地产创造的财富效应是无与伦比的,但房地产只是货币蓄水池,只是价值的锚定物,如果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资产给房地产定价,房地产泡沫是无法长久维持的。

真正让中国商业能力跃升至世界顶尖水平的就是互联网革命,互联网大幅重构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商业逻辑,并将中国的经济效率乃至社会效率提升到世界第一梯队,如果没有互联网重构中国商业模式,房地产断无可能连续挺过两轮美元周期。

但互联网之于中国经济也有两面性,它在大幅提升了中国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势必加重了两极分化,正文前文所说,资源在各个领域都是遵循马太效应分布的,但空间上的限制还会在客观上控制马太效应的烈度,而互联网则大幅打破了这种空间上的限制,所有人都在一个互联网上竞争,竞争的残酷性几何倍增加,少数胜出者获得的更多,大多数人获得的更少。

两极分化的加剧势必导致社会的对立,反权威、反资本等思潮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针对这一问题的思想实验甚至小范围的社会实验也都在进行,很遗憾,事实证明,那些最具有煽动性的激进路线效果并不怎么样,这就导致目前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尽管有些视对方为洪水猛兽,但大家还不得不在一个社会里长期共存,对立统一无处不在,斗争与妥协共存也将是常态。

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思潮是相互影响的,而当这种相互影响形成“合唱”时,往往还会有内部外部事务去推动社会变革,如今,全球化红利耗尽,西方国家普遍“右转”,出口势必承压;基础设施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效应不断衰减,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有两架前景暗淡的情况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以提振消费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想要提振国内消费,就必须把经济模式从“互害”的内卷模式转化为各方都能分得一杯羹的共赢模式,当社会思潮和内部外部环境已经形成合力,一切也不过是顺水推舟。

最后要说一句,所谓礼乐是为适应某种经济模式而出现的,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注定会带来的礼乐的改变,经济是因,礼乐是果,而非相反。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礼乐本无定数,抱着拿吃定一种“礼乐”当一辈子“念经贵族”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痴心妄想。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