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军打破潼关的那一刻起,李隆基便已经知晓,他的盛世彻底结束了,他的一生也因为盛世的崩溃而进入垃圾时间。
他在之前欠下的债太多,多到已然垂垂老矣的他即便耗尽余生也注定无法还清,既然如此,对于他来说,此时的最优解只剩下一个:甩锅。
这残破的大唐江山还是交到别人手中为好,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那个接受江山的人,得保证他仅剩的余生能过得相对体面。
这一交接过程注定不会平静,他得找好可以信赖的人以保证自己的退路绝对安全;他得在适当的时候给出他已经放弃权力的明确信号;当然了,把天下搞成了这副样子,还得有人出来当替罪羊,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人会死,这个死的人可以是任何人,但绝不能是他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自己。
玄宗皇帝即将踏上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条路了,他将用尽自己一生所有的政治智慧,换一个能让自己平稳退出的结局。
大厦已倾,幻梦已碎,长安城里面的王孙贵胄,大唐帝国曾经最炙手可热的权贵子弟,前路注定不好走,但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上路吧。
世态炎凉叛军打破潼关的消息传至长安后,局势立刻大乱。
唐玄宗为了稳住局势,召开朝会,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结果出现了无比尴尬的一幕:当日上朝的官员不到平时的十分之一。
这一刻应该是玄宗皇帝体会世态炎凉最深的一刻:所有人都认为你已经完了的时候,你的所谓皇位就是个笑话了。
在御驾亲征这个皇帝经常用来鼓舞士气的笑话真的变成笑话后,唐玄宗也不恼怒,因为此刻的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此时的当务之急是赶快跑,所谓御驾亲征不过是想先稳住一下局势罢了,如今虽然局势没稳住,但跑是肯定得跑的,只是不可能跑的那么体面了。
至于逃亡路线,早就有人替玄宗想好了,目标:巴蜀。
巴蜀这个地方适合割据,也适合养老,确实非常适合此时的老皇帝李隆基,替唐玄宗想好逃跑目标的人是他的“实在亲戚”大舅哥宰相杨国忠。
他给出巴蜀这个逃亡目标,除了这里确实非常适合此时的唐玄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入朝当宰相前,杨国忠当过一段时间的剑南节度使,换句话说,巴蜀,是杨国忠的地盘。
目标有了,接下来就是怎么跑的问题了,明白了自己所谓皇帝身份已经换不来政治“贷款”之后,唐玄宗终于回归了当初那个尊重人性的李三郎。
他先以剑南节度使颖王李将要去就藩为由,让剑南道准备食宿,而后移居大明宫,当晚,他命左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共计3000余人,玄宗开府库重赏了这群禁军将士,而后秘令皇妃、太子、皇子、皇孙、公主、宦官以及杨国忠、韦见素等重臣在大明宫集合。
一切准备妥当后,逃亡大军在3000禁军将士的保护下,连夜出逃,待第二日天明,玄宗一行人已离开帝都长安。
玄宗临行前曾非常“贴心”地表示不要烧毁府库,留给安禄山也罢,因为安禄山如果获得府库的财物就不会劫掠百姓了,但百姓们好像并不太领皇帝的情,发现皇帝逃跑后,长安百姓直接堂而皇之地闯进皇宫搬东西,至于玄宗心心念念的府库,也不用他太操心,当初帮他临阵砍了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太监边令诚,已经秘密出城把府库钥匙送给安禄山。
唐玄宗逃亡时,曾命令太监王洛卿先行,让沿途州县做好准备,但是王洛卿到达地方后发现当地官员早就跑了,这也难怪,皇帝都跑了,人家州县官凭什么不跑。
对于玄宗逃亡大队来说,尴尬的问题来了,没人招待就意味着没饭吃,这群平日享受着整个帝国最高等级物资供应的顶级王公贵族们,终于要体验一次挨饿的滋味了。
关键时刻,还得大舅哥,宰相杨国忠到集市上去买来饼给玄宗皇帝吃,周围百姓也陆续有人开始送饭,玄宗命令给所有送饭的百姓金银。
玄宗此刻非常清楚,自己的皇帝身份已经贷不来款了,想让别人替自己办事,就得钱说话了。
因为唐玄宗给了钱,周围百姓愿意送饭的人也多了起来,总算能饱餐一顿了,但对于一个集体来说,有时候成员吃太饱也未见的是一件好事,因为饥饿会让他们暂时放弃内斗,而一旦吃饱,那复杂的利益关系会让内斗的思想再次“占领高地”。
来看看这支顶级“逃荒”队伍中,大家心中都有什么小九九吧。
父子往事先来看一下此时玄宗逃亡天团里的重要势力吧:
名义上讲,此时军中除唐玄宗外,身份地位第二高的是太子李亨,但身份高低与权力大小很多时候是不匹配的,太子作为储君,其权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本人愿意让渡出多少权力给他。
而在这个问题上,太子李亨的处境又是比较尴尬的,因为他这个太子曾经并不受唐玄宗待见。
唐玄宗早年曾认为太子李亨能力平平,有改立他当时比较宠幸的武贵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的意思,善于揣度上意的宰相李林甫也见风使舵,极力推荐用寿王李瑁换掉李亨。
但尴尬的是,唐玄宗宠幸的武贵妃在不久之后,死了,改立寿王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这样一来二去,李林甫尴尬了,他跳的太早了,如果日后李亨登基他绝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李林甫选择在玄宗皇帝还活着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扳倒太子李亨。
面对宰相与太子之间近乎白热化的斗争,作为皇帝的唐玄宗似乎对这一切乐见其成,毕竟太子和宰相都是手握重权之人,这二人关系不睦反而有利于玄宗皇帝的皇权稳固。
这场斗争的结果是玄宗没听从李林甫的谗言换掉太子李亨,但对待太子李亨的态度也比较冷淡,玄宗如此对待太子,可能是要始终给李林甫留点念想,让他觉得只要继续跟太子斗下去是可能把太子斗倒的。
玄宗皇帝这种平衡游戏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这本没什么值得稀奇的,但他的这些“帝王术”也是实实在在地害苦了一个人。
始终与太子过不去的宰相李林甫倒是死在玄宗李隆基前面,日后即便李亨登基,也无法去找一个死人报仇了,但接替李林甫的杨国忠可是倒了大霉,在李林甫为相时杨国忠曾是他的手下,陷害太子的勾当也有他杨国忠的一份,如今李林甫死了,这份恩怨就自动“传递”到杨国忠手里了。
前文提到,太子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皇帝,太子李亨至少表面看起来并不受父皇李隆基待见,且与作为群臣之首的宰相关系紧张,所以按常理讲,太子李亨应该是一个空有尊贵身份而没有多少实际权力的“吉祥物”。
如果在以往,得出这个结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这一次情况不一样了,至于原因,非常简单粗暴:如今的太子李亨,手中有兵。
负责护送唐玄宗一行人逃亡的是左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的3000禁军,只是这3000禁军中只有1000余人是跟着陈玄礼保护玄宗左右,而剩余的2000多人,则由太子李亨带领负责断后。
有了2000禁军加持的太子李亨,权势陡然升高,手握军权的帝国储君,仍谁也不敢再去小瞧他的能量。
就这样,本次逃亡队伍中的两支重要势力已经形成:一派以宰相杨国忠为首,一派以太子李亨为首。
本来太子李亨的权势是不及宰相杨国忠的,但是唐玄宗通过让李亨掌管大部分禁军给李亨赋了能,这样一来,情况就变得非常微妙了。
现在未来让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太子李亨派与宰相杨国忠派手中的筹码吧:
杨国忠明面上的筹码是宰相的身份以及受唐玄宗宠幸的表妹杨玉环;但其实杨国忠还有一个隐藏筹码,就是他曾经是剑南节度使,此番玄宗一行人要逃亡的目的地巴蜀是他的地盘,他可以靠着这点给人画饼,用到巴蜀后的荣华富贵来进行信誉“贷款”。
而太子李亨的筹码都在明面上,有两点:一个是储君身份,一个是手中的2000禁军,单纯的储君身份本来并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但如果这个储君手握禁军,那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好,现在局势已经极度明朗了,简单说就是当前形势下,太子李亨的筹码更多也更重要,而一旦到了巴蜀,杨国忠手中的筹码会迅速增多,而太子李亨可能连此刻手中的2000禁军这一筹码都被收回。
李亨拥有现在,杨国忠拥有将来。
如果两派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宰相杨国忠的总体战略思路应该是尽量拖到巴蜀再去与李亨摊牌,而李亨的总体思路则应该是要趁着现在自己手中有兵,尽快摊牌。
好,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被讨论:此时的逃亡队伍中,是否只有这两个派系?
当然不是,还有一个重要的派系,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派系,就是唐玄宗自己的派系,唐玄宗本身就是靠禁军兵变上位,而此时掌管禁军的左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与他有着20多年的老交情。
有陈玄礼这个禁军统帅在,玄宗能够保证即便禁军的大部分都被交到了太子李亨手中,这支军队也不会失控。
而玄宗的另一个心腹是宦官高力士,高力士与唐玄宗同样有30多年的老交情,两人是可以推心置腹的,高力士的作用是一些事唐玄宗不便做他可以去做,一些话唐玄宗不便说,他可以去说。
尽管此番逃亡的目的地是杨国忠的“老巢”巴蜀,尽管率领大部分禁军的是太子李亨,但玄宗从未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
而今的局势是李亨与杨国忠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此时玄宗要考虑的问题是谁获胜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其实这个答案,在逃亡队伍出发前,玄宗就已经想好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唐玄宗不仅把禁军中的精锐交到太子李亨手中,还允许太子李亨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与建宁王李倓带着自己的亲兵与禁军同行。
在经历过潼关惨败和众叛亲离后,玄宗的脑子又恢复了清醒,只有这江山还姓李,还叫唐,他才能在甩锅后依旧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而为了将自己安逸享乐导致国家动乱的影响降到最低,他还需要一个替罪羊。
所有的一切都在指向那件大事的发生,儿子,快动手吧,如果你决心还不够,父皇再推你一把。
诡异兵变逃亡队伍跌跌撞撞走到了第三天,他们来到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休整,连日的狼狈出逃让愤怒的情绪在军中弥漫,对于这股情绪,不同的引导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一些大事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有人希望它发生。
不能等到巴蜀,得在逃亡的路上就做掉杨国忠,这是太子李亨系基于利益考量而得出的最优解,按理来说,最有动力设计做掉杨国忠的应该是太子李亨系,但有趣的是,向太子提出要诛杀杨国忠以平众怒的人,确是陈玄礼。
上文已经提到,陈玄礼与唐玄宗是20多年的老交情,他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背叛玄宗,且兵变发生后陈玄礼的表现也基本可以证实他压根就不曾背叛玄宗,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场所谓的兵变就是在玄宗的授意下进行的。
来看看兵变的过程吧。
陈玄礼在兵变前一日夜里找到太子李亨,暗示他应该动手除掉杨国忠,李亨表面犹豫,实则默认。
虽然太子李亨并未给出明确答复,但陈玄礼还是在第二日,趁着军中无粮,大军饥饿之际,在军中煽动不满情绪,说国家搞成今天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混蛋杨国忠。
像杨国忠这样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家伙本来就会被靠浴血奋战立功晋升的武将瞧不起,另外还有一件事让杨国忠在军中的名声极差,他在当剑南节度使时,为了开疆拓土让玄宗皇帝高兴,故意逼反了南诏国,唐军为此三征南诏,数万唐军将士毫无意义地殒命南疆。
杨国忠这些年胡作非为给国家和给军队带来的灾难,在陈玄礼的煽风点火下显得更加生动,多日的离乡逃亡之苦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在陈玄礼的引导下,将士们找到了突破口。
当日,随行的吐蕃人找到杨国忠索要粮食,杨国忠正与吐蕃人交涉,禁军将士突然大喊:杨国忠与胡人勾结谋反。
不等杨国忠反应过来,禁军将士们的箭就射了过来。
杨国忠纵马逃跑,如今所有禁军将士都都要杀他,他又怎么可能跑得掉?
禁军将士抓住杨国忠后将其乱刀砍死,脑袋割下来挂在门前,杨国忠一生所欠下的债,终于在这一刻用他脑袋来偿还了。
禁军士兵一不做二不休,又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御史大夫魏方进怒斥:你们胆大妄为,竟敢杀宰相,这就属于自己找死了,杀红眼的禁军士兵又乱刀将其砍死。
前来查看情况的宰相韦见素也被愤怒的禁军打了几鞭子,在陈玄礼的搭救下才得以保住性命。
将杨国忠一系尽数杀光后,禁军士兵围住了玄宗所在的驿站。
听见外面喧哗声的玄宗问左右发生了何事?
左右皆言: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
注意这一段描写,刚刚外面乱作一团,顷刻间已有数名重臣被杀,怎么玄宗的左右侍从就如此笃定且如此口径一致地认定是杨国忠谋反呢?
有些话要借别人之口说出,有些事要借别人之手作。杨国忠谋不谋反,还不是玄宗一句话的事。
玄宗走出门外,没做过多调查就对禁军将士们表示:杨国忠就是要谋反,你们杀得好,就该杀。
然后他试图让将士们撤走,但将士们不同意,他们非常清楚,还有一个人,必须得死。
贵妃之死见将士们拒绝撤走,玄宗让高力士问陈玄礼缘由,陈玄礼表示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再留着杨玉环侍奉唐玄宗,他们必定不放心,所以请求处死杨玉环。
玄宗称杨玉环无罪,韦见素的儿子韦谔向玄宗陈明利害,杨玉环不死,众怒难平,将士们的怒火不被平息,则皇帝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玄宗很快算明白了账,命令手下将杨玉环勒死,为了证明杨玉环已经死透了,高力士召集陈玄礼带着一些禁军将士观看杨玉环尸首,一代绝世美女以如此狼狈之相死于权力斗争。
玄宗对杨玉环是真爱吗?应该是,毕竟10余年的恩宠不会是假的,但是在涉及到一些关键问题时,玄宗仍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其牺牲,权力呀权力,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加高效地异化一个人了。
当初,汉武帝“深爱”着的李夫人病重,汉武帝前往探望,李夫人以被蒙面,不让汉武帝看见她的脸,即便汉武帝承诺拿开被子就赏赐千金,李夫人也坚决不把脸露在汉武帝面前。
汉武帝问其缘由,李夫人称陛下喜欢的无非我的容貌,如今我病重,容貌已衰,如陛下见我如今的容貌,日后我便不会在陛下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了让陛下记住美丽的我,还是不见为好。
李夫人深知帝王在感情问题上的凉薄,想以自己死后在武帝心中留下美好印象的方式福荫家族,她也算是洞悉人性,但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汉武帝在最初可能确实把李夫人当成所谓的“白月光”,他的兄长李广利也因此得了富贵,封了大将军,但也正是由于李广利离权力太近,日后汉武帝反攻倒算时,给出的是李广利全家灭门的最高惩戒,李夫人懂得人性,却低估权力的阴冷。
李隆基与汉武帝,这两个执掌帝国权柄多年的老皇帝,在这一问题上给出的答案是相同的。
马嵬兵变随着杨玉环的死而落下帷幕,在成功诛杀杨国忠一家后,原本气势汹汹的陈玄礼立刻组织禁军将士各自回到岗位上,大军继续入川。
这一决定可让太子李亨尴尬了,这次兵变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却也脱不了干系,如随大军入蜀,日后父皇清算可怎么办?
权衡利弊后,李亨决定北上灵武与父亲分道扬镳。
至此,唐玄宗的完成了体面的甩锅,有了杨国忠这个替罪羊,他过失被大幅淡化,而那个残破的大唐则不需要他再去操心,他这个太上皇并未跟在皇帝身边当一个吉祥物,他来到了巴蜀,天下最适合割据的地方,在这片舒适的土地上,他可以怡然自得的静观事态发展。
不得不说,他赢了。
只是此刻的大唐两京尽失,总得有人去收拾残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后在朔方军的支持下就地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如今天下板荡,安史叛军主力未失,大唐的主力西北边军也尚有余力,大量苦战恶战还在后面等着呢。
不管怎么说,唐廷总算有了主心骨,接下来该思考一下怎么对付安史叛军了,对付安史叛军的方案,一共有两种。
肃宗必须在两种方案中做出决断,到底那种更好呢?下篇文章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