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专班,咋就成了形式主义重灾区?

职场的参读 2025-04-05 18:08:31

最近,《实践》杂志发表了一位某省份领导的讲话,其中提到的一些现象真是发人深省。“有些工作,定下来直接开干就完事儿了,可偏要搞个专班,拉一帮人,甚至把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和人员也扯进来,这不是没事找事,让人硬吃苦头嘛!”

这话真是说到大家心坎里了。仔细想想,那些高调“没苦硬吃”的行为,背后要么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么就是上级向下级施压的无奈之举。这种没意义的工作专班,扯皮、推诿,危害极大,就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浪费资源、耽误时间、错过时机不说,还影响同事关系,破坏干群联系,必须引起重视,坚决杜绝。

咱们先来聊聊工作专班到底是个啥。工作专班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体现了体制的灵活性和方法的高效性。它能把各种资源、力量和措施整合起来,是党政系统长期实践的成果。简单来说,专班就是为专项工作成立的临时团队。一般有一个主要牵头部门,横向联合几个职能机构,纵向贯通几个区域,下面再设几个专职小组,明确人员职责、规定工作期限、制定工作方法,通过“三定”确保工作有实效,实现目标。不过,成立专班得满足三个条件:

1.涉事范围广。专班负责的通常是综合性工作,涉及多个领域、部门和区域,单靠一方力量根本搞不定,得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比如说文明创建工作专班,一般由宣传部门牵头,各地方职能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迎接验收。

2.时间周期短。专班做的大多是临时性工作,短的可能就一个月甚至一星期,长的也就半年到一年。工作一结束,专班就解散。毕竟专班是为特定工作设立的,没工作了自然就没必要存在。就算专项工作后来变成常态化了,一般也是由之前的牵头部门负责,不会再以专班形式存在。像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专班,由政法委牵头,一般一年左右,之后就转入常态化工作了。

3.工作任务重。专班攻克的往往是紧急、困难的工作,可能是受发展形势逼迫,或是为了应对考核检查,又或是因为地方重大任务需要,得有专门的团队来负责,保证整体任务顺利推进。在这种急难险重的情况下,领导非常重视,所以要组建专班。比如高架桥建设工作专班,这涉及重大工程和民生事务,必须靠专班快速推进。

当专班面临的形势变化,比如工作时间变长,就可能转变成指挥部模式,像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制造强市指挥部等。从行政层面看,专班的权限大于职能部门,小于指挥部,是中间的“专干共同体”。弄清楚这三个条件和一个变化,就知道哪些工作适合用专班推进,哪些不适合瞎搞。

现在大家工作任务都重,基层更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不管是手忙脚乱地应付,还是有条不紊地统筹协调,都得学会合理安排,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各项任务。要是把精力都浪费在“没苦硬吃的工作专班”这种无意义的折腾上,那就什么都干不成,目标也实现不了,最后只能是空忙一场。

就像《实践》杂志里那位领导说的:很多同志觉得工作累,可回头看看成果却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事效率低。“没苦硬吃工作专班”就是这么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第一,上下一般粗。下级完全照搬上级的做法,不结合实际找合适的工作方法。只知道听上级的,不考虑实际情况,上级搞专班,下级也跟着搞,结果工作根本落实不下去。

第二,一人感冒众人吃药。出了问题或事故后,整改工作盲目扩大范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却很差。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先把工作专班的架子搭起来,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就是用形式主义来应对问题,只为显示自己在做事。

第三,自我加压过头。面对上级交代的工作,不断增加任务量,提前完成时间,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不管工作范围、期限和难度,先拉个专班干起来,人多声势大,就觉得是在努力工作了,这不是瞎折腾嘛?

第四,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些工作直接干就行,非要搞个专班,拉一堆人,甚至把无关的单位和人员都拉进来,让人白白受累。上级不合理的要求和下级自己给自己增加的负担,很多都是这么来的。想用专班来推卸责任、向下甩锅,这是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又可恶,必须杜绝。

专班就得专注于特定工作,安排专人负责,这才专业,才能出成果、造福百姓。要摆脱工作专班的形式主义,就得纠正“跟风搞专班”“盲目攀比加压”的不良风气,别再给专班人员套上“时刻奉献、永远奋斗”的高帽子,打破“事事都有责、领导都正确”的思想束缚。还要明确专班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分清上下级、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部门,都应该从大局出发,合理利用专班,不搞无意义的专班。大家相互配合,而不是互相拆台;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抵消;相互负责,而不是相互甩锅,让整体工作更出色,而不是陷入内卷、讨好上级,在镜头前作秀“吃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