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体制内悄然刮起了一阵“不卷”风,和以往积极奋进、力争上游的氛围截然不同。很多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大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付出与回报失衡,奋斗热情被浇灭体制改革带来人员精简,可工作任务却没跟着减少,这就导致工作负荷与晋升回报严重不匹配。就拿基层民政部门来说,改革前,一个负责民生保障事务的科室有5名工作人员,改革后只剩3人。但像低保资格审核这种工作,不仅要仔细核查申请家庭的收入、财产状况,还要应对大量群众咨询和投诉,工作量有增无减,工作人员常常忙得焦头烂额,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可即便如此,付出却很难换来与之匹配的晋升机会。在大单位里,一个科级岗位往往有数十人竞争,个个都能力出众、经验丰富,想脱颖而出简直难如登天。长此以往,大家奋斗的热情被慢慢消磨,渐渐没了“卷”的动力。
责任风险激增,求稳心态主导一切如今,体制内重点岗位和高位的责任与风险急剧攀升。就说负责重大项目审批的岗位,一个审批决策可能涉及巨额资金和重大民生工程,要是审批环节出了差错,导致项目烂尾或者出现质量问题,相关责任人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在这种高风险的压力下,很多人对重要岗位和敏感岗位避之不及,更愿意选择工作内容简单、责任风险小的岗位,求一份安稳。
生活理念转变,追求工作生活平衡以前,为了工作牺牲个人生活时间是常态,频繁参加酒局、没日没夜加班是家常便饭。但现在,大家的观念变了,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曾经被当作拓展人脉、推动工作重要途径的酒局,现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毕竟很多酒局不仅耗费精力,实际作用不大,还伤身体。下班后,大家更愿意陪陪家人、健健身,享受生活的美好,努力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工作作风转变,拒绝形式主义在汇报工作和日常工作方式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一些人为了凸显政绩,在汇报材料里过度包装,数据注水、夸大成绩。但现在,监督和考核机制越来越完善,一旦发现虚报政绩,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被严厉问责。比如有的地方在统计经济数据时造假,被上级查处后,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严肃处理。所以现在大家都务实起来,如实填报数据,不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
规避决策风险,集体意见成“保险栓”在会议上讨论重大事项时,和过去一些人踊跃发言、展现能力不同,现在大家都谨慎得多。因为涉及决策性内容,一旦决策失误,个人就要担责。就拿城市规划项目讨论来说,如果个人提出的方案有缺陷,导致项目实施出问题,提出方案的人就得负责。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大家更倾向于附和集体意见,减少个人观点输出 。
厌恶不确定性,偏爱常规工作创新试点项目和改革探索工作,虽然有机会出成绩,但不确定性太大。就像某地区推行教育改革试点,因为前期调研不充分,实施过程中状况百出,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还引发各方不满,负责项目的工作人员也受到批评。相比之下,常规工作流程熟悉、风险小,按部就班就能完成,自然成了大家更愿意接手的工作。
体制内这股“不卷”潮,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反映了工作人员对职业和生活的重新审视,也给单位管理和工作推进带来了新挑战。大家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