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却容易让心脏“闹脾气”,尤其是房颤患者,更需格外小心。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时心脏跳动快而不规则,不仅让人心慌、胸闷,还可能引发血栓、中风等严重后果。那么,春季昼夜温差大为何会让心脏易“罢工”?房颤患者又该如何预防呢?

春季气温多变,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当人体骤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血管会收缩以保存热量,这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原本就不稳定的心脏节律更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病情波动或加重。此外,春季温差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这些也可能成为房颤发作的诱因。
二、春季防“心乱”,专家教你几招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春季早晚温差大,房颤患者外出时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脚部,这些部位受寒易引发心脏不适。
2. 合理饮食,减轻心脏负担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咸菜、腊肉、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易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增加心脏负担。

3.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春季适合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避免在温差较大的早晚时段进行剧烈运动,选择气温较为稳定的时段,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4.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心脏节律,房颤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5. 情绪稳定,避免波动
春季易发情绪波动,房颤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刺激心脏,诱发房颤发作。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温馨提示!
春季是房颤复发的高峰期,患者应加强自我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房颤患者来说,科学用药十分重要。近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黄从新教授就在国际络病学大会上分享了参松养心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参松养心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内复发风险40.4%,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发生频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心血管病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心脏杂志》。
此外,既往研究也表明,参松养心具有双向调律的作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环节和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疗效,显著缓解患者因房颤出现的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
春季昼夜温差大,房颤患者要格外注意心脏健康。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以及科学用药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房颤发作,让我们携手共筑心脏健康防线,迎接一个健康、舒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