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吃药,给自己扎针,得了糖尿病,下半辈子真的就要这样过了吗?”
刚刚40岁的朱先生年纪轻轻就确诊了糖尿病,每每想到自己以后的生活就心灰意冷,毕竟还是需要奋斗的年纪,每天都吃药、扎针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随着糖尿病发病的年轻化,应该有不少的患者都跟朱先生一样饱受困扰,难道得了糖尿病就一定得天天吃药吗?
好消息是,有些降糖药不用天天吃!
其中,去年刚获批上市的2种新型降糖药就是代表!这两种降糖药都带着“全球首个”标签问世,一上市就饱受关注,其中有一款还是中国原研药。作为中国人,一定得了解一下!

考格列汀是由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在2024年年6月份获批上市,而且还是全球首个超长效口服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超长效的作用机制。传统的DPP-4抑制剂需要每天服用一次,而考格列汀由于其独特的药物结构,可以实现每2周一次的口服给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 超长效作用:考格列汀的半衰期显著延长,用药一次,能够维持2周的药效,也就是说患者只需每2周口服一次即可,这就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服药频率,口服给药也更方便。
2. 高效降糖:考格列汀通过抑制DPP-4酶,增加体内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达到高效降糖的效果,而且不仅能降血糖,还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3. 安全性高:考格列汀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只有在血糖升高时才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对肝肾的影响小,而且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很少,联合用药,安全性更高。

适用人群:
①糖尿病患者:单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但还不想增加用药次数的患者,可选择考格列汀。初始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也可考虑服用,每2周一次的服药频率更容易接受。
②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由于考格列汀每2周只需服用一次,适合那些容易忘记服药的患者。比如一些年轻患者,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考格列汀就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治疗方式。
③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通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考格列汀可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④对低血糖敏感的患者: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既往有低血糖发作史的患者,这类人群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可选择考格列汀。
二、替尔泊肽——全球首个GIP/GLP-1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是全球首个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于2024年5月份在我国获批上市,该药物能够同时激活GIP受体和GLP - 1受体,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互补作用,而且不仅是降糖药,在国外也已经作为减肥药获批上市。

1. 双重作用机制:替尔泊肽通过双重受体激动作用,协同调节血糖,降糖效果更加显著。临床试验显示,与单一受体激动剂相比,使用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幅度更大,血糖控制更平稳。
2. 显著的减重效果:替尔泊肽在降糖的同时,还具有突出的减重作用,其通过激活 GLP - 1 受体,抑制食欲中枢,减少食物摄入量,同时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从而使患者体重下降。该药在国外已经获批减肥适应症。
3. 血糖控制平稳持久:替尔泊肽不仅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对餐后血糖也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减少了血糖波动。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即可达到长效平稳降糖的效果。
4. 心血管保护作用:替尔泊肽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尤其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而言,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改善因肥胖导致的其他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等,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适用人群:
①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替尔泊肽的减重效果显著,适合那些需要同时控制血糖和体重的患者。
②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除了肥胖外,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者都可选择替尔泊肽,帮助调节脂质代谢,改善代谢紊乱,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对于心血管高风险人群,替尔泊肽也是理想选择之一。
③需要高效降糖的患者:对于使用其他降糖药物之后,血糖仍然控制不佳的患者,替尔泊肽的双重作用机制可以提供更高效的降糖效果。另外,年轻患者选择替尔泊肽,有助于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同时其一周一次的用药频率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三、糖尿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再好的降糖药都不如适合自己最重要,即便是新药也并非所有糖友都适用,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关键还是得结合个人情况来选择。

1. 考虑血糖水平和波动情况:血糖控制得好不好,空腹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这些都要考虑在内,比如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或短效胰岛素促泌剂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空腹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长效胰岛素或长效磺脲类药物可能更有效。
2. 关注患者个体情况: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对降糖药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如GLP - 1受体激动剂、SGLT - 2抑制剂等。
3. 结合药物不良反应和耐受性:不同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各不相同。例如,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磺脲类药物容易引起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可能导致腹胀、排气增多等。患者在选择降糖药时,需考虑自身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
4. 考虑经济因素和用药便利性:降糖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费用也是患者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一些新型降糖药虽然降糖效果显著,但价格相对较高。患者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性价比高的药物。同时,药物的用药便利性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