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50万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8.5人被确诊。在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面前,一个说法再次甚嚣尘上:酱油中的焦糖色素会致癌,长期食用酱油是导致癌症高发的罪魁祸首。
而近期的“零添加酱油”风波再次把这个说法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只是焦糖色,还有镉和砷,这些都是致癌物。那么酱油真的会致癌吗?我国癌症高发都是因为酱油吃多了?

根据我国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呈上升趋势,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而癌症的种类繁多,其中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是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癌症发病率有显著影响。
(3)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压力大、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是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4)医疗条件:早期筛查和诊断不足,导致许多癌症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

不可否认,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诱发癌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酱油与癌症的关联度其实并不高。
1. 焦糖色:焦糖色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用于给酱油等食品上色。研究发现,在高温加热过程中,焦糖色可能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
但是,多项研究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在食物加工过程中产生,如油炸、烘焙等。对于酱油而言,其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并不足以产生大量的丙烯酰胺。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均认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
2. 4-甲基咪唑:4-甲基咪唑是酱油中的一种自然产物,有动物实验表明,高剂量的4-甲基咪唑可能具有致癌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酱油中的4-甲基咪唑含量相对较低。
一项针对4-甲基咪唑的研究发现,在大鼠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4-甲基咪唑,确实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发生。但是该剂量远远高于人类通过正常饮食摄入的量。因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酱油中的4-甲基咪唑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

至于检测出的镉和砷,也已经有人出来澄清了,这些都是自然生产的产物,像是大豆、小麦中都有这些成分,只要在剂量范围内,也无需担心。基于此,平时炒菜放点酱油,与癌症发生之间真没多大关系。我国居民平均每日酱油摄入量为10-15克,远低于致癌效应的剂量。此外,研究人员对长期食用酱油的人群进行追踪调查,并未发现其癌症风险显著增加。
总之,酱油可以吃,少放点提味即可,但不能贪多。
三、预防癌症,关键在这几点!癌症发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说吃点酱油就会致癌,它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想要预防癌症,也得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入手。
1. 健康饮食
多项研究表明,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在酱油的使用上,适量食用,并不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生活方式改善
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作息,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癌风险,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癌症发病率。

3. 职业保护
平时要注意做好防护,避免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尤其是特殊职业人群,必须保护好自己。
4. 定期体检
每年进行体检,尤其是癌症高危人群,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癌症信号,尽早干预,降低癌症死亡率。
最后,尽管酱油中的某些成分存在争议,但目前科学研究并未证实酱油会导致癌症。我国癌症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酱油。要降低癌症风险,我们需要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还有什么食品是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