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会议着重强调,要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不”,坚持求真务实,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完美融合。这一要求清晰明了,可在体制内的实际工作中,却有不少干部没能领悟其中精髓,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先来说说“重上轻下”的情况。在体制内,部分干部晋升压力大,考核指标与上级评价挂钩紧密,这使得他们把上级需求当成唯一风向标,群众的声音被抛在脑后。比如,某地为助力农村群众致富,投资数百万建设菌菇大棚。建好一批标准大棚后,还剩下十几万资金。村干部和群众从实用角度出发,希望用这笔钱再搭建两个标准稍低的大棚,毕竟“能用就行”。可汇报到上级部门,有的部门觉得这样大棚外观不统一,影响“形象”;还有部门要求用这笔钱建水泥硬化广场,方便上级领导视察停车。最终,资金被用于建广场,村民致富的希望也落了空。这背后反映出的是,部分干部为了迎合上级,不顾群众的实际利益,把公共资源当作谋取个人政绩的工具。
再讲讲“表演式工作”。体制内一些干部认为,工作成果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被领导看到。在他们眼中,得到领导赏识是晋升的关键。因此,他们费尽心思在领导视察时“作秀”,精心布置场景,准备漂亮的汇报材料,却对实际工作敷衍塞责。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各地就开始比拼表面功夫,宣传搞得热热闹闹,实际工作却毫无进展,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基层干部为了完成这些虚假任务,苦不堪言,大量精力被浪费在应付上级检查和制作虚假材料上,真正惠及民生的工作却被搁置。
另外,“急于求成”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体制内,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尽快出政绩,不顾工作实际进度,过早要求基层总结成绩和经验。基层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数据造假”“编造经验”。比如,某项工作才刚刚部署,就要求上报成绩;工作还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要求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上级决策,也让后续政策制定脱离实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还有“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现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为了显示自己对工作的重视,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盲目提高标准,搞“一刀切”。就像在分解国家或省级层面的任务时,缺乏必要调研,随意给基层增加工作量。比如,为提高辖区商业主体数量,有的职能部门给村干部摊派营业执照办理指标,一些村民根本没有经营活动,也被拉来凑数,被迫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这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困扰,也让基层干部陷入两难境地,只能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
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关键在于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统一思想。体制内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同时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只有将宏观政策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要深入一线。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真正走进群众中间。要把办公室搬到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三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在推进工作时,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各地应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各具魅力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
在体制内工作,只有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才能让政策发挥最大效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