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玄学:跟对领导少奋斗十年,二代领导和草根领导,你选谁?

职场的参读 2025-03-22 17:58:44

今天,咱们来聊一下体制内一个相当现实的话题:如果有选择权,你是愿意跟着二代出身的领导干,还是跟着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领导呢?但凡在体制里摸爬滚打过的人,心里大概率早有答案。

在体制这个大环境里,想要晋升,关键就在于比拼谁的政治资本更雄厚、政治资源更丰富。二代出身的领导,自出生便拥有强大的背景支持,不需要绞尽脑汁折腾下属、压榨资源,就能稳稳地每两年换一个岗位,晋升之路走得极为顺畅。每到一个新岗位,他们留下的资源,足够身边人从中受益。

再看那些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领导,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只能紧紧抓住身边的下属,不断给大家施压,反复折腾,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上级的赏识,给自己积累更多晋升的资本。

从工作层面来讲,二代领导凭借强大的背景,做事风格通常是充分放权,让下属施展拳脚,自己则专注于把控大方向,进行资源整合。他们安排的工作,不但简单易上手,而且特别容易做出成绩。在配套资源方面,他们能轻松从财政局争取到丰厚的资金支持;宣传上,重磅的市媒、省媒都争着报道相关工作;活动站台时,当地有头有脸的实权人物都会出席,给予支持。

反观底层出身的领导,为了出成绩,不管什么工作都往自己身上揽,带着团队疯狂内卷,事事都力求争第一,满心就盼着能得到上级的认可。他们对工作细节的要求达到了严苛的程度,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反复打磨。这并非因为他们天生追求完美,而是他们犯错的成本实在太高,稍有不慎,一点小失误就可能给领导留下极差的印象。所以,他们只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艰难前行,而手下的干部也就成了他们晋升路上的“垫脚石”。

提到背锅这事儿,二者的差别就更明显了。二代领导的晋升之路早已被精心规划好,一路顺遂,几乎没有绊脚石,那些阴谋诡计也很难近身。一旦出了问题,在普通人眼中是天大的锅,他们却能淡定地说一句:“没事,我知道了”。即便偶尔遇到些小麻烦,父辈一个电话就能轻松化解危机。最后,功劳归二代,下属也不会受到牵连。

底层爬上来的领导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是在残酷的竞争中拼杀出来的,常常处于危险境地,无奈之下只能踩着别人往上走。工作中那些躲不掉的明枪暗箭、业务上的潜在危机,他们没有依靠,只能把下属推出去顶锅。

面对上级时,二代从小就在各种高端饭局中见识过形形色色的领导,家族势力广泛,关系网络庞大。别人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的领导,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昨晚一起吃饭的叔叔。所以,他们面对权势时,不会盲目敬畏,态度更加从容,为了下属的利益也更敢据理力争。

底层出身的领导由于缺乏依靠,对掌权者往往有一种讨好、迎合的心态。领导随口一句话,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执行,甚至过度解读,使劲压榨手下员工,只为在领导面前树立良好形象,获得肯定。

对待下属时,二代领导大多抱着来基层“镀金”的心态,不太在意琐碎小事,也不参与当地的利益争斗,人情世故处理得相当到位。对待下属宽容大度,员工请个事假病假,能通融就通融,能帮忙就帮忙。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给自己积累良好的口碑,为日后晋升筑牢基础。

底层爬上来的领导,由于多年来小心翼翼,等级观念和规矩意识都特别强,恨不得把下属在办公室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给大家讲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有两位年龄相仿的朋友,分别在当地两家国企子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早些年,国企制度收紧,接待费限额远低于市里规定的标准,但工作又确实有接待需求,所以大多数国企都采用了一些变通的办法。当时,区里正好通报了违规接待的典型案例,一时间,大家都不敢再按常规流程进行接待报销。甲国企一把手是二代出身,刚上任就去找集团领导,提出参照市里标准上调接待预算的要求,新制度很快就顺利通过并实施了。乙国企一把手是底层出身,没什么上层关系,就强硬地命令办公室主任自己想办法解决。几年之后,二代出身的一把手一路高升,办公室主任也跟着进入了集团班子;而底层上来的一把手只是平调,办公室主任却因为虚报接待人数,在检查中被抓了典型,不仅受到处分通报,还被调离了岗位。这其中的差距,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了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