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真相:现实比想象更残酷,谁又不是工具人呢

采蓝说历史 2024-12-06 17:28:51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至今仍为世人所相争论。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像这样复杂的历史案件自然也是众说纷纭了。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例,真的很多人能理解和触碰到案件的真实逻辑吗?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案情其实并不复杂,大致如下:

同治年间,余杭有一个名叫葛品连的豆腐店小伙计,娶了一个名叫毕秀姑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因为毕秀姑肤白貌美、身材纤细,平时也常穿着绿色的衣服,使得她的整体形象显得十分娇嫩,因此周围的居民几乎都称呼她为“小白菜”。(咋又似乎跟豆腐西施扯上关系了)

匹夫无罪,怀璧有罪。葛品连你一个穷伙计,娶了一个这么漂亮的媳妇,请放心,你注定没啥好日子过。先不管你媳妇会不会心甘情愿地跟你白头到老,就算你媳妇是一心想跟你过一辈子,一些不合时宜的流言蜚语,你肯定是没法少听一点的。

当时,葛品连和小白菜租住在当地举人杨乃武家中。这杨乃武不管从哪方面跟葛品连相比,那都是妥妥的高富帅嘛!所以很快就有关于杨乃武跟小白菜的绯闻传出来了。

这种事不管真假,三人成虎、积毁销骨,传多了葛品连就没法淡定了,所以经常跟小白菜闹家庭矛盾。后来,杨乃武觉得这样对大家都不好,便以租金不合适为由让葛品连夫妇搬离了。

结果,没过多久,葛品连就突然重病离世了。

一般地,没有一个母亲是能够突然接受儿子的突然离世的,葛品连的母亲结合之前的街坊流言,认为自己的儿子肯定是被杨乃武和小白菜这对奸夫淫妇谋害的,便一纸状文向余杭县衙提起了控诉。

这事一经传出,吃瓜群众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故事?自然是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嘛!所以便看热闹不嫌事大,连“羊吃白菜”的热梗也悄然流传开了。

舆情凶猛之下,余杭知县刘锡彤自然得赶紧给悠悠众口一个交代呀。

想尽快平事的刘知县采取了什么方式?严刑逼供,反正就是往死里折磨杨乃武和小白菜两人,想要坐实两人谋害葛品连的口供。甚至为了方便刑讯逼供,他还专门向上级学政部门请求剥夺杨乃武的举人资格(因为举人是不能随便上刑的)。

刑讯逼供早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了,一般人是受不住几轮折磨的,所以,最终小白菜和杨乃武先后招供:是她们合谋买了砒霜毒死了葛品连。

可是,问题又来了,当事人确实是招供了,可物证人证却是啥也没有呀,这不符合司法流程呀!所以吃瓜群众们又纷纷表示对这个审判结果的质疑。唉,反正哪都有吃瓜群众的事。

但是我们的刘知县显然是不太把这帮“刁民”的声音当回事的,咱们系统内的事情咱们系统内的人说了算,你们怀疑天怀疑地没屁用。于是,正常走流程,把审判结果递交了上级杭州知府陈鲁。

杭州知府陈鲁和刘锡彤不光是圈内人的关系,人家还私交甚好,都是一个派系、一个阵营出来的人。所以当即表示,刘大人的判决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合法、合规、合情。所以在复审过程中就是走了一下过场,随后维持原判,毕秀姑被判处凌迟,杨乃武则被判斩立决。由于杨乃武有科举背景,并且根据规定必须在秋后执行,因此他们俩暂时还保留了一线生机。

但是,大家仔细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陈鲁和刘锡彤都跟杨乃武和小白菜无冤无仇,为啥非要置两人于死地呢?葛品连那家庭也不可能拿出巨额财产来买通他们呀?就算他们急欲完成工作任务,也完全可以秉公办理呀,这又不是什么很复杂的案件?

《清稗类钞》中还记载了刘锡彤的儿子刘子翰与毕、杨二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因情感纠葛而设下圈套相互陷害的经过。

在《清朝野史大观》中,小白菜的身份被明确称为“余杭的妓女,声名显赫一时”,同时也认为她与杨、刘之间存在暧昧关系。

虽然这些野史可信度不高,咱不相信这种八卦,而相信人性,杨乃武和小白菜之间有暧昧关系大抵属实。咱不说小白菜就是潘金莲那样的人,但一个正常的年轻女子同时接触葛品连和杨乃武两个男人,也会跟杨乃武有点不清不白的暧昧。

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大家都忽视了的,那就是江浙地区当时的官场秩序与派系的问题。当时在江浙地区的官场势大力沉的是谁?是湘军派系,陈鲁和刘锡彤其实都是有湘军背景的。湘军派系基本垄断了江浙官场,那么江浙本土的士绅官员能乐意吗?位置都被你们给占了,我们玩个毛线?所以也有传言说杨乃武仗着自己举人身份经常抨击余杭官场,甚至还在县衙的照壁上写对联,讽刺当地的官员刘锡彤。这或许才是刘锡彤真正的杀人动机。而之后拯救杨乃武的情况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这个时候,咱必须得简单介绍一下封建王朝时代得审案制度了。其实随着封建王朝相关制度的完善和改进,像一些牵涉到刑事的大案,在审理、判决上还是有严格的把关制度的。比如根据清朝的规定,县级官员只能独立处理那些涉及利益较小且不涉及刑事的争端(主要指民事纠纷),类似于人命官司这类重大的刑事案件,知县仅能进行初步审查,并没有最终裁定的权力,至少要递交到刑部,最后由皇帝朱批。

总之,其实是在程序上保留了犯人多次申诉权的,至于效果如何,咱是不得而知了。

此案经过知府陈鲁和知县刘锡彤合谋作出了审判决定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太多回转的余地了。因为案件再往上一级呈递,那些省部级高级干部有这个心思、时间和精力来帮一一查证?除非你们的上报材料有着明显的漏洞,或者有相关人员提前在他们那里叫冤报备了,否则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翻案的。

所以,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件一路上报,按察使蒯贺荪和浙江巡抚杨昌浚虽然进行了询问,但也就是流于形式而已。判决结果一路上报到了京师。

但小白菜就不说了,人家杨乃武可不是普通人,人家中了举,算得上是国家预备干部。而且这样的家庭一般都会因为同窗、姻亲、同乡等社会关系密结成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的,很多人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杨乃武就这么被判死刑的。

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和姐姐杨菊贞曾多次前往浙江巡抚衙门和京师都察院递交诉状,但申诉都没有结果,翻案没有这么简单的,得凭硬实力才能翻盘。

经历了多次挫折,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渐渐感到无助,唯有她的姐姐杨菊贞仍然抱有希望,打算第二次到京城控诉。

这个时候,咱们就不得不提出第二个关键疑点了。大家知道古代的司法成本有多高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场官司的败诉就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瞬间破产。杨乃武家已经先后到巡抚衙门和京师督察院控诉失败,他们家还打起这样的官司吗?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大家一定要明白,此案已经不是杨乃武全家控诉清朝江浙官场的事情了,而是江浙人士在联合作战了。

在杨菊贞再次离开家乡之前,她去监狱探望了自己的弟弟,杨乃武向姐姐提到了三个最有可能提供帮助的朋友。一个是杨乃武同一科中举的汪树屏有一个兄长名叫汪树棠,现任都察院御史,驻京主办相关工作。一个是杨乃武的朋友吴以同,他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门徒,通过他联系,胡雪岩向杨乃武家提供财力支持;还有武举人夏缙川的表兄夏同善当时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与内阁大学士翁同龢关系十分密切……

在这些人的穿针引线下,浙江籍的在京官员以及杨乃武同科的考生等纷纷为杨乃武案奔走。不知道大家会因此想到一些什么,是不是会想起最近的某名校毕业生指控单位领导的事情?

好家伙!通过不断的联名上书、舆论发酵、关系疏通,这件事最终演变成了清朝江浙官场的一场派系斗争。舆论导向纷纷指向浙江地方官员草菅人命、为所欲为,而清廷高层则觉得舆情可用,这正是整顿江浙官场的大好时机。江南半壁江山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基本上就插不上太多的手了,当初为了打压湘军,强行安插一个马新贻去当两江总督,但堂堂一个一品大员居然光天化日之下被人给刺杀了。这让清廷内心如何顺畅呢?这次机会不错,得好好打压打压你们湘军甚至汉人的势力。

所以,这里要解释一下大家第三个关注焦点。不要觉得电视剧里那些民女告御状成功的戏码会在现实之中真实发生,像慈禧和清廷高层那些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兴趣,她们是不会真正去关心杨乃武和小白菜这样的人的死活的。她们只是借这个事来打击一下湘军和汉人,真相、公道和正义,对不起,那只是工具!

但是,清廷去翻盘这局棋也不能太简单粗暴了,得安排各种人去营造气氛、推波助澜呀。比如光绪帝的帝师、内阁大学士翁同龢,以及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甚至还有军机处的权臣恭亲王奕䜣,都相继利用此案造势,提出了朝廷应整治地方官场的终极命题。

与此同时,媒体这个声音放大器也是不能错过的。那时正值英商投资的《申报》刚刚创刊不久,这也是中国首份公开发行的报纸。由于“背景洋化”的因素,该报不仅在上海租界设立了报馆,还享受到了治外法权的保护。这完全是规则外的巨大帮手呀!

于是,需要流量和热度的《申报》和需要扩大社会舆论影响的某些官员迅速形成了一种不需要任何言语的默契。杨乃武的自述信、杨菊贞提交的诉状副本以及各级地方官施行刑讯的具体细节等第一手资料,毫无阻碍地传入了《申报》记者的手中,迅速成为下一期报纸的头条新闻。

后来,《申报》的文章措辞甚至达到了什么程度?标题中甚至出现了“乃武归天,斯文扫地”这样的字眼。啥意思呢?若是杨乃武死了,你们大清就斯文扫地、颜面无存了!

在《申报》掀起舆情浪潮之后,慈禧终于出来拍板了。民怨滔天,这事必须要严查到底,要还民众一个公道,要对涉案人员从重从严进行查处,不能姑息、不能敷衍……其实潜台词就一句:得抓住这个机会,把江浙官场的控制权重新给我拽回来。

朝廷这边也赶紧配合,翁同稣再次指示御史王昕呈递一份重要的奏折。在这篇奏折中,王昕明确指出了案件的关键,认为如果继续放任浙江的地方官员合谋欺骗朝廷,“大臣之间可能形成朋党之势,朝廷也会面临孤立的风险”,因此应当严厉惩处,以警示他人。

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慈禧下定决心,颁布懿旨,同志们,开始搞事。

那么,湘军势力有没有奋起反抗呢?肯定还是有的。比如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就曾在刑部大堂抵制朝廷这一行动,说朝廷这么借题发挥,无人敢再担任地方官了。

慈禧一旦下定决心,立即发布了懿旨,完全不顾封疆大吏丁宝桢之前在刑部大堂的咆哮,甚至以“无人敢再担任地方官”来威胁。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朝廷已经抢占了名义、正义、法律、舆论等一切先机了,胳膊也拧不过大腿呀!再说这个案件本身也确实存在很多疑点嘛!凡事要讲个理,人家追求公平公正去重审疑案,你还能理直气壮地去阻止人家,要知道这事已经闹成人尽皆知了,就算明知道是一个阳谋,你也得受着。

葛品连的灵柩被重新挖掘出来,沿途贴上各地的封条,最终被运往北京,在海会寺进行开棺验尸。验尸结果显示,葛品连并非中毒而死,杨乃武和小白菜合谋毒害葛品连的罪名不成立。

此案历经三年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主犯余杭县令刘锡彤被流放至宁古塔“服劳役以赎罪”,终身不得赎回,而他的儿子刘子翰已选择自杀;曾参与调查并表示“无问题”的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等官员均被罢免职务。受到查处并被革职的人数超过130名,其中大部分是湘军的关键官员。

当年负责尸检的仵作以同谋罪受到杖责和判刑;原告葛品连的母亲因诬告罪也受到了处罚;杨乃武恢复举人身份,无罪释放;小白菜死里逃生,自生自灭……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当年太过于轰动了,后来还成为了影视剧的热门题材。如今很多博主也经常撰文来解读此案……反正什么版本和说法都有。甚至还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杨乃武和小白菜之所以能够沉冤昭雪,全靠一个外国记者正义感爆棚,经常以身犯险去衙门偷偷搜集证据,最后在《申报》发表,引起舆论轰动……反正这种说辞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不敢相信,这个外国记者偷学了中国功夫,能在官府衙门来无影去无踪?

不是咱心太硬、太狠,其实在封建社会,杨乃武和小白菜这样的案件可谓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它最终却成为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慢慢变成了朝廷和官场的党争、激化了本土势力和外来势力的利益矛盾、通过舆论发酵的方式把这件事扩大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因为一个案件,江浙官场130多名高官被撸掉,这是什么概念?拓跋焘当年针对崔浩搞“国史之狱”也不过如此嘛!

咱们仔细去想一想,其实在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件之中,葛品连的母亲、小白菜、杨乃武、江浙官员、朝廷、湘军……谁又是真正的好人呢?谁又是真正为了还世间一个公道呢?都不过是处心积虑在想着下自己那盘私人棋局而已,都不过是自以为是棋手实则是别人的棋子而已。

1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