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汉化改革的基本盘——来自凉州士族的多元化补充,多条腿走路

采蓝说历史 2025-01-03 15:30:50

用过手机的朋友应该知道,一部手机最核心的东西永远是芯片,芯片不行,甭管其他的配件多么高级,这部手机也高级不了。

其实一个政体、一个组织大致也是类似的道理,其核心的东西是一套高效的、先进的驱动程序、操作系统。五胡乱华期间,为什么北方胡人组建了那么多政权,无一例外地走马观花、昙花一现,其关键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吸收汉家那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它们的驱动程序支撑部了超量的负载,到了一定程度就立马瘫痪死机。

北魏这个政权的来龙去脉咱们已经介绍得相当清楚了,其中间的汉化结构单元其实就是在燕政权的基础上发扬和吸收出来,主要就是以当初的北逃河北士族为主体的,更具体一点地讲,主要就是以清河崔氏和渤海高氏为主体。

这种家族化烙印过于严重和明显的文化升级,会诞生一个什么样的漏洞呢?那就是新系统容易僵化、不够开明。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些家族因为吃独食没有竞争和参考,非常容易陷入为所欲为、自以为是的死胡同。

但是,在当时,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经过五胡乱华的百年大动乱,整个北方的文化氛围和根基基本上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文明与典籍被毁坏殆尽。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

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失去了最起码的文明环境,大量的教育资源被毁坏,那么,汉文明又不得不进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阶段了。当时的文明星星之火掌握在谁手里呢?自然是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手里。流水的夷狄,铁杆的豪族,少数的汉人士族豪族抱着祖传的文化典籍和制度精华等待着新一次绚丽的绽放。文化就是希望!

在这里也多说几句,大家记得刘邦兵进咸阳的时候,萧何为啥什么都顾不上就第一时间冲进了秦朝的国家图书馆?这就是文化人的见识,只有萧何那样的文化人才知道秦律秦制、山河图志背后的价值和营养。而其他人眼里只有金银财宝和美女,高下之分立判。所以,也衷心希望所有的朋友利用当下教育资源并不稀缺的美好时代,多进补学识、增进学养,别在靡靡之乐中虚度和迷失了自我。

五胡乱华之后,国学的环境被彻底破坏,社会被迫进入了并不普遍的家学环境。所谓的家学,也就是所谓的“一家之言”,因人而异的东西太多,不具备普适性和代表性,所以支撑不了一个国家千年历史的文明重建。因为维度不够丰富、观点不够开阔、思想没有交流嘛。

但好在天不灭华夏,乱世人人自危的情况下,那些还保留一点文明的火种的士家大族也被迫去寻找生命和生活新的出口了。当时河北文明文化和士族阶级有两个通过不断迁移而形成的最终集中地,一个是慕容家盘踞的东北,一个是当时一心忠于晋室的凉州。前者催生出了慕容家族的百年霸业,后者则哺育了前凉、后凉等无数地方政权肥沃的河西走廊文化土壤。

在这一段兴灭寂绝的文明复兴历史之中,凉州这片土地是必须要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当初,凉州的张轨家族在汲取、收留大量的河北士族之后,非常明睿地重用和善待了这一批文明的火种。从而让本为荒凉之地的凉州在北境大乱的悲惨世界中成为了汉文明的一片净土,极大程度的保存了中华文明的大量文化和礼仪制度,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再次一统提供至关重要的火种和输出。堪称汉文明的诺亚方舟。

至朔漠之地,蕞尔夷俗,胡义周之颂国都,足称宏丽;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

自301年开国到376年灭亡,前凉政权仅仅存世了75年,但是因为张轨家族本来就是世代孝廉的西北豪族,识货,大量启用了流亡士族,并给他们提供了实干兴邦的土壤。前凉利用“中州人士”避难凉州的有利条件,开始大规模的吸揽人才,兴办大量学校,鼓励私人讲学,打破了汉魏以来学术逐渐地域化、家族化的趋势。儒家文化开始在西凉打破壁垒产生融合之势,像京兆杜氏,陈郡谢氏、广平程氏、河东裴氏、弘农杨氏、河内常氏、南阳阴氏等家族开始在西凉开枝散叶。

凉州经过张轨家族的精心培育和呵护,大量的儒家经典在此传承,大量的古籍经文在此保留,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甚至是整个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高峰!

与此同时,前凉还做到了兼容并受,对儒学和佛学的融合亦是功莫大焉。

历史有时候容不得我们去臆想,如果凉州最初就沦陷于胡人之手,汉文明失去了这样一个极佳的二次孵化地,历史会怎么样?会不会因为找不到文明融合的曙光和切入点而进入永无止境的杀戮模式呢?

请大家永远记住,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文化而不是关系和武力。

后来,吕光虽然也短暂统治了河西走廊,但是这个败家子只知道破坏而不知道建设,凭借野蛮作风把整个河西走廊弄得四分五裂,民族矛盾达到了百年来高峰。所幸的是,百年凉州,基因已成,等赶走后凉那边混蛋之后,南凉、北凉、西凉这三家祖祖辈辈耕耘于这片土地的政权,重新拾起了前凉张家的套路。

其实上述三凉之中,也就仅有西凉的李嵩是汉人出身,南凉和北凉纯粹是被汉文化的先进性所吸引、所折服,由此可见,汉文化的魅力之花在凉州开得有多么的娇艳?李嵩本是汉人,暂且不说,至于建立北凉的匈奴分支卢水胡的沮渠部和建立南凉的鲜卑秃发部那都是看到了汉文明璀璨的硕果才心向神往的。

比如秃发傉檀的儿子在十三岁时居然能写“七步诗”,一挥而就被他爹夸为曹植。

秃发傉檀子归,年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傉檀览而异之,拟之曹子建

比如北凉的创始人沮渠蒙逊,汉化程度到了自己能看懂天文。

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

可是,这个时候大家不禁会问,为什么中原、冀州、幽州、并州没能开出如此汉文化之花呢?教育体系的问题嘛!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这些政权也都一定程度地启用了汉人,但是他们更多是迷信武力兼并,对汉人和汉文化都是捡现成的,而不会花心思和投入去构建教育体系。而凉州从前凉张轨家族就开了一个好头——大规模的兴建公办学校。另外还特别愿意给文化人待遇,比如前凉的崇文祭酒地位极高,仅次于刺史。

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总而言之,凉州是真正培育一个汉文化的体系和摇篮。别看也有鲜卑人、匈奴人在凉州各种搞开发,但其实凉州的芯片是汉文明体系。大家去看看南凉这个寿命极短的政权,人家的人事任命书很多都是这种构成——汉族文化人被大量提拔重用呀!

署弟利鹿孤为骠骑大将军、西平公,镇安夷,傉檀为车骑大将军、广武公,镇西平。以杨轨为宾客。金石生、时连珍,四夷之豪隽;阴训、郭倖,西州之德望;杨统、杨贞、卫殷、麹丞明、郭黄、郭奋、史暠、鹿嵩,文武之秀杰;梁昶、韩疋、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

北凉其实跟南凉差不多,体系汉化已经基本成型。

所以,我们很多人觉得拓跋焘灭掉北凉纯粹是多了一块地盘,其实他是把北凉的硬盘直接拆走了,硬盘里面的资源、数据、经验他随便参考、借鉴、借用。河西大儒,是北魏再次升级的核心生产资料。

魏主克凉州,皆礼而用之

尝到了甜头的拓跋焘于灭北凉的七年后,又再次下诏问凉州要人,凉州出品的文化人挺好使的,还有没有?有就赶快给我送过来!

自顷以来,军国多事,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于天下也

拓跋焘这小子是真的聪明。大家知道他二次招人的原因是什么吗?因为前面俘获的那些北凉汉人士族基本上都是北凉官员,在政治上有不可避免的杂质嘛!得引进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大学毕业生,白纸上才更好描绘蓝图嘛!

拓跋焘福至心灵地在北魏开始构建教育体系了,他任命索敞为中书博士主抓教育工作。可惜当时北魏从上到下都崇尚武功,代人集团根本不把读书讲学当回事。

魏主以索敞为中书博士。时魏朝方尚武功,贵游子弟不以讲学为意

但在这种情况下,索敞还是在十余年中为北魏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其学生前后在朝中担任尚书、牧守的就有几十人。

敞为博士十余年,勤于诱导,肃而有礼,贵游皆严惮之,多所成立,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教育之风在北魏刮起来之后,北魏儒风盛行。

由是魏之儒风始振

北魏的儒学振兴,除了体系升级的效果外,还有巨大的政治效果——之前崔浩搞九品中正制,其实就相当于在北魏进行了人才垄断,北魏没有崔浩和崔浩的党羽不行。但如今,你崔浩懂的那些东西也有很多人懂了,你崔浩不再是我北魏的必需品了。所以,老崔,你就等着下线吧!

当然,借着这股振兴教育之风,很多民间典籍也再次被北魏收拢。比如陈留人江强,本来寄居在凉州,这个时候看到拓跋焘重视儒学后开始向朝廷呈献经、史及诸子百家的经典有一千多卷,被拓跋焘任命为中书博士。

陈留江强,寓居凉州,献经、史、诸子千余卷及书法,亦拜中书博士

随着儒学文化体系的逐渐缝合,原先崔浩没有掌握的文化拼块也被慢慢凑齐,比如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崔浩等人当时建立的那一套是残缺版,后来是被文明太后的男朋友河西后裔的李冲给完善的。

自永嘉扰捩,神州芜秽,礼坏乐崩,人神歼珍,太祖南定燕、赵,日不暇给,仍世征伐,务恢疆宇,虽马上治之,未逞制作。至于经国轨仪,互举其大,但事多祖略,且兼阙漏;魏氏居百王之末,接分崩之后,典礼之用,故有阙焉。太祖世所制车辇,虽参采古式,多违旧章

当然,还有律法方面,北魏也慢慢进入了集大成阶段。后面孝文帝年间,西凉后裔李冲和南凉秃发后裔源贺参与了北魏律令的制定,河西的百年刑律最终又与中原、江左两方精华汇集冶炼后骨架了北魏的律令,最后于北齐大成,成为了二千年来东亚刑律之准则。

陈寅恪先生曾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其言不虚!

最后,想问一问大家,大家真的读懂历史的兴衰密码了吗?大家真的了解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崛起和个人之间内涵关系吗?大家真的能客观地去看待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匹配性吗?

其实我知道有很多朋友都喜欢苻坚、刘裕这样武力强悍的人,因为硬件突破总能给人带来直观的刺激感嘛!但是大家要多去想一想,如果开发一款手机,光把显示屏做得美轮美奂,那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我也知道在咱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对瞬时的权力和金钱特别迷恋和崇拜,但是这只是解决了“贫”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穷”的问题。没有基础和底蕴、没有自我更新意识和能力的人,很多东西都注定会来去匆匆。

有时候,看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最低级的是看他当下的产品、业务、效益,其次是看它的技术、制度、人才,最后得看它的文化、底蕴、格局。前秦的产业当时做得大不大?但是苻坚却只知道盲目去扩展,都不带稍微停下来思考自己内部的升级改造问题的,最后是不是在淝水之战一战破产?刘裕是不是属于开拓业务极其厉害的角色?但是刘裕不给自己和后人留半点的弹性空间,结果刘裕死后刘宋是不是怎么做都是一地鸡毛?

朋友们,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源于认知,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的、有形的,而极少数人才能看到长远的、无形的。北魏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处于试运行模式?人家是后来居上呀!先去市场上试水,试出问题赶紧回家改进,改进了再去市场上试水,期间还不断学会去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周而复始,这才是真正成大事的逻辑。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