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疑云:曹操为何未平北方便贸然南征荆州?谁促其做出错误决策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9-09 12:08:37

赤壁之战,曹操输得很诡异。

曹操在遇瘟疫烧船而退后,叹息说: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郭嘉的确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

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具有丰厚的背景,才能超凡。有资源有能力,且十分忠诚,但凡曹操有什么战略想法,都能全部给落地,这让他成为曹操阵营中最优秀的战略实施者。

若郭嘉没有英年早逝,在赤壁之战前后肯定能够提出一系列优秀的方案,那样赤壁之战还有何难?

而孙刘阵营即便有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一群人杰,也不见得是其对手。毕竟诸葛亮等人想法很多,但是手头资源捉襟见肘。同样的能力水平下,诸葛亮有布置几千人的奇思,但能够抵挡郭嘉以数万人实施的妙想吗?

但有人会疑惑,曹操麾下谋臣众多,论有资源有能力,像荀彧荀攸这些人也不少啊,难道还比不上一个郭嘉?问题是,他们在赤壁之战前后并未发声。这或许和其“祸水东引”之计有关。

那就算荀彧荀攸没发声,不还有贾诩程昱提出了出色的建议?可他们的建议都被曹操一一否决了。

为何如此?因为当时贾诩程昱都尚未被重用,在曹操阵营中没地位没资源,就算曹操采纳了他们的精准战略,又靠谁来调度实施?

......

为何曹操会陷入如此复杂的人才困境中,以至于魏军在赤壁之战中败得如此之惨?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失败,或许源自于荀彧南征荆州的建议。  

郭嘉、荀彧、荀攸都是颍川老乡,他们都出身于颍川的名门大族。

只是与郭嘉不同,荀彧荀攸忠于汉室。

荀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义”,致力于辅佐汉室。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用匡扶汉室的大旗燃起了不少士人的希望。为了吸引士人投奔,曹操以大汉纯臣的面目示人,在吸引人才的《短歌行》中提到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于是荀彧放弃了平庸的袁绍,转而辅佐曹操。

但荀彧渐渐发现自己和曹操的终极目标有所不同。曹操并不甘心于久居人下,讨平了诸侯后,其本意是让曹家坐天下。

于是荀彧试图改变曹操的想法和行为。

荀彧对曹操迎汉献帝的行为大加赞赏,认为是“大顺、大略、大德”的义举。通过赞扬曹操的行为强行为曹操树立忠臣人设,对其进行道德绑架。

并且反对曹操扩张自己的势力。

204年,曹操刚得到冀州,就有人向曹操提出“重置九州制”的建议。

重新将天下划分为九州,那么曹操就能按照过去的冀州版图扩大自己的地盘。显然如果曹操势力过于强大,对汉献帝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荀彧极力阻止,迫使曹操不得不暂时放弃计划。

但曹操篡汉之心还是越来越明显:

206年,曹操除汉宗室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阴、平原八国,削弱东汉宗室;

208年正月,曹操罢免三公,自己出任丞相,进一步强化自身权力。

这些做法,真是图穷匕见,让荀彧荀攸等拥护汉室的官员识破了曹操的野心。

他们不甘坐以待毙,开始谋划一个“祸水东引”的阳谋。

在曹操野心暴露之前,荀彧等人是反对曹操南下的,他提出的计策是让曹操对荆州秀一下肌肉就好:

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这句话的重点便是让曹操重新把洛阳修好,放弃其在许昌的家业随汉献帝到洛阳去,然后威逼四方诸侯进贡就行了。

这样在限制曹操扩张的同时,还恢复了洛阳的保皇势力,有利于汉献帝重回主场拿回主动权。

赤壁之战形势图

但在赤壁之战前,荀彧一反常态地劝曹操扩张:

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但当时北方完全平定了吗?并没有。马超和韩遂尚在关西,这是曹操的心腹大患。

而当时荆州是各方诸侯眼中的一块肥肉,大家都想抢一口,尤其是孙权。

如果在北方没有完全平定的情况下,贸然南下争夺荆州,会造成什么情况呢?

曹操会同时惹上刘备孙权两个敌人,而一旦在南方陷入僵持,北方马超和韩遂又会在其背后捅上一刀。到时候曹操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曹操自顾不暇,那么汉献帝完全有可能重新卷土再来,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提出曹操南下夺荆州的建议后,荀彧荀攸便闭口了。

这完全就是管杀不管埋啊。

荀彧虽然挑起了赤壁之战的火星,但是之后既不出计谋也不出资源,更不管战略执行,就是坐在一旁吃瓜看整个计划烂尾,让曹操陷入不可知的危险之中。

荀彧的反击

对荀彧的策略,贾诩是洞若观火。他一个阴谋阳谋随意切换的毒士,这点猫腻还看不清吗?

程昱也表示,自己看清了。

但是他们都不方便说。因为无论是贾诩还是程昱,都是出自寒门,无资源无背景,得不到重用,人微言轻。

从东汉后期开始,士族渐渐成为社会主流,士族豪强就将一方的钱、粮、人都牢牢握在手中,几乎垄断了地方资源。这种情况下,还能指望凭过人的实力就能打出一片天地吗?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在三国的世界里要想混出头,能力和资源,一个都不能少。

贾诩和程昱的才能自然不必多说,可缺乏资源却成为他们最大的短板,让他们难以获得重用,长期徘徊在中低层谋士的圈子里。

没地位也没话语权,所以他们人微言轻,说了也没人信。何况就算他们说了,曹操信了,接下来怎么落地?由哪些人来实施?

在没有得到曹操充分信任和授权的情况下,光凭两张嘴,那管用吗?

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两幕让人颇感无奈的场景。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

当时曹操听信荀彧建议,南征荆州,导致刘备逃往东吴。其他谋臣有不少是跟荀彧站一边的,他们看戏不怕台高,纷纷称刘备肯定会被孙权杀掉,让曹操得出可以继续乘势向南进军的结论。

正在此时,程昱站出来反对:  

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程昱以他的方式作出了预警:刘备到东吴是会和孙权结盟的,等他们实现孙刘联盟,进攻荆州就更加凶险啦!

但此时的曹操显然不会听他的。

但事后曹操最终认识到程昱的作用,认为几次失败都是和轻视他有关。  

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拊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但事情都已经过去,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而贾诩,则公开站出来反对赤壁之战的计划。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这相当于就是明牌劝曹操不要出兵,否则必定被坑。

我们如果综合贾诩程昱在赤壁之战前后的建议便会发现,他们其他的建议都明确而具体,这说明他们当时都处在决策的圈子里,负责制定实施方案。

但赤壁之战,他们的建议都含糊而宽泛,这恰恰说明他们因地位和话语权不够,被排除在决策圈外。

那么决策圈子中究竟有谁呢?

既然曹操后来说了,如果郭嘉还活着就好了,那说明这些人和郭嘉地位相当,但这些人既没有发声也没有做什么。

那么必然就是荀彧荀攸等人。

贾诩的谋局

在这种形势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便不可避免。

赤壁之战后,曹操终于意识到荀彧荀攸究竟干了些什么。于是曹操找到所有相关责任人,开始一轮清理门户。

208年九月,曹操回到洛阳就杀掉了试图发起舆论攻击的孔融。

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212年,荀彧于寿春被逼自尽。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214年,荀攸随曹操征孙权,竟于途中不明原因地病故。

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曹操这一哭假得可以。如果荀攸从征时就患有重病,那么就根本没必要从征;如果荀攸是在出征过程中染疾,史书也应该写明死因。

这不明不白的“道薨”,又紧随叔叔荀彧之后,意味深长。

除去了赤壁之战的制造者,随后就会重用赤壁之战的反对者。

赤壁之战后,211年,关中马超、韩遂反叛,曹操带兵讨伐,令贾诩随军出征。受到重用的贾诩提出了离间计让马超、韩遂自相猜疑,帮助曹操收复关中。此后曹操便视贾诩为心腹重臣,并在立太子的国本之争时,征询了贾诩的重要意见。

而程昱也受到格外重用,赤壁之战后,曹操征马超时,让“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程昱成为了辅佐曹丕的肱股之臣。

由此可见,有能力有资源的人才虽然可贵,但当这些能人在充分占有资源和地位之后,是否还能做到绝对忠诚,那就不好说了。

还好,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及时改变了人才策略,曹魏才得以获得巩固和发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