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年,公孙瓒准备讨伐袁绍。他细数袁绍十条罪状,上表朝廷,号召天下人共讨之。
大军即将开拔之际,一员小将带着一支小小的队伍前来投奔。小将报上自己的名字:常山赵子龙。
赵云受常山郡百姓举荐,率领本郡士兵投奔公孙瓒,承载了全村人的希望。
但公孙瓒不以为意,他嘲笑这名小将:
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我听说你们冀州人都心向袁绍,您怎么还能与众不同,迷途知返呢?
赵云并未理会众将的讥笑,而是不卑不亢地回答: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如今朝野大乱,不知谁主沉浮,但天下黎民有倒悬之危急需拯救,我们并非疏远远公而偏向您,而只是想追随仁政之所在。
赵云,一个终生汲汲追求“仁政”理想的战将。
他逆势而行,选择实力相对较弱的公孙瓒而非强大的袁绍。
在发现公孙瓒非施行仁政之人后,他结识了当时实力更弱小的刘备。赵云深深认可刘备兴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最终转投刘备麾下,随其南征北战。
可赵云似乎并不太走运,他一次次为了理想信念选择逆行,但似乎未得到刘备的重用。
刘备入川之后,所有主要武将中,只有赵云没有得到一点提升。不仅如此,随后的十几年中,赵云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提拔。
汉中之战,赵云率领黄忠发起决定胜负的汉水之战。汉中之战结束后不久,黄忠被委任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而赵云却只是个杂号将军。
但这并没有影响赵云在多次重大战役中独立率军出战。甚至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赵云还老将出马,拿到了魏延梦寐以求的独立统兵权。
这似乎是个悖论:没有得到合适的地位,却被赋予极高权力。
赵云到底是不是从没被重用过?为何没能被委任四方将军,反倒被黄忠后来居上?他在蜀汉阵营到底处于什么地位?
赵云
赵云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其参与的战争不算多,但是其表现都可圈可点,其中有两次作战经历更是直接改写了三国历史。
其一,长坂坡单骑救主
他曾在曹操百万大军的合围中左冲右突,血染征袍,救出幼主。
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种个人的突破力和爆发力,和张辽率八百魏兵破十万吴军的表现差不多,堪称智勇双全。
其二,汉水之战反杀曹军主力
除了单挑实力强劲外,赵云指挥能力也很高超。汉中之战过程中,赵云在黄忠配合下打了一场决定性的汉水之战。
曹操将数千万囊粮草搬运到北山囤积。黄忠见曹操运送了这么多粮草,建议赵云可以去劫取。出于谨慎的想法,赵云与黄忠约定期限,先让黄忠领兵去劫粮,黄忠劫粮果然遇到麻烦,逾期未归。赵云便前去打探虚实,突然就与曹军主力相遇。
曹军紧追不舍,直到赵云营前,赵云下令大开营门,让魏军以为有伏兵不敢前进,而赵云趁机发动反击,大破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死伤极多。
汉水之战后不久,陷入战略被动的曹操不得不撤退,刘备最终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赵云能攻善守,临危不乱,极其善于把握战机,指挥水平相当高。
这两场战斗,一场保护了蜀汉未来的君主,一场则堪称是蜀汉的立国之战。赵云所立战功是什么成色就很清楚了。
长坂坡单骑救主
除了战绩之外,赵云从刘备创业之初就开始跟随,资历远比马超、黄忠深,和关羽、张飞比也差不到哪里去。
但赵云并未获得与战功相对应的封赏。
刘备称汉中王后,对众将领进行了封赏。其中升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魏延为镇北将军。
刘备称帝后,再次封赏,其中升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两次晋升名单中都没有赵云的名字。赵云的官职很稳定,一直是中护军、翊军将军,属于杂号将军。
在三国,将军与将军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
《后汉书·职官志》中记载,武官体系中大将军为第一,接下来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往下便是“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
上面这些统称为重号将军。在其之下还有几个分类,分别是杂号将军、偏将军和裨将军。
可知在刘备称帝时,赵云的军阶要比张飞马超低好几档。
到后来,资历远不如他的魏延,也后来居上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任汉中太守。
直到223年,刘禅即位,赵云才升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
而镇东将军,则是赵云一生的最高职务。
此时,赵云已经跟随刘备,服务老刘家30多年了。其中将近13年,赵云的官职只是平调,没有任何提升。
这就让人有点看不懂了,为什么刘备厚此薄彼,偏偏对赵云不公呢?
黄忠后来居上
对此人们进行了相关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说法:
1、军功说
刘备入川前后,赵云的主要职责是守卫中枢。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先主以云严重,特任掌内事。
而赵云为人谨慎稳重,刘备将其定位为内务保卫。客观而言,并没有机会获得比关羽、张飞、黄忠等人更高的功绩。而赵云出身草根,也没有马超那样的家世背景和人脉资源。所以职务便自然不如他们了。
2、性格说
赵云性格耿直,犯颜敢谏,这让他很不受刘备待见。
比如赵云劝谏刘备将“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还给益州人民,虽然刘备采纳其建议,但这种动了相关人员蛋糕的事,自然会受人忌恨。
夷陵之战前,赵云劝谏刘备不要轻易伐吴,结果刘备直接拒绝,之后宁愿用张南、冯习等二流武将,也坚决将赵云留在江州驻守,让赵云失去了一个扭转乾坤的大好机会。
3、资历说
193年,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必定不再返回,便颇为不舍。赵云向刘备允诺,不会辜负其期望。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
七年后,赵云才到邺城投奔刘备。在这七年时间内,他不能像关羽张飞那样跟随刘备,度过艰难时刻,所以在资历上便差了关羽张飞一大截。
有了这些特质的“加持”,赵云估计想进步都难了。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因为有一点也不容人们忽视:赵云虽然职务晋升缓慢,但他还是总是被委以重任:
刘备入蜀的益州之战,“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赵云地位和张飞相同,独领一路兵。
汉中之战,赵云和黄忠平级,但黄忠只负责打探虚实,赵云负责率主力作战,其地位和主将差不多。
夷陵之战赵云负责驻守江州要地,其保障了刘备撤退时的安全,作用十分突出。
这就说明,除了待遇没跟上之外,刘备对赵云还是委以重任。
为何赵云会如此特殊呢?
镇东将军赵云
赵云淡泊名利,谦逊低调。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春秋时的名臣: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晋文公重耳的臣子。在历史上,他是一个知名人物。先是有“割股啖君”之功,而后又有“不言禄”的壮举。
介子推是一个品格较高,敢于直言,且名闻天下的人。介子推曾割肉给重耳吃,这可是过命的交情,由此可以推断,介子推定然被重耳视为心腹。
这种君臣关系,和刘备赵云很像是不是?
那么介子推为何拒绝封赏,“不言禄”呢?
因为当时重耳面临让人头痛的平衡问题。当时跟随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的功臣邀功请赏,已经与朝堂上的原有旧臣形成了对立,一时间朝局动荡。
怎么办?那就需要追随者中,某个有影响力的人能站出来,平衡局势,带头进行自我约束。
于是介子推站了出来。
当初在回国前,黄河边,介子推就怒怼过重耳的追随者。
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
公子回国即位,是天命所归。你们这群人居然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还以这为由头伸手要待遇,实在是太丢人了,我羞于与你们为伍。
随后,介子推又带头刹住邀功请赏之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通过重耳介子推君臣的“联袂演出”,各方人士自觉形秽,他们开始有所忌惮,势力得到了无形的抑制。
重耳感到要好好地奖励一下介子推。
怎么奖励呢?重耳编了一个故事。说是重耳想封赏介子推,但介子推坚决不受,还躲进了介山中,为了让介子推出来,重耳下令放火烧山,结果把介子推烧死了。但实际上介山“绵山石桐水”,有山有水的,根本就烧不起来。
重耳装作悔恨不已,下令表彰介子推。后来还设了介子推庙,让其享受后人的香火祭祀。
这样介子推便一下成为了名垂青史的名臣。
介子推
赵云的表现,和介子推十分相似。
当初他为了求“仁”,而投奔弱小的公孙瓒,随后又选择了更为弱小的刘备。赵云相信道义的光芒,可以超越物质条件的丰厚或者贫瘠,激发出世间最为强大的力量。
所以,他不太追求世俗的成功,并不太在意自己的地位尊卑、财富多寡,他只要遵循内心良知即可。
刘备在入蜀之后,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等派系在封赏问题上斗争激烈,极不利于稳定局势。
马超归附刘备后,关羽认为自己被抢了风头,非要诸葛亮评价马超不如他才满意。关羽在受封前将军时,不满地位与黄忠相同,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非要刘备出面派人解释才善罢甘休。
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而非当时呼声很高的张飞,也导致军队议论纷纷,“一军尽惊”。
此外,法正等在益州之战立下显著功劳的东州派、益州派人士也需要加以重用。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刘备没有让元老派、荆州派满意,那么自身队伍就会离心离德;如果没有照顾益州本土士族,造成益州动荡,刘备就难以在此立足。
但刘备不可能一味放纵。因为相互攀比下,各种封赏是水涨船高。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
拿下益州后,甚至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
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
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呢?
刘备便想到了用介子推的这招,树立一个低调谦逊的道德楷模,让大家看到都自惭形秽,不好意思再干些你争我夺的事。
赵云便成为了三国版的介子推。
于是赵云出面驳斥要划分成都田宅的提议:
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第一次北伐,赵云抵挡曹真后,其部队军用物资得到保全,诸葛亮要赏赐赵云,赵云却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清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
此外,在职务上赵云从不追求升迁,这就无形中劝退了很多功利之人:赵云资历老功劳大都只是个“四镇将军”,那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格去争呢?
这样就好比一股清风吹进蜀汉朝堂,局势由此得以稳定下来。
赵云的地位在刘备集团举足轻重
多年过去,蜀汉终究没有负赵云。
261年,后主刘禅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后主刘禅与大将军姜维等文武百官共同商议后,认为赵云“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又在当阳之战救护后主,“义贯金石”,故破格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赵云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认可。
但远非如此而已。
赵云像介子推一样收获了千古美名。
在人们眼中,赵云为故交夏侯兰求得刘备宽恕,是为“仁”;为拯救黎民而举兵,而后追随刘备忠心不二,是为“义”;平定荆南四郡时,不乘人之危纳赵范之嫂,是为“礼”;汉水之战,赵云空营以待,大破曹军,是为“智”。不违背誓言,七年之后如约投奔刘备,是为“信”。
赵云成为了儒将的代表人物,在后世收获无数粉丝,广受称赞。
陈寿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四位开国元勋放在一起,一并作传,合称“关张马黄赵”。
到了明代,《三国演义》中,刘备任用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赵云的排名已从最后一位升到了第三位,仅在关、张之后。
尽此一生,求仁得仁。
宋代时,萧常在《萧氏续后汉书》对赵云有过一段深刻评价:
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或许这就是对赵云一生最恰当的概括。
总要有一个你绝对信任的人来领导皇宫卫兵和京城守备部队吧。你说这个人地位很低?
没办法,谁叫刘备偏心呢,汉中之战要是刘备让赵云上,肯定我上我也行,砍小夏侯,还是刘备过分,不给赵云上升的机会
在伪君子手下,没一个善终的!
文章里错误好几处。1.刘备称汉中王时魏延被升为镇远将军而不是镇北将军,魏延升迁为镇北将军至少是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称帝时先封了黄权为镇北将军,负责夷陵之战北面防务。夷陵之战刘备兵败,黄权被迫投魏后才能空出镇北将军改封魏延。2.黄忠于220年年初就病亡,此时曹丕都还没称帝,更别提刘备了。3.三国鼎立后各国官职系统都发生很大变化,并不能再按照东汉的官职系统来排名。比如曹魏就把四征四镇排到了四方将军之上,而蜀汉能明确的就是四镇地位比四征高,但四方地位不明确,如参考宗预,宗预于250年升迁为后将军,随后又升迁为征西大将军,但征镇将军加“大”是资深者的荣誉称号,若高于后将军,则四方与征镇同阶。
黄家荆州大户,带资进组肯定身居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