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徐晃是如何用仓促招募的新兵将之战胜的?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9-11 11:50:36

219年,樊城北,阴雨霏霏。前方是泥泞不堪的战场,身后则全是些一脸茫然的新兵。魏将徐晃重重地叹了口气。

他们所站的那片土地,在一个月前被汹涌的汉江水冲得干干净净。所有的营垒、辎重、工事,当然还有于禁和他的七军共三万人,全都没了。

关羽威震华夏。

樊城被洪水以及蜀军包围,就犹如大海中浮沉的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被巨浪所吞噬。

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徐晃被命令带着他的新兵天团前去救场。

这让徐晃想到了一个词:炮灰。

连当炮灰都要被驱赶着去送死。

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对于徐晃和他的队伍,曹操并没有太当回事,他本是想借徐晃拖延时间,然后去调集真正的主力。

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张辽在215年以7000魏军击退孙权十万吴军,被视为“国之爪牙”。所以这危局完全留给张辽去救。至于徐晃嘛,就在那死耗着拖拖时间就好,人全打光了拉倒。

对于徐晃而言,这简直就是必死之局啊。  

可惜他徐晃有勇有谋、武艺超群,却大半辈子都被安排率领偏师,到如今更是到了带新兵去当炮灰的地步。难道这次他的生命还有梦想都将默默无闻地消逝于滔滔汉江之中吗?

显然不会,徐晃最终战胜了关羽,取得了樊城之战的胜利。

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襄樊之战

徐晃被安排第二批救援樊城,可没想到他的上场时间因为于禁之败,而被大大提前了。

在关羽到来时,征南将军曹仁驻扎在樊城(今湖北襄樊樊城区),将军吕常驻扎其对岸的襄阳,立义将军庞德驻扎在樊城北。这便是魏军的开局部署。

左将军于禁率第一批抵达的援军抵达了樊城之后,魏军上下有种莫名其妙的自信。

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曹仁作为守城方,竟然声称对关羽进行讨伐。

或许这和双方兵力对比有关。

综合攻城战标准以及荆州驻军规模,关羽所率军队应该在三万人左右。

驻守樊城的曹仁、吕常、庞德等部共计约一万人左右。而随后于禁带去了三万人。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

襄樊魏军兵力便由一万多人陡增至四万多人。守方兵力反超进攻方。

在这种情况下,曹仁便将魏军的摊子铺开了。

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

于禁就能与曹仁、吕常形成掎角之势,甚至有利于下一步的反击。

这个思路本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曹仁等人对樊城的情况不太了解。樊城北部地势低洼,且靠近汉江。而当时正值雨季,汉水暴涨,便给于禁庞德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底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水淹七军形势图

但接下来,于禁便犯了个无法挽回的大错。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在关羽水军的进攻下,于禁选择了投降。

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按照上面的记述,于禁的投降,是三万人不战而降,这个性质就很恶劣了。  

于禁的这个选择,让曹操感到惊愕和痛心: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本来于禁是可以和庞德一样死战的。

也就是说,即便于禁不能和曹仁一起战胜关羽,假使他拿着三万人和关羽的三万人死磕到底,全部打完,那么还是会对蜀军造成重大消耗。

这样曹仁的防守压力将会大为减轻,甚至如有机会,曹仁还能反杀。

可于禁这么一投降,关羽手头军队加上投降魏军人数便由起初的三万人,增至了六万人之多。

而襄樊魏军人数由开始的四万人,陡降至一万人。

魏军的优势局瞬间变成了危局。在这样的压力下,襄樊搞不好随时可能会陷落。

所以就不难理解曹操当时是有多恼怒、多焦急。

徐晃(时为平寇将军)驻扎宛(今河南南阳市),离樊城很近。说白了就是个协助于禁的机动力量。

因为于禁的突然投降,徐晃便被作为第二批援军派往襄樊战场。只是因为时间实在太仓促,徐晃只得到一些临时拼凑的新兵。

水淹七军

徐晃此前从来没打过主力。

难道是徐晃能力有限吗?恰恰相反,徐晃的能力相当突出。

徐晃是河东郡杨县人,他出身于寒门,曾经做过河东郡的郡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被提拔为骑都尉。后来徐晃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徐晃因此被封为都亭侯。

在洛阳,徐晃见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争斗日益加剧,就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决定听从徐晃的建议。但后来杨奉投奔了袁术,徐晃则投奔了曹操。

从上面两段,可见徐晃不仅三观正,而且洞悉时局,判断极为准确。

曹操分兵给徐晃,派其攻打卷、原武两地,击破当地贼军,被拜为裨将军,由此他便追随曹操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历程。

在官渡之战中,徐晃等人击败了文丑,并在荀攸举荐下堵截了袁绍数千车粮草,因功劳最大,被封为都亭侯。

此后徐晃便作为万金油,广泛活跃在前线。基本上哪里缺人都能把他调上去打上一阵,主打一个辅助,小功劳无数大功劳没有。

但在这个过程中,徐晃展现出他过人的战略眼光。

灭袁谭袁尚时,曹操包围了邺城,攻破了邯郸,易阳令韩范诈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说服韩范开城投降。

徐晃劝告曹操说:“如果今日灭了易阳,明日那些城池都会死命防守,河北就没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都会望风归顺。”曹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封韩范为关内侯。随后涉县也举县投降。

徐晃此前出过一次风头,那是在汉中之战时。刘备派部将陈式袭击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被徐晃率军击败。徐晃大胜,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

虽然徐晃赢得漂亮且意义重大,但陈式率领的只是蜀军的偏师而非主力。就汉中之战全局来看,徐晃所取得的胜利,还是仅起到辅助作用而已。

看到这,或许可以发现徐晃的事业是在走下坡路的,典型的高开低走。

他曾经为皇帝保驾护航,立下赫赫战功,可到了曹营后是越混越差,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为何会如此呢?

有人说是因为徐晃没有部曲,不像张辽、张郃那样手下有兵,徐晃是孤身归顺曹操的,属于没什么资源的人,所以到了襄樊之战时,他手底下还是一群临时招募的新兵。

但显然不仅仅如此。

因为徐晃和保皇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之前力主护送汉献帝回洛阳,并因此被保皇派格外高看一眼。所以在官渡之战中,同样是保皇派的荀攸便推荐徐晃作为主将去截断袁绍的粮草。

212年,荀彧因心向汉室在寿春被逼自尽。214年,荀攸随曹操征孙权,在途中也不明原因地病故,紧随叔叔荀彧之后死去,无疑也和其拥护汉室的立场有关。

因为曾经被荀攸举荐过,徐晃变得十分谨慎,他斩断了所有过往的人际关系。

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

也许这些做法让徐晃躲过一劫,但此后他依旧没少受到曹操的打压。

幸亏徐晃的能力出众,否则他可能连打辅助的机会都捞不到。

徐晃

当徐晃带着他的新兵到达樊城北之后,众将都催促徐晃赶紧把队伍拉上去得了。

樊城有多危急,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所以能转移一下关羽的注意力,减轻一点曹仁的压力,那也是好的。

做炮灰就得要有炮灰的觉悟,不是吗?

但徐晃可并不想就这样一下就没了。就算是炮灰,他也得当一个有追求的炮灰。

因为徐晃带兵,相当有章法。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也就是说,徐晃为人一根筋,比较较真。让他带兵,他就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每个士兵的价值。所以但凡打仗,他就会派出很多侦察兵,然后事先做好打输的预案,以便出现闪失后及时止损。可一旦投入战斗,只要发现有战机,他就会带着大家连饭都不吃,穷追不舍。

这说明什么?说明徐晃会带兵啊。在他眼里,他手下的士兵不是作战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是人就应该得到尊重,就应该充分发挥其真正价值,这样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所以哪怕背负着炮灰的命运,那又如何呢?即便是炮灰,也要打出炮灰的尊严和威风!

所以当前不如先了解打探战场情况,暗地里派间谍通报曹仁,让他知道城外救兵已到,以此来激励将士。这样远比简单硬刚的效果要好得多!

徐晃的想法,得到了随军议郎赵俨的支持,在赵俨的劝说下,众将打消了激进的念头。

虽然保住了队伍,但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向曹操证明自己不是炮灰呢?

徐晃通过一番打探,认为自身实力和关羽布置在偃城的前锋相当,可以一战。

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

占据了这个偃城,对魏军意义重大,既可以给关羽造成压力,也可以让徐晃得以保住这批炮灰。

此外,偃城也能够作为之后大队援军进攻的前沿阵地。所以徐晃不断修筑工事,逐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到后来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

这样一支炮灰队伍,不仅在战场站稳了脚跟,还建设了战略据点,让曹仁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徐晃可以呀!

曹操开始意识到,徐晃和于禁不同,他绝不是跑龙套的辅助,也不是炮灰。徐晃有能力,他能独当一面!

曹操决定给徐晃一个机会,派出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共一万多人,目标:偃城!

曹操决定增援徐晃

得到增援后,徐晃觉得可以开始动手了。

他已经充分了解双方情况,当前关羽兵力不足,粮草奇缺,在樊城城墙下已经耗了两个月了。形势对关羽已经越来越不利。

那为何已经大敌当前,关羽还非要死战不退呢?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我们只能设想,或许是关羽看到樊城的城墙已被大水泡了很久,想等到洪水完全退去之时,到那时城墙很大概率会松软垮塌掉。

关羽这是在赌啊,赌能熬到将曹仁活活困死的一刻。

但关羽能如愿吗?

毕竟徐晃的炮灰队到了樊城很久,还占据了偃城,可关羽却没有发起像样的反击。这说明什么?说明关羽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了。

连争夺外围阵地的兵力都没有了,可见关羽是将主要兵力拿去围困樊城。

关羽此时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关羽起初兵力有三万多人,在击溃于禁的七军后,定然会拨出几千人去看守俘虏。在得不到刘封、孟达支援的情况下,关羽不得不临时从荆州抽走了一、二万军队。这样关羽手头总共还有三、四万兵力。

如果按照三倍兵力攻城,两倍兵力机动的办法,那么关羽能拿出的机动部队,也就一万多人。

而徐晃当时兵力已经接近两万人,完全可以一战。

有人就会不理解,那么既然久攻樊城不下,为什么关羽不来一个围点打援?集中兵力和徐晃痛快打一场?

问题是樊城的地形平坦而开阔,想埋伏也找不到地方,并且关羽的军队以步兵和水军为主,机动性比北方骑兵差得多,怎么设伏打援?

所以蜀军只能层层设防,用阵地来阻滞敌人的进攻。而这些兵力捉襟见肘的防守阵地,就成为徐晃的突破口。

徐晃层层剥笋,打得很稳。虽然关羽善于抓住战机,曾经靠这个能力水淹七军,但在徐晃面前他也无能为力,抓不住任何漏洞。

但这也有一个坏处:速度缓慢。这一度让曹操开始怀疑:

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徐晃这小子怎么进展这么慢?他是打不赢,还是不想打,还是想投敌?

好在谋臣桓阶建议:如果怕生出乱子,不再派援军即可。您就把魏军主力集结着,保持高压态势就好,这样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此外,命令张辽及诸将,准备第三批作战部队就好。

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现在局势很不明朗,曹操不能再轻举妄动了。 

......

慢工出细活。    

在樊城,徐晃的层层推进,终于让关羽的两个主要阵地暴露出来。

这两个阵地,一个是围头,一个是四冢。斥候告诉徐晃,关羽军主力驻守在围头。

徐晃能不能取得突破,就看能不能拿下这两个阵地了。

最后的决战

徐晃知道不能强攻,关羽的主阵地防卫森严,就等着他去送呢。

徐晃实施声东击西之计,扬言应当攻围头屯,却暗中攻向四冢。关羽得知四冢快要失守了,便亲自率步骑五千出营作战。

关羽的这个防守计划本来是很完美的。步骑五千,已是蜀军中的核心精锐。强悍的步兵和灵活的骑兵,在威震华夏的战神率领下,足够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了。

可在出发前关羽回头看了看蜀军将士,发现他们已经变得疲惫不堪,身上不再有两个多月前的那股子锐气。这次还能打得赢吗?

战前,关羽还想拉拉关系。关羽和徐晃是同乡而且关系很好,两人隔着遥远对话,关羽试图打老乡牌,让徐晃能顾及情面网开一面。但徐晃根本就不买账。

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很多人还在苦思如何破解曹操离间马超韩遂之计。当时曹操也是与韩遂有旧,两人在阵前说笑一番,结果引发了韩遂的猜忌,最终导致马超韩遂反目成仇。

那么现在徐晃就给出了他的优秀答案:聊完回头就下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这么一悬赏,谁还会怀疑徐晃会帮助关羽甚至投降关羽呢?

随后两军混战,徐晃占据了绝对优势,于是毫无悬念地获胜了。

关羽急忙退回围头主营寨。徐晃率军穷追不舍,尾随关羽败兵,实行追杀,并紧随其后冲入关羽营寨。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

但徐晃跟着关羽败兵,一拥而入,冲入关羽的营内,一举击破关羽的大营,杀了降蜀的胡修、傅方两人。

防守阵地全部被突破,关羽如果再坚持围城,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只好无奈退去。樊城的危机也因此解除。

关羽败退

徐晃凯旋摩陂之时,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慰劳徐晃。

曹操举杯对徐晃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是将军你的功劳啊!”后来徐晃屡获重用,成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右将军。

但徐晃究竟是靠什么打败关羽的,大家仍旧众说纷纭。

有人说关羽已经奋战两个多月,打败了多名魏将,已是强弩之末。徐晃这是运气好捡了个大便宜。

也有人说,都是靠曹操运筹帷幄,依托强大的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援军,徐晃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哪有不胜的道理?

若去问徐晃,他只是低调地呵呵一笑。

若让这些人去感受下汉江的波涛,蜀军营垒的鹿角,还有关羽的神勇,或许他们多半就不会这么讲了。

那获胜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襄樊之战结束后,诸军云集于摩陂,曹操案行诸营,不少士兵出阵围观,唯有徐晃部下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曹操叹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啊!”

原先的炮灰,经过战争的洗礼后,变成了善战的精锐。

或许只有那些能够尊重并善待手下,能充分发挥手下潜力的人,才有化腐朽为神奇,挽狂澜于既倒的无敌能力吧。  

0 阅读:18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