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中国介入医学发展与展望--心血管介入篇!

百姓健康频道 2024-03-31 09:55:15

导语: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即医学影像技术引导、非直视下诊疗学科。1996年11月,在由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召开的“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上,介入医学被正式纳入与内科学、外科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学科,经过多年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微创性、可重复性、精准定位、并发症少等优势,已成为心脏、血管、肿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024年3月30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 2024)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进行了“中国介入医学发展与展望”的主旨演讲,本文特对主旨报告中“心血管介入治疗”相关内容进行汇编,以飨读者!

葛均波院士

一、泛血管医学理论下的心血管介入治疗

目前,我国的介入医学策略主要分为“疏、堵、修”三类,血管堵塞需要进行疏通,如冠心病、缺血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组织器官的增生破裂则需要“堵”,如肿瘤、动脉瘤、出血脑卒中;若是结构异常导致的疾病,则需要进行“修”,典型的如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构心脏病。

介入治疗按介入途径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种,目前,临床上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都是通过血管性途径进行。而常见的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归根结底都属于血管疾病。泛血管指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动脉(含肿瘤血管)、静脉、淋巴管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临床上,将以血管病变为共同病理特征,严重危害心、脑、四肢及肝脏、胰腺等重要器官的一类疾病统称为泛血管疾病。泛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肥胖等,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

泛血管医学理论则是从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角度出发,并使用系统生物学和多维方法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机制。

泛血管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介入治疗,无疑是寻找打开血管疾病真实世界之门的“金钥匙”。近年来,我国在泛血管医学理论指导下,不断推动学科交叉、医工结合平台建设。介入医疗器械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高分子材料、集成电路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实现“多点开花”,为临床源源不断地提供“顺手、有效、期限延长”的高质量器械。

二、冠脉介入治疗

从1977年Gruetzig首次进行经皮腔内冠脉形成术(PTCA)起,冠脉介入治疗共经历了四次革命。发展至今,冠脉介入治疗已进入“介入无植入”理念引导的临床实践阶段。

近40年的历程中,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并在国内多家医院持续开展。于1995年-2005年得到蓬勃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技术趋于成熱,器械的使用更方便、安全、有效,再加上支架的使用,使介入相关并发症大幅度减少。国内能够实施PCI的医院得以增长10~20倍。2005年至今,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规范与指导下,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实现了“质”的跨越。介入治疗数量、质量齐头井进,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效果更佳,近远期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大陆地区PCI治疗病例数,从2009年的20万例左右,到2022年已超过120万例。

在不断拉近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冠心病介入入路--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高占比。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经桡动脉PCI手术比例较高且相对成熟,对于减少出血事件、降低患者痛苦具有重大意义。且国内部分心血管中心急诊PCI手术、CTO(chronic total occlusion,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或分叉等复杂病变目前亦常规采用经桡动脉路径,具有丰富经验。

手术入路2009-2023(根据可统计的网报数据745173例计算)

冠脉CTO高质量、稳步发展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2005年,我国在上海创立中国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lub, china ,CTOCC), 以CTOCC平台为基础,器械选择、对病人病变部位判断及对手术时机把握日益精确。同时,一大批”顺手、有效“的新器械得以应用到临床,如震波导丝、锚定导管,以及钙化病变处理的新武器--ML (震波球囊)等。使得CTO术者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手术的难度不断拔高,手术成功率也从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坚持介入无植入理念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BRS是完全体现“介入无植入理念”的一项新技术,已初步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光明的应用前景,其具有完全降解吸收的特点,可解除支架对血管弹性的束缚,恢复血管对生理刺激的自然反应,避免了金属异物留存体内,实现了介入无置入,尤其适合年轻患者。国内BRS专利的申请从2005年开始,直到2020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前后经过了15年的努力。随着多款国产BRS的上市,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已经从真正意义上迎来了第四次变革。

近年来,更新、更具优势的相关技术产品也在加紧研发中,并逐渐将研究结果转化到临床。如我国首个FFR压力微导管TruePhysio,微光多模态心血管OCT:Comaris P80,世界首创的基于分光谱技术的OCT-NIRS融合技术,中国原创斑块稳定性评估工具:径向壁应变(RWS)可预测未来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三、结构性心脏病(心脏瓣膜)介入治疗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2002年,全球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实施,将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推向了新的时代。经过PARTNER、CoreValve/Evolut系列研究的验证,TAVR目前已经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全外科手术风险(高、中、低风险)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其适用范围逐渐超过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发展最成熟的经导管心脏瓣膜植入技术。

我国TAVR技术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葛均波院士于2010年完成中国第一台TAVR手术,经过中国心脏病介入领域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23年11月底,中国大陆地区TAVR手术量13572例(累计37552例),呈逐年增长趋势。

现状1:全患群正在靠近,但还有较大距离;

现状2:二叶瓣欧美指南未推荐,但己被实践广泛验证,被我国专家共识推荐;

现状3:主动脉瓣反流,经心尖方法成熟,经股正在实现;

现状4:冠脉阻塞预防及冠脉通路保留方案被重视;

现状5:年轻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

现状6:新型瓣膜材料应用有望带来革命性变化。

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是目前国际上发展最成熟的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技术,近年来,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源于TEER相关研究(EVEREST系列研究、COAPT研究),证实了TEER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TEER已被写入欧美指南。

2012年,国内首例TEER成功实施,2020年,国内首款商用TEER器械——MitraClip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现状1:新一代TEER器械研发,提高性能、缩短学习曲线及手术时间;国内研发了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已在全国50+医院推广应用,并开始走出国门,开启“一带一路”护心之旅;

现状2:TEER效果明显提升,向外科手术水平接近;

现状3:只有较少数二尖瓣反流患者适合介入,离全患者群介入还有很大距离;

现状4:扩大TEER适应症的临床研究正在稳步开展;

现状5:经股静脉(TS-)TMVR器械进入试验阶段;

现状6:其他新型器械的探索。

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

对于严重的三尖瓣反流,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针对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策略的探索也是热门方向。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在国内开始虽晚,但发展迅速,主要治疗策略包括:减小三尖瓣环的经导管瓣环成形术(如K-Clip)、改善瓣叶对合的TEER技术(如MiTraClip、PASCAL)、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如Navigate、Evoque、LuX-Valve等)和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术(如Edwards SAPIEN 3、Tricvalve、Tricento等),以三尖瓣TEER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TTVR)的发展最为迅速。

而在TTVR中,又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LuX-Valve独具特色,其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锚定机制不依赖于径向支撑力,主要通过前瓣夹持键和室间隔锚定针固定瓣膜。第一代LuX-Valve经右心房途径植入,其上市前临床试验已完成,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正在等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新一代的LuX-Valve Plus可通过右侧颈静脉植入,甚至可采用纯介入穿刺法实现入路建立与闭合,操作进一步微创化,有助于增加患者净获益,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三尖瓣反流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

肺动脉瓣介入治疗

经皮肺动脉瓣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及经皮肺动脉瓣植入(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PPVI),治疗技术已相对成熟,相关技术与器械的发展仍在不断革新。美敦力Melody、Harmony 瓣膜分别于2017、2022年获FDA认证,启明医疗Venus-P瓣膜于2022获得CE、NMPA认证。

经导管瓣中瓣介入治疗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生物瓣膜寿命平均在10年左右,对于年轻的患者来说,面临着瓣膜寿命不及的问题。2022年,葛均波院士团队进行了中国首例TAVR衰败重TAVR手术,开启了我国“瓣中瓣”治疗的探索。

结合各类瓣膜技术发展历程及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肺动脉瓣介入治疗的发展总体相对稳定,三尖瓣介入治疗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最快的则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次之。

展望未来,“全介入”是每一位介入医生的梦想,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介入治疗的发展也必定会给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而外科手术则会作为介入治疗最坚固的后备与后盾。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

0 阅读:334
评论列表
  • 2024-04-01 11:58

    弄了半天就不知道有80%的心肌桥怎么治疗 有本事吗

百姓健康频道

简介: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电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