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后”、“王”有何区别,为何秦始皇要采用皇帝称号

船长趣谈 2023-07-27 22:08:27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而一统天下,鉴于“王”的称号已被六国君主采用而无法再彰显自己的尊贵,所以他为了显示自己无与伦比的巨大功绩,便与群臣商议采用新的君主头衔。丞相王绾等人建议采用三皇中最尊贵的“泰皇”作为头衔。不过秦始皇却使用“皇帝”为自己的称号,那秦始皇为何舍“泰皇”而用“皇帝”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三皇五帝

三皇是中华神话传说中的最早君主,为天皇、地皇、人皇三位君主的合称,大约活跃于公元前3000年之前。根据《三皇本纪》的记载,三皇一共统治了中华大地八万一千六百年。

五帝是中华历史上确切可查的最早君主,为黄帝、颛顼、喾、尧、舜五位君主的合称,大约活跃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之间。由于黄帝和其后妃、臣子最早创造出历法、文字,还教会民众生火做饭,建造房屋,纺织衣服,所以黄帝就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皇”在先秦时有“大”和“美”的意思,也是古人对天神(皇天)或先祖的敬称(皇考)。“帝”则是传说中主宰万物的地位最高的神,而古人信奉君权神授,所以“帝”就被引用为对君主的敬称。

二,夏商周君主头衔

前21世纪中叶,大禹开创了中华历史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而“后”在先秦时有向四方发号施令的意思,所以夏朝君主就采用“后”的称号,死后尊称先君为“帝”。

前17世纪末,商汤推翻夏朝而建立了商朝。而商朝君主最初沿袭“后”的称号,后来逐渐改用“王”的称号。商王死后尊称为“帝”,“后”则变成商王妻子的称呼,称为“王后”。

“王”在甲骨文中形似一把巨大的斧头,象征着最高军事统帅权,拥有斧钺的人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王就成为了商王的称号。

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推翻商朝而建立了周朝,而“王”作为最高君主的称号就被周朝一直沿用。不过周朝重视德治,不像夏商那么迷信鬼神,所以周王祭祀先祖不再使用“帝”的称号。

春秋初期,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导致天子的威严逐渐不存。楚武王于是称王,开始了诸侯僭越称王的举动。到了战国中期,七雄的君主都已称王,周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

三,秦始皇与群臣商议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秦朝由此建立。自此中华大地进入长达2000多年的大一统皇朝时代,统一成为中华历史的主流。

秦始皇高兴的对群臣说:“朕以区区之身,带领义兵平定暴乱,靠着祖宗保佑,这才消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现在不变更称号,就无法显示成功并流传后世,请众位爱卿商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上奏说:“以前五帝统治的地方不过千里,其外还有各类诸侯。即使有诸侯不敬,天子也无可奈何。现在陛下一统天下,四海之内皆为郡县,法令一统。这是上古以来也没有过的事,连五帝都比不上陛下。而古时‘天皇、地皇、泰皇’,中‘泰皇’最为尊贵,因此臣等建议陛下称‘泰皇’。”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听了,认为‘泰皇’毕竟是先君已经用过的称号,仍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尊贵,而自己完成了混一天下的壮举,这是三皇五帝都比不上的,可以说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秦始皇决定兼采三皇和五帝的称号,称自己为“皇帝”。

“皇帝”既有祖宗神明庇佑的意思,又有天神在人间代表的意思,所以秦始皇自称皇帝无疑是给自己罩上了天神的光环,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

1 阅读:493
评论列表
  • 2023-08-23 09:03

    王:最下一横,脚🦶踏地,最上一横,头顶上天。中间十字,代表这人。